一種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的製作方法
2023-07-23 05:31:06 2
專利名稱:一種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排氣歧管,尤其涉及一種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
背景技術:
排氣歧管(Exhaust Manifold),是指與發動機氣缸體相連的,將各缸的排氣集中起來導入排氣總管的,帶有分歧的管路。現有的排氣歧管在排氣過程中,常會出現串氣和相干涉的現象,為了克服串氣和相干涉的缺陷,需要對排氣歧管的結構進行一些相應的改進, 而這些改進還需要兼顧廢氣再循環(Exhaust Gas Recycle,簡稱EGR)系統,導致改進之後的排氣歧管雖然克服了串氣和相干涉的缺陷,也兼顧了 EGR系統,但卻使排氣歧管的整體結構複雜化、工藝複雜化,不僅增加了排氣歧管的重量,也提高了裝配的難度,減弱了抗振能力,降低了可靠性。因此,如何在克服串氣和相干涉的缺陷併兼顧EGR系統的基礎上,簡化排氣歧管的結構,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包括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 進氣法蘭、排氣法蘭、廢氣再循環轉接管和支架,所述支架的一端與所述進氣法蘭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排氣法蘭連接,所述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進氣法蘭連接,所述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的排氣端分別與所述排氣法蘭連接,其中,所述第一排氣通道包括與發動機第一缸體連接的第一排氣管、與發動機第四缸體連接的第四排氣管和第一分叉連接管,所述第一排氣管、第四排氣管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進氣法蘭連接, 所述第一分叉連接管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排氣管、第四排氣管的排氣端連接,所述第一分叉連接管的排氣端與所述排氣法蘭連接,所述廢氣再循環轉接管的進氣端與所述第四排氣管連接,所述廢氣再循環轉接管的排氣端與所述進氣法蘭連接,所述第二排氣通道包括與發動機第二缸體連接的第二排氣管、與發動機第三缸體連接的第三排氣管和第二分叉連接管,所述第二排氣管、第三排氣管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進氣法蘭連接,所述第二分叉連接管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第二排氣管、第三排氣管的排氣端連接,所述第二分叉連接管的排氣端與所述排氣法蘭連接。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排氣管、第三排氣管位於所述第一排氣管、第四排氣管之間,所述第二排氣管、第三排氣管的管徑均大於所述第一排氣管、第四排氣管。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四排氣管較所述第一排氣管、第二排氣管、 第三排氣管靠近所述排氣法蘭。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支架為L形,所述進氣法蘭垂直於所述排氣法蘭。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廢氣再循環轉接管通過所述進氣法蘭連接有廢氣再循環閥門,所述廢氣再循環閥門連接有進氣歧管。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排氣管、第二排氣管、第三排氣管、第四排氣管、廢氣再循環轉接管、第一分叉連接管和第二分叉連接管上均設有隔熱罩支架。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廢氣再循環轉接管上設有凸起的波紋。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排氣法蘭上設有至少三個壓入式螺栓。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分叉連接管和第二分叉連接管疊加設置。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進氣法蘭、第一排氣管、第二排氣管、第三排氣管、第四排氣管、第一分叉連接管、第二分叉連接管和排氣法蘭均為不鏽鋼製成。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述方案,將第一排氣管、第二排氣管、第三排氣管、第四排氣管、第一分叉連接管、第二分叉連接管分別整合為第一排氣通道和第二排氣通道,並通過進氣法蘭和排氣法蘭分別實現進氣和排氣,可以較好的克服串氣和相干涉的缺陷,並簡化排氣歧管的結構,將進氣法蘭和排氣法蘭通過支架連接,可以有效加強排氣歧管的抗振性和可靠性,在第四排氣管和進氣法蘭之間連接廢氣再循環轉接管,在保持廢氣再循環性能的基礎上,簡化了廢氣再循環系統。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的主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的俯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的仰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圖1至圖4中的附圖標號為第一排氣通道1 ;第二排氣通道2 ;第三排氣管3 ;安裝避讓凹槽31 ;第四排氣管4 ;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 ;隔熱罩支架6 ;第一分叉連接管7 ;第二分叉連接管8 ;進氣法蘭10 ;排氣法蘭20 ;壓入式螺栓201 ;支架30。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包括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 進氣法蘭10、排氣法蘭20、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和支架30,所述支架30的一端與所述進氣法蘭10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排氣法蘭20連接,其中,採用焊接在進氣法蘭10和排氣法蘭20 之間的支架30連接,有效提升排氣歧管的整體模態,可以有效加強排氣歧管在發動機運轉過程中的抗振動和抗變形的能力,所述支架30上設有加強筋,可以有效增強支架30的抗變形能力。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進氣法蘭10連接,所述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的排氣端分別與所述排氣法蘭20連接,其中, 所述第一排氣通道包括與發動機第一缸體連接的第一排氣管1、與發動機第四缸體連接的第四排氣管4和第一分叉連接管7,所述第一分叉連接管7大致為「Y」形,所述第一排氣管 1、第四排氣管4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進氣法蘭10連接,所述第一分叉連接管7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排氣管1、第四排氣管4的排氣端連接,所述第一分叉連接管7的排氣端與所述排氣法蘭20連接,所述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的進氣端與所述第四排氣管4連接,所述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的排氣端與所述進氣法蘭10連接,所述第二排氣通道包括與發動機第二缸體連接的第二排氣管2、與發動機第三缸體連接的第三排氣管3和第二分叉連接管8,所述第二分叉連接管8大致為「Y」形,所述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進氣法蘭10連接,所述第二分叉連接管8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 的排氣端連接,所述第二分叉連接管8的排氣端與所述排氣法蘭20連接。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第三排氣管3上設有安裝避讓凹槽31,為排氣歧管裝配工具預留空間,同時對第三排氣管3氣道內的空氣流動產生較小的負面影響。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位於所述第一排氣管1、第四排氣管4之間,所述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的管徑均大於所述第一排氣管1、第四排氣管4,以達到儘可能的減小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的管路彎曲對氣流的負面影響。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第四排氣管4較所述第一排氣管1、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靠近所述排氣法蘭20。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支架30為L形,所述進氣法蘭10垂直於所述排氣法蘭 20。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通過所述進氣法蘭10連接有廢氣再循環閥門,所述廢氣再循環閥門連接有進氣歧管。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第一排氣管1、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第四排氣管 4、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第一分叉連接管7和第二分叉連接管8上均設有隔熱罩支架6,其中,至少有七個隔熱罩支架6,能有效降低熱傳遞,並且通過隔熱罩支架6位置的合理布置, 能有效避免隔熱罩支架6在發動機運轉過程中產生振動以及噪聲,同時隔熱罩支架6採用衝壓式鑽螺紋結構,其可靠性比焊接螺母要強,,所述隔熱罩支架6可以防止高溫影響周邊零件的使用壽命。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上設有凸起的波紋,其中,採用EGR 系統,氣缸排出的廢氣經由發動機的第四缸體流出,通過焊接在進氣法蘭10與第四排氣管 4之間的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流入缸蓋上的EGR通道,經廢氣再循環閥門流入進氣歧管,使廢氣重新利用,能有效降低油耗及排放汙染物質量,所述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採用波紋式結構,能有效減小其本體在發動機運轉過程中產生的變形及振動對其壽命的影響。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排氣法蘭20上設有至少三個壓入式螺栓201,其中,所述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採用三顆壓入式螺栓201固定在排氣法蘭20上,簡化了裝配工藝,節省了裝配空間。。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第一分叉連接管7和第二分叉連接管8疊加設置。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進氣法蘭10、第一排氣管1、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 第四排氣管4、第一分叉連接管7、第二分叉連接管8和排氣法蘭20均為不鏽鋼製成,其中, 所述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的整體採用不鏽鋼焊接式,將各子零件通過焊接的方式裝配到一起,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同時和鑄鐵歧管相比,減重大約可以達到40%飛0%,有效地降低了發動機的總重量。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將第一排氣管1、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第四排氣管4、第一分叉連接管7、第二分叉連接管8分別整合為第一排氣通道和第二排氣通道,並通過進氣法蘭10和排氣法蘭20分別實現進氣和排氣,可以較好的克服串氣和相干涉的缺陷,能有效提升排氣溫度,使三元催化起燃速度更快,從而有效提升發動機的功率、扭矩以及排放空氣品質,並簡化排氣歧管的結構,將進氣法蘭10和排氣法蘭20 通過支架30連接,可以有效加強排氣歧管的抗振性和可靠性,在第四排氣管4和進氣法蘭 10之間連接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在保持廢氣再循環性能的基礎上,簡化了廢氣再循環系統。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於這些說明。對於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其特徵在於包括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進氣法蘭(10)、排氣法蘭(20)、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和支架(30),所述支架(30)的一端與所述進氣法蘭(10)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排氣法蘭(20)連接,所述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進氣法蘭(10)連接,所述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的排氣端分別與所述排氣法蘭(20)連接,其中,所述第一排氣通道包括與發動機第一缸體連接的第一排氣管(1)、與發動機第四缸體連接的第四排氣管(4)和第一分叉連接管(7),所述第一排氣管(1)、第四排氣管(4)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進氣法蘭(10)連接,所述第一分叉連接管(7) 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排氣管(1)、第四排氣管(4)的排氣端連接,所述第一分叉連接管 (7)的排氣端與所述排氣法蘭(10)連接,所述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的進氣端與所述第四排氣管(4)連接,所述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的排氣端與所述進氣法蘭(10)連接,所述第二排氣通道包括與發動機第二缸體連接的第二排氣管(2)、與發動機第三缸體連接的第三排氣管(3)和第二分叉連接管(8),所述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進氣法蘭(10 )連接,所述第二分叉連接管(8 )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第二排氣管(2 )、第三排氣管(3)的排氣端連接,所述第二分叉連接管(8)的排氣端與所述排氣法蘭(20)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位於所述第一排氣管(1)、第四排氣管(4)之間,所述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的管徑均大於所述第一排氣管(1)、第四排氣管(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其特徵在於所述第四排氣管(4)較所述第一排氣管(2)、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靠近所述排氣法蘭(20)。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架(30)為L形,所述進氣法蘭(10 )垂直於所述排氣法蘭(20 )。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 通過所述進氣法蘭(10)連接有廢氣再循環閥門,所述廢氣再循環閥門連接有進氣歧管。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排氣管(1)、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第四排氣管(4)、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第一分叉連接管(7) 和第二分叉連接管(8)上均設有隔熱罩支架(6)。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廢氣再循環轉接管(5) 上設有凸起的波紋。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其特徵在於所述排氣法蘭(20)上設有至少三個壓入式螺栓(201)。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分叉連接管(7)和第二分叉連接管(8)疊加設置。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氣法蘭(10)、第一排氣管(1)、第二排氣管(2)、第三排氣管(3)、第四排氣管(4)、第一分叉連接管(7)、第二分叉連接管(8 )和排氣法蘭(20 )均為不鏽鋼製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排氣歧管,尤其涉及一種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發動機用的排氣歧管,包括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進氣法蘭、排氣法蘭、廢氣再循環轉接管和支架,支架的一端與進氣法蘭連接,另一端與排氣法蘭連接,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的進氣端分別與所述進氣法蘭連接,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的排氣端分別與排氣法蘭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較好的克服串氣和相干涉的缺陷,並簡化排氣歧管的結構,將進氣法蘭和排氣法蘭通過支架連接,可以有效加強排氣歧管的抗振性和可靠性,在第四排氣管和進氣法蘭之間連接廢氣再循環轉接管,在保持廢氣再循環性能的基礎上,簡化了廢氣再循環系統。
文檔編號F01N13/10GK202228167SQ20112035484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1日
發明者李堅, 王旻璐, 莫江紅, 閆劍韜, 黃振霞 申請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