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的送絲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11 07:35:56
專利名稱: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的送絲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鋼絲輸送裝置。
背景技術:
鋼絲纏繞機是鋼絲塑料軟管成型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將鋼絲纏繞成螺旋狀骨架,該鋼絲骨架設置於塑料軟管的管壁內,可有效提高塑料軟管的承載壓力和抗癟性能。公知的一種鋼絲纏繞機,其機頭安裝有一根主軸,該主軸由機頭內的動力裝置驅動,所述主軸安裝有鋼絲輥和送絲裝置,送絲裝置的輸入齒輪與固定於主軸的中心齒輪嚙合。送絲裝置包括一對壓絲輪,其中一個是由動力驅動的主動輪,另一個是可自由轉動的從動輪,主動輪和從動輪徑向擠壓鋼絲產生正壓力,在主動輪轉動時,將鋼絲送出並纏繞在纏繞機主軸的周面上形成螺旋狀鋼絲骨架。為了防止滾輪相對鋼絲打滑,在主動輪的外周面壓制滾花,但這樣以來,在送出的鋼絲的周面上就會形成連續的壓痕,這些壓痕減小了金屬絲骨架的強度,降低了塑料軟管的整體承載壓力。另一方面,由於固定在送絲裝置的鋼絲出口處的鋼絲曲率調整滾輪的位置不能調整,只能送出一種曲率的鋼絲螺旋,因而在改變產品規格時,就需要更換送絲裝置,大大降低了生產效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的送絲裝置,其不僅能夠連續輸送鋼絲不打滑,而且送出的鋼絲的外表面光滑無壓痕,增強了金屬絲骨架的強度,提高了塑料軟管的整體承載壓力。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的送絲裝置,包括固定連接於纏繞機主軸的機架,安裝於所述機架並位於鋼絲出口處的滾輪,安裝於所述機架的第一、第二壓絲輪軸,兩個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的壓絲輪,第一壓絲輪軸與所述纏繞機主軸之間設有主齒輪傳動裝置,所述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之間設有可使兩個壓絲輪相向轉動的副齒輪傳動裝置。
所述主齒輪傳動裝置和副齒輪傳動裝置分別位於所述兩個壓絲輪軸的兩端。
所述主齒輪傳動裝置包括固定於纏繞機主軸的中心齒輪,固定於第一壓絲輪軸的輸入齒輪,安裝於所述機架的中間齒輪;所述中間齒輪分別與中心齒輪和輸入齒輪嚙合。
所述副傳動裝置包括兩個分別安裝於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端部、且相互嚙合的齒輪。
由於送絲裝置的機架固定於纏繞機主軸,當纏繞機主軸轉動時,送絲裝置作為一個整體繞主軸作公轉運動。同時,第一壓絲輪軸與所述纏繞機主軸之間設有主齒輪傳動裝置,從而將動力傳遞給第一壓絲輪軸,使第一壓絲輪軸在公轉的同時,產生自轉。又由於所述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之間設有副齒輪傳動裝置,第一壓絲輪軸的轉動必然通過副齒輪傳動裝置,使第二壓絲輪軸與第一壓絲輪軸同步相向轉動,從而使兩個壓絲輪都變成了主動輪,在正壓力相同的情況下,可提供兩倍以上於公知技術的摩擦推力,從而無須在壓絲輪上設置滾花,在鋼絲上壓出壓痕,來防止壓絲輪打滑。實驗證明,通過該送絲裝置送出的鋼絲,表面光滑,無壓痕,增強了金屬絲骨架的強度,提高了塑料軟管的整體承載壓力。主齒輪傳動裝置和副齒輪傳動裝置分別設置於所述兩個壓絲輪軸的兩端,可以充分利用機架空間,避免主、副齒輪傳動裝置發生幹涉。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機架包括與纏繞機主軸固定連接的主機架和安裝於所述主機架的活動機架,所述第一壓絲輪軸安裝於主機架,所述第二壓絲輪軸安裝於活動機架,所述活動機架與所述主機架之間設有壓絲輪徑向間隙調節裝置。
所述壓絲輪徑向間隙調節裝置是與主機架螺紋連接的螺釘,所述螺釘杆的端部頂靠在活動機架。
轉動螺釘,可以限定兩個壓絲輪之間的徑向間隙,從而使該送絲裝置不僅能夠適應不同直徑規格的鋼絲,而且可以調整施加到鋼絲表面的正壓力,提高了該送絲裝置的適應性。
作為另一種改進,所述主機架設有長槽孔,所述滾輪的輪軸固定於所述長槽孔中。長槽孔可以調節滾輪距離鋼絲出口的距離,當滾輪接近鋼絲出口時,可以增大鋼絲的曲率,從而減小鋼絲螺旋的纏繞直徑;當滾輪遠離鋼絲出口時,鋼絲的曲率減小,從而增大鋼絲螺旋的纏繞直徑。通過簡單的調整,無需更換送絲裝置,就可以改變鋼絲螺旋的纏繞直徑,提高了送絲裝置的調整效率。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使用本發明的鋼絲纏繞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正視圖;圖3是圖2中A-A處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示出了一種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纏繞機主軸2由動力裝置1驅動,纏繞有鋼絲的鋼絲輥3安裝於纏繞機主軸2,送絲裝置4的機架安裝於纏繞機主軸2。
如圖2和圖3共同所示,送絲裝置4包括安裝於所述機架的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4L和4k,兩個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4L和4k的壓絲輪4n和4m,壓絲輪4n和4m也可以分別與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4L和4k設為一體。第一壓絲輪軸4L與所述纏繞機主軸2之間設有主齒輪傳動裝置,所述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4L和4k之間設有可使兩個壓絲輪4m和4n相向轉動的副齒輪傳動裝置,所述任一個壓絲輪4n或4m的圓周面設有與鋼絲直徑相適配的環形凹槽。該凹槽可以避免使鋼絲在移動過程中發生偏移。
所述主齒輪傳動裝置包括固定於纏繞機主軸2的中心齒輪4g,固定於第一壓絲輪軸4L的輸入齒輪4i,安裝於所述機架的中間齒輪4h;所述中間齒輪4h分別與中心齒輪4g和輸入齒輪4i嚙合。該主齒輪傳動裝置將纏繞機主軸的動力傳遞到壓絲輪軸,設置中間齒輪4h的目的,使輸入齒輪4i和纏繞機主軸的轉向相同,使鋼絲能夠順利送出。
所述副傳動裝置包括兩個分別安裝於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4L和4k端部、且相互嚙合的齒輪4f和4e。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4L和4k同步相向轉動,從而使兩個壓絲輪4n和4m都變成了主動輪,在正壓力相同的情況下,可提供兩倍以上於公知技術的摩擦推力,從而無須在壓絲輪上設置滾花,在鋼絲上壓出壓痕,來防止壓絲輪打滑。
所述主齒輪傳動裝置和副齒輪傳動裝置分別位於所述兩個壓絲輪軸的兩端。其效果是可以充分利用機架空間,避免主齒輪傳動裝置和副齒輪傳動裝置發生幹涉。當然,也可以使主齒輪傳動裝置和副齒輪傳動裝置設置於壓絲輪軸的同一端,雖然這樣可以省掉一個齒輪,但卻使傳動齒輪過於擁擠,增加設計的難度。
所述機架包括與纏繞機主軸2固定連接的主機架4a和安裝於所述主機架4a的活動機架4d,所述第一壓絲輪軸4L安裝於主機架4a,所述第二壓絲輪軸4k安裝於活動機架4d,所述活動機架4d與所述主機架4a之間設有壓絲輪徑向間隙調節裝置。
所述壓絲輪徑向間隙調節裝置是與主機架4a螺紋連接的螺釘4j,輸送鋼絲時,鋼絲自然將活動機架4d頂起,所述螺釘杆的端部頂靠在活動機架4d,從而起到限制其移動的效果,調整螺釘4j可以調節兩個壓絲輪的徑向間隙,提高送絲裝置的適應性。
所述主機架4a設有長槽孔4c,該長槽孔4c的位置與鋼絲出口處的導向套4p相應,滾輪4b的輪軸固定於所述長槽孔4c中。滾輪4b的作用是調整鋼絲曲率,改變鋼絲螺旋的纏繞直徑。
權利要求
1.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的送絲裝置,包括固定連接於纏繞機主軸(2)的機架,安裝於所述機架並位於鋼絲出口處的滾輪(4b),安裝於所述機架的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4L和4k),兩個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4L和4k)的壓絲輪(4n和4m),第一壓絲輪軸(4L)與所述纏繞機主軸(2)之間設有主齒輪傳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4L和4k)之間設有可使兩個壓絲輪(4m和4n)相向轉動的副齒輪傳動裝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的送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主齒輪傳動裝置和副齒輪傳動裝置分別位於所述兩個壓絲輪軸的兩端。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的送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主齒輪傳動裝置包括固定於纏繞機主軸(2)的中心齒輪(4g),固定於第一壓絲輪軸(4L)的輸入齒輪(4i),安裝於所述機架的中間齒輪(4h);所述中間齒輪(4h)分別與中心齒輪(4g)和輸入齒輪(4i)嚙合。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的送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副傳動裝置包括兩個分別安裝於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4L和4k)端部、且相互嚙合的齒輪(4f和4e)。
5.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的送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機架包括與纏繞機主軸(2)固定連接的主機架(4a)和安裝於所述主機架(4a)的活動機架(4d),所述第一壓絲輪軸(4L)安裝於主機架(4a),所述第二壓絲輪軸(4k)安裝於活動機架(4d),所述活動機架(4d)與所述主機架(4a)之間設有壓絲輪徑向間隙調節裝置。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的送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壓絲輪徑向間隙調節裝置是與主機架(4a)螺紋連接的螺釘(4j),所述螺釘杆的端部頂靠在活動機架(4d)。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的送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主機架(4a)設有長槽孔(4c),所述滾輪(4b)的輪軸固定於所述長槽孔(4c)中。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的送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任一個壓絲輪(4n或4m)的圓周面設有與鋼絲直徑相適配的環形凹槽。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塑料軟管鋼絲纏繞機的送絲裝置,它包括固定連接於纏繞機主軸的機架,安裝於所述機架並位於鋼絲出口處的滾輪,安裝於所述機架的第一、第二壓絲輪軸,兩個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的壓絲輪,第二壓絲輪軸與所述纏繞機主軸之間設有主齒輪傳動裝置,所述第一和第二壓絲輪軸之間設有可使兩個壓絲輪相向轉動的副齒輪傳動裝置。通過增加副齒輪傳動裝置,兩個壓絲輪都變成了主動輪,在正壓力相同的情況下,可提供兩倍以上於公知技術的摩擦推力,其不僅能夠連續輸送鋼絲不打滑,而且送出的鋼絲的外表面光滑無壓痕,增強了金屬絲骨架的強度,提高了塑料軟管的整體承載壓力。
文檔編號B65H79/00GK1772583SQ20051004502
公開日2006年5月17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4日 優先權日2005年11月4日
發明者張慶國 申請人:張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