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頭機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8-11 10:57:41 2
專利名稱:打頭機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的打頭機結構,主要應用在螺絲的製造,將金屬線料衝壓成型為螺絲的頭部與槽孔,同時設有退料機構,可以將成型的螺絲自動退出。
背景技術:
傳統常用的螺絲製造機,主要是利用送料機構將金屬線料送入裁切機構,將金屬線料裁切成預定長度之後,利用升降機構先後移動模具的第一模頭與第二模頭以對準金屬線料,再藉由衝壓機構帶動模具的第一模頭與第二模頭,對該金屬線料衝壓成型為螺絲的頭部與槽孔。
然而,傳統常用的螺絲製造機,雖然具有自動送料、裁切與衝壓功能,但是沒有自動退料的功能,製作完成的螺絲必須依靠人工退料,既費時又費工,而且增加人工操作上的危險性,是其現存且尚待克服解決的問題與缺陷。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打頭機結構,其具有退料機構,可以將成型的螺絲自動退出。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打頭機結構,包括送料機構、裁切機構、升降機構、模具、衝壓機構、收集槽,由送料機構將金屬線料送入裁切機構,裁切成預定長度之後,利用升降機構分別移動模具的第一、第二模頭,由衝壓機構的衝壓座帶動第一、第二模頭衝壓成型螺絲的頭部與槽孔,其特徵在於該衝壓機構的衝壓座設有退料機構,該退料機構至少由退料杆、推動元件、曲柄元件、軸支撐元件、擺動元件、滑動元件、固定架、滑板組成,該衝壓座在對應於第二模頭的衝壓處設有退料杆與推動元件,該退料杆外端設有與螺絲槽孔吻合的端部,該退料杆內端頂抵於推動元件的一端,由該推動元件帶動退料杆伸出與縮入,該推動元件的另一端設有曲柄元件,該曲柄元件由軸支撐元件設置於衝壓座上,該曲柄元件的軸部設有擺動元件,該擺動元件設有滑動元件,該滑動元件滑動於具有平面與斜面的滑板,該滑板設置於衝壓座外側的固定架,當衝壓座進行衝壓時,該退料機構的滑動元件即由滑板的平面滑移至斜面,藉以帶動擺動元件、曲柄元件、推動元件頂抵退料杆,由該退料杆的端部咬合住螺絲的槽孔,自動完成退料的動作。
上述的打頭機結構,其特徵在於,該退料杆由相交的第一及第二推動元件所帶動,該第一及第二推動元件相交處設有吻合的頂抵斜面,同時利用第一及第二彈性元件朝上及朝前彈復該第一及第二推動元件。
上述的打頭機結構,其特徵在於,該螺絲的槽孔為一字、十字、三角型、方型、六角型。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衝壓機構與退料機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衝壓機構與退料機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送料狀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衝壓螺絲頭部狀態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衝壓螺絲槽孔狀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退料狀態示意圖。
圖中標號說明1 金屬線料2螺絲頭部3 螺絲槽孔10 送料機構20 裁切機構30 升降機構31 軸孔座40 模具41 第一模頭42 第二模頭50 衝壓機構51 衝壓座511 水平孔 512 垂直孔60 退料機構61 退料杆
611 端部 612 頂抵部62 第一推動元件 621 頂抵斜面63 第二推動元件 631 頂抵斜面64 曲柄元件 641 軸部642 柄部 65 軸支撐元件66 擺動元件 67 滑動元件68 固定架 69 滑板691 平面 692 斜面S1 第一彈性元件 S2 第二彈性元件P 鎖固元件70 收集槽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員易於深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構造內容以及所能達到的功能效益,列舉一具體實施例,並配合附圖詳細介紹說明如下。
一種打頭機結構,參考圖1和圖2,其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與立體分解示意圖。該打頭機主要由送料機構10、裁切機構20、升降機構30、模具40、衝壓機構50、退料機構60、收集槽70組成;其中,利用送料機構10將金屬線料1送入裁切機構20,由裁切機構20將金屬線料1裁切成預定長度之後,先利用升降機構30移動模具40的第一模頭41以對準金屬線料1,由衝壓機構50帶動模具40的第一模頭41對該金屬線料1衝壓成型螺絲的頭部2,再藉由升降機構30移動模具40的第二模頭42以對準螺絲的頭部2,由衝壓機構50帶動模具40的第二模頭42對準該螺絲的頭部2衝壓成型螺絲的槽孔3(圖中顯示為六角形槽孔),此為傳統常用的技術內容,並非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的重點,應當指明,本實用新型的特徵在於退料機構60。
參考圖3和圖4,其為本實用新型衝壓機構與退料機構的立體組合與立體分解示意圖。該退料機構60在衝壓機構50的衝壓座51設有退料杆61、第一推動元件62、第二推動元件63、第一彈性元件S1、第二彈性元件S2、曲柄元件64、軸支撐元件65、擺動元件66、滑動元件67、固定架68、滑板69等,其中
該衝壓座51在對應於模具40的第二模頭42衝壓處設有水平孔511,可供穿設退料杆61、第二推動元件63與第二彈性元件S2,該退料杆61外端設有與槽孔3吻合的端部611,藉以穿出升降機構30的軸孔座31與模具40的第二模頭42,該退料杆61內端設有擴大的頂抵部612,藉以頂抵於第二推動元件63;該衝壓座51在對應於水平孔52處設有相通的垂直孔512,可供穿設第一推動元件62與第一彈性元件S1,該第一推動元件62與第二推動元件63相交處設有吻合的頂抵斜面621、631,該退料杆61由第一推動元件62的朝下頂抵帶動第二推動元件63的朝前頂抵所帶動,該第一推動元件62與第二推動元件63則分別受到第一彈性元件S1與第二彈性元件S2的向上與向前彈復作用;該衝壓座51兩邊利用兩個軸支撐元件65橫跨設置曲柄元件64,該曲柄元件64的軸部641設有擺動元件66,該曲柄元件64的柄部642利用鎖固元件P設有第一推動元件62,該擺動元件66設有滑動元件67;該衝壓座51外側設有兩個固定架68,對應於滑動元件67的一固定架68上設有滑板69,該滑板69設有平面691與斜面692,令該滑動元件67得以滑行於滑板69上,藉以帶動擺動元件66與曲柄元件64朝上及朝下驅動該第一推動元件63。
藉由上述各元件結構所組合而成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打頭機結構,其在實際操作應用上包括如下內容。
參考圖5,其為本實用新型的送料狀態示意圖。利用送料機構10將金屬線料1送入衝壓機構50,再由裁切機構20將金屬線料1裁切成預定長度。
參考圖6,其為本實用新型的衝壓螺絲頭部狀態示意圖。先利用升降機構30移動模具40的第一模頭41以對準金屬線料1,由衝壓機構50的衝壓座51帶動模具40的第一模頭41對該金屬線料1衝壓成型螺絲的頭部2。
參考圖7,其為本實用新型的衝壓螺絲槽孔狀態示意圖。再利用升降機構30移動模具40的第二模頭42對準已衝壓成型螺絲的頭部2,由衝壓機構50的衝壓座51帶動模具40的第二模頭42對準該螺絲的頭部2衝壓成型螺絲的槽孔3,當衝壓座51帶動模具40的第二模頭42前進時,該退料機構60的滑動元件67即由滑板69的平面691滑動到斜面692,此時擺動元件66向上帶動曲柄元件64,並由第一彈性元件S1向上彈復第一推動元件62,使第二推動元件63與退料杆61不受第一推動元件62的頂抵,讓第二模頭42在衝壓成型螺絲的槽孔3時,退料杆61的端部611可以向後退縮。
參考圖8,其為本實用新型的退料狀態示意圖。當螺絲的槽孔3完成衝壓成型之後,該衝壓座51帶動模具40的第二模頭42向後退,該退料機構60的滑動元件67即由滑板69的斜面692滑回到平面691,此時擺動元件66向下帶動曲柄元件64,並由第一推動元件62的頂抵斜面621頂抵第二推動元件63的頂抵斜面631,使退料杆61向前伸出,且由端部611咬合住螺絲的槽孔3退出,重複衝壓動作時,隨即掉落至下方的收集槽70,完成自動退料的動作。
綜合上述,此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打頭機結構,經過本實用新型發明人實際製做完成以及反覆操作測試之後,證實的確可以達到本實用新型所預期的功能效益。
權利要求1.一種打頭機結構,包括送料機構、裁切機構、升降機構、模具、衝壓機構、收集槽,由送料機構將金屬線料送入裁切機構,裁切成預定長度之後,利用升降機構分別移動模具的第一、第二模頭,由衝壓機構的衝壓座帶動第一、第二模頭衝壓成型螺絲的頭部與槽孔,其特徵在於該衝壓機構的衝壓座設有退料機構,該退料機構至少由退料杆、推動元件、曲柄元件、軸支撐元件、擺動元件、滑動元件、固定架、滑板組成,該衝壓座在對應於第二模頭的衝壓處設有退料杆與推動元件,該退料杆外端設有與螺絲槽孔吻合的端部,該退料杆內端頂抵於推動元件的一端,由該推動元件帶動退料杆伸出與縮入,該推動元件的另一端設有曲柄元件,該曲柄元件由軸支撐元件設置於衝壓座上,該曲柄元件的軸部設有擺動元件,該擺動元件設有滑動元件,該滑動元件滑動於具有平面與斜面的滑板,該滑板設置於衝壓座外側的固定架,當衝壓座進行衝壓時,該退料機構的滑動元件即由滑板的平面滑移至斜面,藉以帶動擺動元件、曲柄元件、推動元件頂抵退料杆,由該退料杆的端部咬合住螺絲的槽孔,自動完成退料的動作。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打頭機結構,其特徵在於,該退料杆由相交的第一及第二推動元件所帶動,該第一及第二推動元件相交處設有吻合的頂抵斜面,同時利用第一及第二彈性元件朝上及朝前彈復該第一及第二推動元件。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打頭機結構,其特徵在於,該螺絲的槽孔為一字、十字、三角型、方型、六角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打頭機結構,由送料機構將金屬線料送入裁切機構,裁切成預定長度之後,利用升降機構分別移動模具的第一、第二模頭,由衝壓機構的衝壓座帶動第一、第二模頭衝壓成型螺絲的頭部與槽孔,該衝壓機構的衝壓座設有退料機構,該退料機構至少由退料杆、推動元件、曲柄元件、軸支撐元件、擺動元件、滑動元件、固定架、滑板組成。本實用新型的退料機構可以將成型的螺絲自動退出。
文檔編號B23G11/00GK2845990SQ200520112850
公開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請日期2005年8月2日 優先權日2005年8月2日
發明者劉人瑋 申請人:鴻錩機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