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肝脾硬化疾病的中成藥的製作方法
2023-07-14 20:19:51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肝脾硬化疾病的中成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中成藥,特別是用於治療肝脾腫大、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痿縮、肝腹水疾病的中成藥。
目前,國內外的市場上,治療肝脾腫大、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痿縮、肝腹水疾病尚無特效藥物,採用西醫治療時,常以一些溶血劑、抗凝劑為主,如膽酐、肝榮等,中醫治療時則以鱉甲煎、丹參片為主,但這些藥的療效均不理想。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療效顯著的治療肝脾腫大、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痿縮、肝腹水疾病的中成藥。
本發明的解決方案由25-35(重量)%的參三七、25-35(重量)%的水蛭、10-20(重量)%的虻蟲、10-20(重量)%的地鱉蟲、5-15(重量)%的鱉甲組成,虻蟲去足、去翅,地鱉蟲去足,鱉甲醋炙成焦黃色,上述各味藥清洗、去雜物、焙乾、粉碎、過篩後製成散劑或膠襄。
本發明的藥理功效如下肝藏血,脾統血,肝、脾互為表裡,肝脾腫大、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痿縮等都與血有關,在中醫認為多屬於瘀血症範疇。參三七能行瘀止痛,理氣溫經,助氣統血;水蛭、虻蟲、地鱉蟲能破血通經,化瘀通絡;醋炙鱉甲能引藥歸經,育陰通絡。本發明的五味藥合用能起到理氣行瘀,助血行氣,助氣統血,消瘀散積的作用。
本發明對肝脾腫大、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痿縮、肝腹水等疾病的患者療效顯著,治癒率高。
下面給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
現對實施例作詳細的描述取參三七100克、水蛭100克、虻蟲50克、地鱉蟲50克、鱉甲40克,虻蟲去足、去翅,地鱉蟲去足,鱉甲醋炙成焦黃色,上述各味藥清洗、去雜物、焙乾、粉碎、過100目篩後製成散劑或膠襄。
服用方法和服用量口服一日三次,一次五克,或一日四次,一次十粒。溫開水送服,一個月為一療程。
臨床試驗情況共收治肝脾腫大、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痿縮、肝腹水病人370人。其中,年齡最大者75歲,最小者15歲;有肝炎病史者295人;有血吸蟲病史者15人;長期飲酒者60人;肝脾初期硬化者135人,中期硬化者126人,晚期肝硬化及病情嚴重者109人;肋下肝臟可觸者260人,肝臟痿縮,於肋下不可觸者110人;有腹水者156人。
服藥時間最短者一個療程,最長者為五個療程。有腹水的患者,在以本發明的藥劑為主的基礎上,選用了速尿、雙克等藥物進行輔助治療。其中,服藥一個療程的患者56名,服藥二個療程的患者71名,服藥三個療程的患者86名,服藥四個療程的患者92名,服藥五個療程的患者65名。
療效分類治癒--服藥後,患者的肝脾大小、形態、光點分布及血管走向正常,患者無自覺症狀者;有效--服藥後,患者的肝脾大小、形態、光點分布及血管走向與治療前有明顯改善者;顯效--服藥後,患者的肝脾大小、形態、光點分布及血管走向與治療前無明顯改善,但患者自覺症狀好轉者;無效--服藥後,患者的肝脾大小、形態、光點分布及血管走向與治療前無改善,或者出現病情惡化,患者自覺症狀無好轉者。
治療結果以B超或CT的檢查結果為準。
治療結果治癒204人,佔患者總數的55%;有效74人,佔患者總數的20%;顯效55人,佔患者總數的15%;無效37人,佔患者總數的10%。
總有效率90%。
其中在服藥一個療程的56名患者中,初期患者35人,中期患者10人,晚期患者11人。治癒27人,其中,初期患者24人,中期患者3人,佔48%;有效16人,其中,初期患者7人,中期患者6人,晚期患者3人,佔29%;顯效10人,其中,初期患者4人,中期患者1人,晚期患者5人,佔18%;無效3人,全是晚期患者,佔5%。
在服藥二個療程的71名患者中,初期患者46人,中期患者15人,晚期患者10人。治癒42人,其中,初期患者36人,中期患者6人,佔59%;有效14人,其中,初期患者4人,中期患者7人,晚期患者3人,佔20%;顯效9人,其中,初期患者4人,中期患者2人,晚期患者3人,佔13%;無效6人,其中,初期患者2人,晚期患者4人,佔8%。
在服藥三個療程的86名患者中,初期患者60人,中期患者12人,晚期患者14人。治癒51人,其中,初期患者45人,中期患者6人,佔59%;有效15人,其中,初期患者10人,中期患者2人,晚期患者3人,佔17%;顯效13人,其中,初期患者5人,中期患者4人,晚期患者4人,佔15%;無效7人,全是晚期患者,佔8%。
在服藥四個療程的92名患者中,初期患者20人,中期患者30人,晚期患者42人。治癒45人,其中,初期患者15人,中期患者15人,晚期15人,佔49%;有效18人,其中,初期患者5人,中期患者7人,晚期患者6人,佔20%;顯效15人,其中,中期患者6人,晚期患者9人,佔16%;無效14人,其中,中期患者2人,晚期患者12人,佔15%。
在服藥五個療程的65名患者中,初期患者6人,中期患者12人,晚期患者47人。治癒39人,其中,初期患者6人,中期患者10人,晚期患者23人,佔60%;有效11人,其中,中期患者2人,晚期患者9人,佔17%;顯效8人,全是晚期患者,佔12%;無效7人,全是晚期患者,佔11%。
權利要求
一種治療肝脾硬化疾病的中成藥,其特徵在於由25-35(重量)%的參三七、25-35(重量)%的水蛭、10-20(重量)%的虻蟲、10-20(重量)%的地鱉蟲、5-15(重量)%的鱉甲組成,虻蟲去足、去翅,地鱉蟲去足,鱉甲醋炙成焦黃色,上述各味藥清洗、去雜物、焙乾、粉碎、過篩後製成散劑或膠襄。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肝脾硬化疾病的中成藥,由25—35(重量)%的參三七、25—35(重量)%的水蛭、10—20(重量)%的虻蟲、10—20(重量)%的地鱉蟲、5—15(重量)%的鱉甲組成,虻蟲去足、去翅,地鱉蟲去足,鱉甲醋炙成焦黃色,上述各味藥清洗、去雜物、焙乾、粉碎、過篩後製成散劑或膠囊。對肝脾腫大、肝纖維化、肝硬化、肝萎縮、肝腹水等疾病的患者療效顯著,治癒率高。
文檔編號A61K35/56GK1228320SQ9811158
公開日1999年9月15日 申請日期1998年11月19日 優先權日1998年11月19日
發明者潘建新 申請人:潘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