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氣壓式與機械式結合頂出機構的注塑模具的製作方法
2023-08-10 23:24:11

本實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具有氣壓式與機械式結合頂出機構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術:
在日常用品和包裝製品中、經常會有一些深腔塑膠零件,如果使用傳統的頂出方法, 會有以下的缺點:由於頂出距離大,需要更大的注塑機;需要設計大量的頂針、由於頂針的布置, 更難設計冷卻水路, 導致更長的注塑周期,降低生產效率;容易造成產品頂白或者頂針痕,導致產品報廢。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的一種具有結合氣壓式和機械式頂出機構的注塑模具。
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上述目的: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氣壓式與機械式結合頂出機構的注塑模具,包括公模仁、滑塊、所述公模仁和所述滑塊形成型腔的母模仁、頂杆、以及推動頂杆沿開模方向移動的推動裝置,所述公模仁含有通孔,所述頂杆置於所述通孔之中,所述公模仁頂部通孔孔頭為梯形孔頭,所述頂杆包括桿頭以及桿身,所述桿頭為梯形桿頭且可與所述通孔梯形孔頭貼合,所述頂杆設置成可相對公模仁沿開模方向滑動,所述通孔與所述桿身之間設有避空槽,所述桿身靠近桿頭的部位含有排氣槽,所述避空槽與所述排氣槽相通,所述公模仁含有進氣孔,所述進氣孔與所述避空槽相通,所述公模仁底部通孔孔頭與所述頂杆之間設有密封件。
優選的,所述梯形桿頭與公模仁、母模仁和滑塊形成注塑件型腔,所述桿頭所形成的型腔為注塑件中部。
優選的,所述桿身為圓柱體,所述桿身靠近桿頭的部位設有四個以環形陣列均勻排布的排氣槽。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使用壓縮空氣和機械式相結合的頂出結構。其中壓縮空氣有兩個作用:一是避免塑料零件被頂出時,在塑料零件和公模仁之間產生真空,二是作用於塑料零件的內部,輔助頂杆頂出塑料零件。通過以上結構,可以使用更小的注塑機,降低了注塑成本,同時由於不使用頂針,可以在公模仁裡均勻地布置更多的冷卻水路,能夠很好地平衡公模仁的溫度,加快公模仁和塑料零件的冷卻,減少冷卻時間,提高生產效率,由於消除了大量的頂針,也改善了頂白或者頂針痕,提高了良品率,從而降低了注塑模具製造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公模仁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頂杆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公模板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的A處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至圖5所示,一種具有氣壓式與機械式結合頂出機構的注塑模具,包括母模板(圖未標)、母模仁1、公模板2、公模仁3、滑塊4、頂杆5以及推動頂杆沿開模方向移動的推動裝置6,所述公模仁3含有通孔31,所述頂杆5置於所述通孔31之中,所述公模仁頂部通孔31孔頭為梯形孔頭,所述頂杆5包括桿頭51以及桿身52,所述桿頭51為梯形桿頭且可與所述通孔31梯形孔頭貼合,所述頂杆5設置成可相對公模仁3沿開模方向滑動,所述通孔31與所述桿身52之間設有避空槽7,所述桿身52靠近桿頭51的部位含有排氣槽53,所述避空槽7與所述排氣槽53相通,所述公模仁3含有進氣孔32,所述進氣孔32與所述避空槽7相通,所述公模仁底部通孔31孔頭與所述桿身52之間設有密封件8。
優選的,桿頭51與公模仁3、母模仁1和滑塊4形成注塑件型腔,所述桿頭51所形成的型腔為注塑件9中部。
優選的,所述桿身52為圓柱體,所述桿身52靠近桿頭51的部位設有四個以環形陣列均勻排布的排氣槽53。
優選的,所述推動裝置6包括頂杆固定板61以及注塑機推桿62,所述頂杆5與所述頂杆固定板61固定連接,所述注塑機推桿62與所述頂杆5平行地安裝在所述頂杆固定板61下方。
以上所述並非對本新型的技術範圍作任何限制,凡依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的實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新型的技術方案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