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小關節治療的系統和方法
2023-12-03 04:23:51 3
專利名稱:用於小關節治療的系統和方法
用於小關節治療的系統和方法
背景技術:
本公開內容涉及用於治療患椎關節突(小關節)關節相關的疼痛的患者的系統和方法。更具體來說,它涉及可植入系統和相應的插入方法和程序,其基於微創實現小關節解剖學結構的表面重修以將疼痛減到最小並重建或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小關節穩定性和運動。在下一個十年內,有超過7千萬人將加入老年人的行列。在老齡化的人口中,使骨骼能夠在彼此上方平滑地移動的關節軟骨隨著時間推移以及因疾病而磨損,並且與身體中許多組織一樣,關節軟骨具有有限的自愈能力。此時,幫助緩解嚴重的退變性關節痛或骨關節炎的選擇包括關節置換或融合。例如,每年實施大約200,000個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和超過300,000個髖關節置換手術,而這些人造關節通常持續使用約10-15年。慢性下腰痛還會影響勞動力生產率和保健費用,而且每年在美國,目前有超過500,000個實施的外科手術, 以盡力減輕在更為保守的治療(例如,臥床休息、疼痛和肌肉放鬆藥療、物理治療或類固醇注射)失敗之後仍持續的下腰痛。此疼痛的源頭可能來自脊椎中包含的多個解剖學結構 (包括小關節)(如下所述)之間的功能障礙。為了理解脊椎生物力學,以及治療中功能障礙的影響,首先考慮脊椎解剖學結構或許有所幫助。脊椎的椎骨按慣例細分成若干節段。從頭部(近頭側)到尾骨部(近尾側),這些節段為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不管位置,每個椎骨形成兩個椎弓根和兩個椎骨板,它們組合以限定脊髓保護於其中的脊椎孔。從椎弓根側向延伸的是兩個橫突。從椎骨中兩個椎骨板接合處的中線延伸的是棘突。這三個突部作為韌帶和肌肉的連接點。相鄰椎骨被椎間盤分隔,並且相鄰椎骨的表面形成兩個椎骨附近以及其之間的兩個小關節的部分(理解為,相對於由中間椎骨、直接相鄰近頭側椎骨以及直接相鄰近尾側椎骨構成的脊椎段,中間椎骨形成四個小關節的部分;即,兩個小關節與近頭側椎骨相接,且兩個小關節與近尾側椎骨相接)。依據上文的背景技術,圖IA和圖IB示出由上關節小面22和下關節小面M組成的小關節20。上關節小面22由椎間盤下方的椎骨平面形成(即,上關節面從椎骨板和椎弓根的接合部向上凸起),而下關節小面M由椎間盤上方的椎骨平面形成(即,下關節面向下凸起)。在上關節小面22上的是上關節面26,以及在下關節小面M上的是下關節面觀。 小關節朝向矢狀面傾斜定向,並且其本身的關節間隙從前向後彎曲。更朝後定位的下關節面觀是凸形的,而更朝內定位的上關節面26是凹形的。小關節20是滑液關節;實際由兩個相對的骨面26、28限定,它們之間有軟骨30和圍繞著關節20的囊32。更具體來說,滑液34被囊32包含在關節20內,另外囊32是充分包圍並封閉關節20並且保持關節面沈、 28潤滑的軟組織和韌帶的水密囊。組成滑液小關節20的骨關節小面22、24的端部正常情況下被關節透明軟骨30包覆,這使骨面沈、觀能夠彼此相對滑移,從而提供使椎骨體彼此相對移動的靈活性。如上文所指出的,每對椎骨之間有兩個小關節,從每個椎骨的上部和底部,每側一個(位於椎骨中心線的後部和側部)。這些關節與盤間隙組合以在每個椎骨平面上構成三
5關節複合體,並且每個關節延伸並包覆相鄰椎骨小關節,從而彼此聯接並因此將椎骨聯接在一起。兩個椎骨體、居間的脊椎盤和附著的韌帶、肌肉和小關節的組合(與近尾側方向上的下一個後續椎骨的上關節突進行關節接合的下關節突)稱為「脊椎運動段」。每個運動段有助於脊椎的整體靈活性,以及有助於脊椎為軀幹和頭部的移動提供支撐的整體能力,並且具體來說,小關節限制扭轉(扭曲)運動。當一個或多個椎骨體的關節面退變或變得損壞以致椎骨不再彼此關節接合或正確地彼此對齊時,因此產生移動性喪失和疼痛或不適。脊椎運動段中的小關節的功能作用因此涉及到對本文公開的小關節系統和方法的運作和功能優點的理解,這實現了動態穩定和移動性保護而不會在任何平面中約束運動。如上文所指出的,小關節位於脊椎的後柱上。此論述的上下文「前側」是指在脊柱之前,以及「後側」是指在脊柱之後;「近頭側」指朝向患者的頭部(有時稱為「上部」); 以及「近尾側」(有時稱為「下部」)是指更接近患者的足部的方向或位置。因為本公開內容設想通過源自經皮後方法的優選方法介入多種椎骨部件和關節,所以此通路方法上下文中限定了 「近端」和「遠端」。因此,「近端」更接近於通路的開始處,並因此更接近於臨床醫師,而「遠端」更遠離通路的開始處並因此更遠離臨床醫師。當引述介入或遞送工具時,「遠端」將是用來插入介入通路的一端,而「近端」是指相反一端,常常是更接近於遞送工具的手柄的一端。當引述植入體時,「遠端」常常將是插入到關節中的前導端,而「近端」是指尾端, 常常位於與布置工具的銜接處。小關節可能由於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的退變、創傷或疾病而產生關節炎(例如, 包括炎症、代謝性或滑液病變的病狀)。此外,骨折、韌帶撕裂和椎間盤問題(例如,脫水或突出症)可全都導致異常移動和對位,從而對小關節的表面施加額外的應力。對此額外壓力的生理反應是骨贅(osteophite)的生長,即骨刺。隨著骨刺在小關節的邊緣形成,關節增大(一種稱為增生的病症),並且最終關節表面變成關節炎。當關節軟骨退變或磨損時,下方骨骼暴露並與骨骼摩擦。關節因此變得發炎、腫脹且疼痛。小關節關節炎是頸痛和背痛的重要源頭,並且歸因於約15-30%的持久性下腰痛病症。在對小關節痛實施保守型治療(例如螢光導引下施用的關節內類固醇/局部麻醉注射劑)失敗時,患有慢性疼痛的一些患者可能最終需要對小關節關節炎進行手術治療,包括例如小關節神經根切斷術、小關節切除術以便移除小關節來減輕對出行神經根的壓力; 整個關節置換或小關節的關節固定術(即,引起融合的固定,其中關節的兩個關節接合表面保持固定或堅固地生長在一起,並形成單個堅實骨骼塊)等。雖然這些手術程序可以緩解背痛,但是許多關節置換和所有融合均不會恢復歸因於健康解剖學形態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運動。相反,它們常常顯著地改變脊椎的生物力學,這又轉而可導致或惡化其它脊椎平面處或與脊椎運動關聯的其它關節中共存的脊椎不穩定性和退變。椎間盤整合、小關節負荷和脊椎退變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確切地來說,椎間盤高度隨著椎間盤退變的逐漸喪失常常還會因小關節退變或脫位以及韌帶失去彈性和它們的負載能力而改變小關節的機械能力。更確切地來說,隨著與退變性椎間盤疾病一起頻繁發生的椎間盤間隙變窄,小關節中存在增加的負荷,尤其是在小關節和關節囊增大以及伴隨的退變的情況下。因為小關節的關節囊主要以彎曲和旋轉狀態承接負荷,並且小關節是旋轉或扭轉力的主要阻滯(例如,正常情況下,小關節控制約30%的軸向旋轉),所以小關節退變顯著地改變了脊椎移動性。
6
需要提供使疼痛減緩同時恢復並保持生理小關節的生物力學功能的微創治療對於整個脊椎移動性是最重要的,並且迄今為止,治療仍未充分地解決所有這些問題,正如下文所提到的。一種治療,小關節神經根切斷術,涉及切斷進入小關節的少量神經的技術。該手術的目的在於停止痛覺衝動沿著這些神經的傳送。使用診斷注射劑來識別該(這些)神經。 然後,外科醫生插入大空心針穿過下腰中的組織。經該針插入射頻探針,並使用螢光鏡來將探針導引向神經。將探針緩慢地加熱,直到神經被切斷為止。使用脈衝射頻的另一種技術實際上不是灼燒神經,而是被認為刺激神經。再一種技術涉及通過探針尖冷凍進行去神經支配,並且又一種手術涉及小心控制的肉毒桿菌毒素注射來治療肌肉痙攣(一種在關節發炎轉而又導致與脊椎平行的附近肌肉進入痙攣狀態時可能發生的保護性反射)。雖然這些手術可能使疼痛減緩,但是它們未解決正在進行的關節退變(例如,關節接合表面的磨損), 這導致運動學和生物力學的功能障礙,進而可能導致其它平面處的轉換綜合症(即,退變和疼痛向其它關節發展)。雖然某些臨床醫師已經提倡對受損小關節進行整個關節假體置換,但是實踐中, 由於種種原因,難以植入此類假體,這些原因包括小關節之間的小關節幾何形狀的多樣性, 以及小關節與脊柱中其它部件之間的高水平相互作用。而且,關節置換是高度創傷性且耗時的手術,這需要關節表面的預先準備以及骨骼的移除,並且因此存在相關的風險,包括失血和致病、麻醉時間延長以及康復時間延長。小關節的相關治療需要提供其中以帽包覆的下小關節段、相配的上小關節段或二者(即,全部或基本上全部小關節)的人造關節。Fitz的美國專利No. RE 36,758中描述一種此類裝置和相關的植入方法。雖然小關節段的加帽可能可行,但是有若干可能的缺點。認為臨床關注點是由骨膜與股骨頭韌帶(二者均對股骨頭起營養釋放作用)的破壞造成,從而導致該帽的骨支撐結構的缺血性壞死。小關節加帽的另一個可能缺點是,為了與小關節的解剖學形態的廣泛多樣性相適應,不僅個體之間,而且脊柱內的平面之間,均需要非常寬範圍的帽尺寸和形狀。更甚者,帽(如美國專利No. RE. 36,758中描述的那些)的植入無法基於微創來進行,並且在植入部位需要極大量的準備步驟(例如,骨移除和/或重新整形)。 至少在骨關節炎的股骨頭上使用帽時,關節骨端的加帽有時經歷由機械鬆弛而導致的臨床失敗。小關節的另一種治療是使用關節突螺釘將上關節突附接到下關節突。雖然固定治療可以緩解與退化的小關節相關的症狀,但是它也犧牲了運動段的一些移動能力,並因此犧牲了脊柱以自然方式移動的一些能力。中央和側向脊椎狹窄(關節變窄)、退變性脊椎滑脫以及退變性脊椎側凸可能全部由前脊柱結構與後脊柱結構之間的異常機械關系所致並且引發讓人衰弱的疼痛。最近,已開發一種可經皮植入的小關節穩定裝置,並在美國專利申請 No. I2/238,I96 (於 2OO8 年 9 月 25 日提交,標題為"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et Joint Stabilization")中進行描述,該專利申請的教義通過引用併入本文。該小關節穩定裝置往往需要當組合時形成外螺紋裝置的上裝置體和下裝置體。當插入關節間隙時,上裝置體與下裝置體分別與小關節解剖學結構的對應下骨面和上骨面建立接合關係,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可彼此相對滑動以有助於實現接近正常小關節運動能力。雖然可行,但是仍存在改進的方面,包括固位,長期發揮作用以及插入技術。鑑於上文,存在對附加治療的需要,該附加治療可應用於小關節以便在緩解問題中穩定和增大小關節而不會最初就依靠以假體置換小關節和/或固定小關節的更激進治療以及不會固有地喪失該運動段的自然移動。概述根據本公開內容的一些方面涉及用於治療患者的小關節的系統。該小關節解剖學結構包括相對的上關節面和下關節面。對此,該系統包括上重修表面裝置和下重修表面裝置。該上重修表面裝置具有上重修表面體,將上重修表面體配置成選擇性地轉變成與小關節的上關節面的形狀一致的形狀。相似地,該下重修表面裝置包括下重修表面體,將下重修表面體經配置成選擇性地轉變成與小關節的下關節面的形狀一致的形狀。就此而言,每個重修表面體表現足夠的撓性以在與典型成人小關節相關的壓力的存在下,從相對平坦狀態轉變到插入狀態,其中在插入狀態中,該重修表面體與對應小關節關節表面的任何多平面曲率和凹度基本匹配。利用此構造,該系統能夠通過重修表面體的關節接合表面在小關節內構建新的滑動界面,從而消除與自然解剖學結構相關的導致疼痛的骨貼骨關節界面。而且,通過與天然小關節關節表面相關的天然形狀相一致,本公開內容的系統能夠基於微創被插入,並且無需對天然骨骼界面進行重構(例如,移除)。在一些實施方案中,這些重修表面體是相同的,各由厚度為0. 25-4mm的盤狀體構成。在相關的實施方案中,重修表面體由聚醚酮(PEK)基材料形成,例如或由聚醚醚酮(PEEK)形成。在再一些其它實施方案中,這些重修表面體提供關節接合表面和多個在與關節接合表面相反方向凸起的齒;這些多個齒用於插入時構建與對應小關節關節面的銜接。根據本公開內容原理的再一些其它方面涉及用於治療患者的小關節疼痛的方法, 並且包括將上重修表面體插入到小關節中以及插入與小關節關節解剖學結構的上關節面的銜接處中。就此而言,在插入到小關節時,響應於小關節的壓力,上重修表面體從相對平坦狀態轉變為插入狀態,插入狀態基本與上小關節面的形狀一致。將下重修表面體插入到小關節中以及插入到與下小關節關節面的銜接處中。作為此插入的一部分,響應小關節的壓力,下重修表面體從相對平坦狀態轉變到插入狀態,插入狀態基本與下關節面的形狀一致。當最終插入時,上重修表面體的關節接合表面與下重修表面體的關節接合表面可滑動地鄰接,從而減輕小關節疼痛。在一些實施方案中,該方法的特徵為,無需手術移除小關節的正常骨骼,並通過經皮技術同時插入重修表面體。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再一些實施方案其它方面涉及一種用於治療患者的小關節的套件。該套件包括如上文描述的治療系統(例如,具有上重修表面體的上重修表面裝置和具有下重修表面體的下重修表面裝置)連同插入成套工具。該插入成套工具包括遞送套管和細長推進器工具。遞送套管具有遠端,並限定在遠端開口的內部通道。推進器工具的尺寸設為可被滑動地收納於通道內。利用此構造,該套件被配置成提供插入設置,在此插入設置中,重修表面裝置和推進器工具可被滑動地收納在通道內,其中這些重修表面裝置彼此遠端相抵重疊,以及推進器工具的遠端區域與套管的遠端相對地鄰接重修表面裝置。在一些實施方案中,這些重修表面裝置各形成切口,該切口的尺寸設為收納推進器工具形成的指狀件以實現選擇性的銜接於其之間。附圖簡述
圖IA是人脊椎段的簡化橫截面視圖,其示出本公開內容的系統和方法有助於治療的天然小關節的解剖學結構;圖IB是圖IA的脊椎段的一個小關節的放大視圖;圖2是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小關節治療系統的透視圖;圖3A是圖2的系統的重修表面裝置部件的頂視圖;圖3B是沿著直線3B-3B截取的圖3A中重修表面裝置的橫截面視圖;圖3C是沿著直線3C截取的圖3B中裝置的局部放大視圖;圖3D是圖3A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前視圖;圖4A是與本公開內容的小關節治療系統一起使用的備選重修表面裝置的透視圖;圖4B是與本公開內容的小關節治療系統一起使用的另一個重修表面裝置的透視圖;圖5是用於插入本公開內容的小關節治療系統的插入成套工具的透視分解圖;圖6A是圖5的成套工具的遞送套管組件部件的側面截面圖;圖6B是沿著直線6B-6B截取的圖6A中套管組件的橫截面視圖;圖6C是加裝有圖2的小關節治療系統的圖6A的套管組件的側視圖;圖6D是沿著直線6D-6D截取的圖6C中所加裝的套管組件的橫截面視圖;圖6E是圖5的遞送套管組件的局部放大頂部透視圖;圖7A是圖5的成套工具的推進器工具部件的透視圖;圖7B是銜接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圖7A的推進器工具的遠端部的放大平面圖;圖8A-圖8C示出部署圖2的小關節治療系統時圖5的成套工具的加裝和操作;圖9示出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為後續將重修表面裝置插入到關節中進行準備時介入小關節;
圖10A-10C示出根據本公開內容使用任選的擴張器和護套器具;圖11A-11C示出使用圖5的成套工具將圖2的小關節治療系統部署在小關節內;圖IlD是其中已插入了圖2的治療系統的小關節的放大橫截面視圖;圖12A是與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小關節治療系統一起使用的另一個重修表面裝置的平面頂視圖;圖12B是圖12A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側視圖;圖12C是圖12A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前視圖;圖13A是與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小關節治療系統一起使用的另一個重修表面裝置的平面頂視圖;圖13B是圖13A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側視圖;圖13C是圖13A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前視圖;圖14A是與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小關節治療系統一起使用的另一個重修表面裝置的平面頂視圖;圖14B是圖14A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側視圖;圖14C是圖14A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前視圖15A是與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小關節治療系統一起使用的另一個重修表面裝置的平面頂視圖;圖15B是圖15A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側視圖;圖15C是圖15A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前視圖;圖16A是與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小關節治療系統一起使用的另一個重修表面裝置的平面頂視圖;圖16B是圖16A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側視圖;圖17A是與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小關節治療系統一起使用的另一個重修表面裝置的平面頂視圖;圖17B是圖17A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側視圖;圖18A是與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小關節治療系統一起使用的另一個重修表面裝置的平面頂視圖;圖18B是圖18A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側視圖;圖19A是與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小關節治療系統一起使用的另一個重修表面裝置的平面頂視圖;圖19B是圖19A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側視圖;圖20A是與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小關節治療系統一起使用的另一個重修表面裝置的平面頂視圖;圖20B是圖20A的重修表面裝置的側視圖;圖21A是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另一個小關節治療系統的側視圖;圖21B是圖21A的系統的前視圖;圖21C是圖21A的系統的平面頂視圖;圖22A是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另一個小關節治療系統的前透視圖;圖22B是圖22k的系統的側面分解視圖;圖23是本公開內容的另一個小關節治療系統植入其中的小關節的截面圖;圖24A是本公開內容的另一個小關節治療系統的側面分解視圖;圖24B是植入到小關節的圖24A的系統的截面圖;圖25A是本公開內容的另一個小關節治療系統的局部透視圖;圖25B是圖25A的系統的側視圖;以及圖25C是植入到小關節的圖25B的系統的簡化透視圖。詳述圖2示出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且對於治療患者的小關節有用的系統40的一個實施方案。系統40包括上重修表面裝置42和下重修表面裝置44。下文給出關於多種部件的細節。但是,總的來說,重修表面裝置42、44可以是完全相同的,其中上重修表面裝置42 用作上小關節關節面(例如圖IB的上關節面沈)的襯墊,以及下重修表面裝置44用作下小關節關節面(例如,圖IB的下關節面觀)的襯墊。重修表面裝置42、44能夠基本與小關節解剖學結構的天然形狀或曲率一致,並以實現正常或接近正常移動性的方式置換天然小關節的現存骨貼骨界面。如上文所指出,在一些構造中,重修表面裝置42、44可以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下
10文對上重修表面裝置42的描述可等效地應用於下重修表面裝置44。另外參考圖3A和3B, 重修表面裝置42由重修表面體46組成。在下文描述的其它實施方案中,可以將一個或多個附加部件附接到重修表面體46或從重修表面體46延伸。無論如何,重修表面體46具有盤狀形狀,並且包括基網50和多個齒52 (廣義地引述))。基網50限定相對的主表面54、 56(由圖3B最佳示出),其中第一主表面54提供或用作關節接合表面(例如,相對於下重修表面裝置44 (圖2)的對應關節接合表面的關節接合),如下文所述。因此,第一主表面 54還可以稱為重修表面體46的「關節接合表面」。多個齒52在一般與第一主表面54相反的方向從第二主表面56凸起。具體參考圖3A,基網50限定重修表面體46的外周界58 (廣義地引述),其中在一些構造中,周界58具有橢圓形的形狀(相對於頂視或底視平面圖而言)。更具體來說,周界58以及由此重修表面體46限定沿著其長軸的大直徑MA,以及沿著其短軸的小直徑Ml。 重修表面體46的整體尺寸或佔用空間由周界58限定,並且可以根據治療的小關節的尺寸而有所不同,但是尤其與常規小關節假體和/或加蓋裝置相比,一般相對較小。例如,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大直徑MA可以在5-12mm的範圍內,以及小直徑MI可以在4_10mm的範圍內。更甚者,可以向治療臨床醫師提供具有兩個或更多個不同上重修表面裝置42(以及兩個或更多個下重修表面裝置44)的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小關節治療系統,這些重修表面裝置各具有不同尺寸設置的重修表面體46(例如5mmX 4mm ;8mmX 6mm ; IOmmX 8mm ; IlmmX 9mm ; 12mmX IOmm等),其中治療醫師基於待治療的小關節的評估來選擇最適合的尺寸設置的重修表面裝置來用於植入。作為備選,本公開內容還可設想其它尺寸。而且,周界58在形狀上也不一定要是橢圓形的。相反,其它形狀(例如,圓形、正方形、矩形、曲線等)也均是可接受的。出於下文解釋清楚的原因,重修表面體46可以併入一個或多個特徵部件,其指示優選插入朝向和/或方向(即,在特定朝向更容易將重修表面體46插入小關節,並且然後將其固定在小關節內)。相對於圖3A的構造,則可以將周界58描述為一般限定前導端或遠端70、尾端或近端72以及相對的側邊74、76。小直徑MI與前導端70、尾端72相交,而相對的側邊74、76沿著大直徑MA對齊。插入程序期間,將重修表面體46朝向設為使前導端 70最初被插入到小關節中,然後插入尾端72。除了具有與這些符號對應的結構(並由此具有下文描述的預期插入方向和朝向)的齒52外,尾端72還可以形成或限定銜接特徵部件 80 (廣義地引述),其促進與下文描述的單獨提供的插入工具(未示出)之間期望的相互作用。例如,銜接特徵部件80可以是在基網50中尾端72處形成的凹口 82。在提供凹口的情況下,凹口 82能夠採用多種形狀,並且在一些構造中,將其限定為分開基網50的90°凹口。凹口 82可以具有不同於示出的形狀的形狀,並且銜接特徵部件80可以採用可以包括或不包括凹口 82的其它形式。在再一些實施方案中,省略該銜接特徵部件80。具體參考圖3B,在一些構造中,基網50具有相對均勻的厚度t(例如,+/"O. 05mm 的標稱厚度變化)。無論如何,基網50形成高度平滑的關節接合表面54。此平滑屬性至少部分是重修表面體46所採用的材料的功能,如下文所述。在其它實施方案中,可以對基網 50的關節接合表面54塗覆提供增強的摩擦(即,較低摩擦係數)和磨損特徵的單獨層。多個齒52從基網50的第二主表面56突起,並且可以採用多種形式。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將齒52布設為形成或限定離散的區域或齒組,例如圖3A中一般標識的齒組90、92、
1194。第一齒組90沿著基網50居中設置,在前導端70和尾端72之間延伸。第一齒組90的各個齒一般是完全相同的,圖3C中更詳細地示出第一齒組90的前導齒96a。更具體地來說,齒96a包括前導面98和尾面100,前導面98和尾面100從第二主表面56延伸並在尖頭 102處相交。前導面98更接近於前導端70 (與尾面100相比),而尾面100更接近於尾端 72 (圖:3B)。依據這些符號,將齒96a構造為限定插入方向,籍此使前導面98相對於第二主表面56形成的角度α小於尾面100相對於第二主表面56形成的角度β。換言之,與尾面 100相對於尾端72的斜度相比,前導面98相對於前導端70具有更平緩的斜度,以使齒96a 在尾面100處且沿著尾面100較前導面98更明顯地銜接單獨的結構,如小關節上表面(未示出)。在一些構造中,前導面98限定的角度α在20° -60°的範圍內,而尾面100限定的角度β約為90°。其它角度也是可接受的。無論如何,並且返回到圖3Α,第一齒組90 的其餘齒在兩行或更多行中彼此對齊,如圖所示。第二齒組92和第三齒組94分別在相對的側邊74、76處或沿著相對的側邊74、76 形成。就此而言,雖然第二和第三組92、94的各個齒能夠具有關於齒96a(圖3C)而言在上文描述的非對稱關係,但是在一些實施方案中,與第二和第三齒組92、94的每個齒相關的外表面104構建其相對於第二主表面56的接近90°的延伸角度,如圖3D中最佳所示。在這種但一個可接受的構造的情況下,第二和第三齒組92、94明顯地抵制插入後重修表面體 46相對於對應小關節面的邊對邊移位(例如,相對於圖3D的朝向來說,第二齒組92抵制重修表面體46向左移位,而第三齒組94抵制向右的移位)。在一些構造中,多個齒52的每個齒可以具有完全相同或接近完全相同的高度(或從第二主表面56的延伸)。但是,在其它實施方案中,以及具體在圖:3B反映的實施方案中, 第一齒組90的齒具有與第二和第三齒組92、94(圖3A)的齒比較提高的高度,並組合以限定從前導端70到尾端72的重修表面體46的逐漸變細的高度。另一方面來說,並且相對於其中第一主表面M是平坦的圖示實施方案,前導齒96a的高度大於尾齒96b的高度。例如, 與第一齒組90的齒相關的尖頭102組合以限定假想的平面P。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平面P 相對於第一主表面M的平面是不垂直的,與第一主表面M組合以將包含的角度Δ限定在 1° "5°的範圍內。作為備選,還設想其它角度,在再一些實施方案中,齒52具有完全相同的高度。然而,在採用圖3Β的一個構造的情況中,在前導端70處提供最高的齒96a,其最終與插入到小關節中的插入點相對設置。結果使前導齒96a能夠如期望地構建與對應的小關節表面的更堅實銜接,以便在最終插入時明顯地抵制移位。基網50和齒52組合以限定重修表面體46的整體厚度T (例如,第一主表面M與 「最高」齒96a的尖頭102之間的橫向距離)。正如下文更詳細描述的,重修表面體46的期望的一致性特徵受整體厚度T和基網厚度t的影響,因此連同其它參數一起選擇整體厚度 T以實現期望的一致性程度。在一些構造中,該重修表面體46的整體厚度T在0.25-4mm 範圍內,儘管還可設想其它尺寸。作為參考點,與由治療臨床醫師為插入到特定小關節而選擇的重修表面體46相關的整體厚度T可以因與插入相關的其它過程的功能而有所不同。 例如,在插入前無需任何明顯的組織移除而將重修表面體46插入到小關節中的情況中,該整體厚度T可以在0. 5-2. 5mm的範圍內。但是,如果插入程序需要首先從小關節移除軟骨 (或其它組織),則可以插入更大形式的重修表面體46,以使重修表面體46的整體厚度T在 0. 5-3mm範圍內。
如上文所指出的,多個齒52可以採用與所描述和圖示的那些不同的多種形式。例如,圖4A和圖4B分別示出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備選重修表面體46'、46"。與上文描述的重修表面體46相比,圖4A的重修表面體46'併入數量增加的齒52'。在採用圖4B 的重修表面體46"的情況下,將一些齒52"設置在離散間隔的行中。在再一些其它實施例中,可以用其它特徵部件(例如,表面紋理或塗層)來替代或增大這些齒,其中其它特徵部件促進在小關節中的固位、骨骼內生長或二者兼而有之。返回到圖2,重修表面裝置42、44以及由此對應的重修表面體46各自整體由實現期望的一致性的魯棒性材料整體形成。根據本公開內容的重修表面體46保持其結構完整性(即,很少或沒有磨損),而在隨著患者移動而經受小關節的典型關節接合時不會有粘著性或結合性損壞。在一些構造中,重修表面裝置42、44由可植入級塑料形成,儘管其它材料如金屬也是可用的。例如,重修表面裝置42、44可以由聚醚酮(PEK)家族塑料製成,其具有適於插入小關節內並在小關節內長期發揮功能的強度、磨損、撓性和生物相容性特性。聚醚醚酮(PEEK)被意外地發現不僅提供下文描述的一致性屬性,而且提供長期機械強度和耐磨損性。可以併入附加材料,例如表現輻射不透性特性的那些材料。例如,重修表面裝置 42、44可以由載有輻射不透性礦物(例如鋇)的PEK組合物形成。還可以通過一個或多個輻射不透性標記帶(例如,鉬標記帶)來提供可視性。可以將該標記帶嵌入重修表面裝置 42、44內(例如,插入重修表面裝置42、44中形成的孔中的輻射不透性棒);圍繞著重修表面裝置42、44的周界插入等。與重修表面裝置42、44的每一個的重修表面體46相關的所選材料、形狀和尺寸對重修表面體46賦予或構建一致性特性,足以使重修表面體46能夠「匹配」與天然小關節關節面解剖學結構相關的多平面凹度。作為分類點,採用圖2的重修表面裝置42、44實施方案的情況下,重修表面體46形成對應的重修表面裝置42、44的整體。在下文描述的其它實施方案中,可以與重修表面體46 —起包含一個或多個附加的部件,以使下文對一致性的解釋特別適用於重修表面體46,但是也可以作為整體等效地應用於重修表面裝置42、44。總的來說,「一致性」與插入期間重修表面體46的抗彎剛度成反比,並且可以隨著重修表面體 46加熱到體溫而增加並且允許蠕變。從臨床角度來說,重修表面體46的「一致性」需要重修表面體46與關節的C形或J形部分的曲率半徑一致(例如,圖IB的凹形上關節面或圖 IB的凸形下關節面)。作為參考點,人小關節在橫向平面中的最小曲率半徑約為20mm,其中下限(百分之十)約7mm。該曲率半徑將隨椎骨平面和患者的特定解剖學結構和疾病狀態而有所不同。插入重修表面裝置42、44之前的小關節的準備也可以改變曲率半徑。本公開內容的重修表面裝置42、44可以適應7mm到無限大(即,平坦的小關節解剖學結構)的曲率半徑範圍。還可以有矢狀面中的曲率;本公開內容的重修表面體46的一致性特徵還能夠基本上「匹配」任何矢狀面曲率。依據上文的理解,重修表面體46的一致性特徵足以使重修表面體46容易地從圖2 所示的相對平坦狀態轉變到插入狀態(未示出,但是在例如圖IlD中予以反映),其中在插入狀態中,重修表面體46基本上匹配或模仿重修表面體46所固定到的小關節面的天然形狀。就此而言,小關節20 (圖1B)經受或遇到多種負荷,這些負荷在上關節面26與下關節面28之間的界面區域處施加壓力(圖1B)。整個小關節20的這些生理壓力將隨著活動、姿勢、身體負重和肌肉力量而變化,往往在站立時約為身體負重的7-14%。然而,在手術/植入期間的俯臥、稍微彎曲位置中,這些負荷可能小到0。當插入重修表面裝置42、44(以及由此對應的重修表面體46)以及囊32 (圖1B)被拉緊時將生成內力;底層軟骨和軟骨下骨的壓力、微屈或層間應力可能發生,並且將適應裝置42、44的某種厚度,但是需要上關節面的分離/後移來適應裝置42、44的集合厚度的大部分。在由於關節囊拉緊而導致上關節面的分離/後移時將生成垂直於關節面26J8且作用於整個關節面沈、28的壓力負荷。重修表面體46的一致性特徵使得在這些典型壓力存在的情況下,重修表面體46將從相對平坦狀態轉變到插入狀態,在此插入狀態中,重修表面體46基本上匹配重修表面體46所固定到的小關節表面的幾何形狀(即,重修表面體46將彎曲以與該重修表面體46要施加到的天然關節面的宏觀形狀/輪廓相一致,但是可能與天然關節面的宏觀變化不一致,例如由於軟骨缺陷、骨裂導致的小偏差或關節準備期間的小孔(通常寬度在0.05-0. 5mm))。這將隨著一個小關節關節表面(例如,上關節表面26)的假想凹形區域的端部與相對關節面(例如, 下關節表面28)上的對應凸形表面的中心施加的壓力在重修表面體46上生成彎曲力矩,該彎曲力矩產生使重修表面體46與天然解剖學結構的應力一致。如本說明書通篇所用,在正常生理壓力(例如,假定Imm淨後剪切移動下每段約 180-450N/mm)下與成人小關節的最小曲率半徑一致而不會與重修表面體施加到的關節表面有大於Imm的偏離的重修表面體定義為「一致的」和「基本匹配」小關節的多平面曲率。 作為備選,根據本公開內容,尺寸設為置於成人小關節內並且表現不大於100N的一致性係數(下文予以描述)的重修表面體也定義為是「一致的」以及「基本匹配」小關節的多平面曲率。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根據本公開內容的重修表面體表現不大於50N的一致性係數,以及在其它實施方案中,不大於25N。意外地發現,由PEEK並且按上文所述的佔用空間尺寸和厚度尺寸形成重修表面體46 (以及由此圖2的一個實施方案的重修表面裝置42、44的二者任一個)在插入後實現了期望的一致性特徵、長期耐磨性以及小關節的穩定。重修表面體46以及由此系統40能夠通過多種器具組或系統以多種方式遞送且插入到小關節內。圖5中示出一種有用的插入成套工具150的部件,其包括遞送套管組件152 和推進器工具154。總的來說,遞送套管組件152的尺寸設為可滑動地收納推進器工具IM 和重修表面裝置42、44 (圖幻,其中套管組件152和推進器工具IM可操作以將重修表面裝置42、44插入到小關節中。該成套工具150還能可選地包括導引針156和固位帽158。在一些實施方案中,遞送套管組件152包括套管體160、導引臂162a、162b和手柄 164。套管體160形成或限定截止於遠端172處的遠端部分170,以及截止於近端176處的近端部分174。最後,套管體160形成在遠端172與近端176之間延伸並相對於遠端172與近端176開口的內部通道178(圖6A和圖6B)。繼續參考圖6A和圖6B,內部通道178是根據重修表面裝置42、44 (圖2~)的組合尺寸和形狀來設置尺寸和形狀的。更具體地來說,內部通道178的尺寸設為在將重修表面裝置42、44以鏡像方式設置或彼此重疊時可滑動地收納並保持重修表面裝置42、44。例如,如圖6C和圖6D所示,將內部通道178的尺寸和形狀設為,使得重修表面裝置42、44保持在其中,其中上重修表面裝置42的關節接合表面M與下重修表面裝置44的關節接合表面M 鄰接。由此,內部通道178的高度與重修表面裝置42、44的組合厚度對應或稍微大於重修表面裝置42、44的組合厚度。在一些構造中,套管體160形成在內部通道178內突起的一個或多個內部肋條180 (如圖6B和6D最佳所示)。例如,圖6B示出包括一對間隔開的上肋條180a、180b和一對間隔開的下肋條180c、180d的一個實施方案。不管數量和布置如何,肋條180相對於內部通道179縱向延伸,並且其尺寸設為(例如,就突出到內部通道178中的寬度和距離或長度而言)可滑動地被收納於對應的重修表面裝置42、44的齒52之間(例如,在一些實施方案中,齒52中不同的齒彼此對齊以集中限定穿過重修表面裝置42、44的通路,該通路的尺寸設為可滑動地收納肋條180的其中之一)。由此,並且如圖6D最佳所示,肋條180中相對的肋條之間的水平間隙(例如肋條180a、180c之間的間隙)與重修表面裝置42、44的基網50的組合厚度一致或稍微大於重修表面裝置42、44的基網50的組合厚度。採用此構造的情況下,肋條180用於在重修表面裝置42、44穿過內部通道178縱向移動時導引重修表面裝置42、44,從而防止其非期望的轉動。除了上述內容外,內部通道178還由與大直徑MA (圖3A) —致的寬度限定。例如, 在重修表面裝置42、44有Ilmm的大直徑MA的情況中,內部通道178可以具有約11. 7mm的寬度。其它尺寸也是可接受的,只要能夠以所示的重疊布置將重修表面裝置42、44可滑動地留置在內部通道178內即可。返回圖5,並且另外參考圖6E,遠端部分170可包括或形成在其使用和/或操作期間有助於實現成套工具150的期望定位的一個或多個特徵部件。例如,可以將套管體160 限定為具有第一主表面182 (也在圖6A中標識)和相對的第二主表面184。據此,在一些構造中,在遠端部分170中沿著第二主表面184形成狹槽186。該狹槽186開口於內部通道178,並從遠端延伸,並且相對於遠端172開口。狹槽186在近端側188與遠端側190之間延伸並截止於近端側188與遠端側190,其尺寸設為可滑動地收納針156 (圖5)的對應部件,正如下文描述的。除了槽186外,遠端部分170還提供或形成沿著第一主表面182的任選肩部192, 如圖6A最佳所示。肩部192可以採用不同於附圖所反映的那些多種形式,並且更廣義而言, 可以在遠端172處限定擴大的停止表面194。將停止表面194配置成更佳地確保插入程序中導引臂162a、162b相對於小關節的期望定位,正如下文所描述的。在其它實施方案中,可以省略肩部192。返回圖6E,導引臂162a、162b連接到套管體160的遠端172並從此延伸,各導引臂分別截止於遠端尖頭196a、196b處。導引臂162a、162b是剛性但仍可柔韌的(類似於金屬帶),並且能夠從圖5和圖6E的天然預先插入布置彼此偏轉。採用此構造的情況下,導引臂 162a、162b能夠容易地插入到受限間隙(例如,小關節),其中遠端尖頭196a、196b在對應的尖頭196a、196b處彼此接觸或幾乎接觸。然後,當強制重疊的重修表面裝置42、44 (圖6C) 進入導引臂162a、162b之間時,遠端尖頭196a、196b將彼此張開,其中導引臂162a、162b在套管體160的遠端172處偏轉。狹槽186可以截止於第二導引臂162b近端,如圖所示。作為備選,第二導引臂162b 可以形成用作狹槽186的延續的狹槽段。狹槽186的遠端側(例如,遠端側190)相對於遠端尖頭196a、196b的布置以及狹槽186的長度選為通過套管組件152和推進器工具154實現重修表面裝置42、44的最優插入(圖2),如下文所述。最後,以及參考圖5,手柄164從套管體160的近端176徑向延伸。內部通道178 (圖 6A)穿過手柄164的近端面200延伸並在手柄164的近端面200處開口。如下文所描述,將手柄164配置成不僅有助於用戶操作成套工具150,而且還能夠用於確保或限制推進器工
15具1 相對於套管體160的移動。圖7A中更詳細地示出推進器工具154,並且大致形成為細長體,其形成孔208並限定遠端210和近端212。孔208的尺寸設為以摩擦方式收納針156的部件(圖5),如下文所描述,並且在與遠端210隔開一定距離處形成,該距離選為有助於按期望的方式部署重修表面裝置42、44(圖2、。推進器工具IM的尺寸設為可被滑動地收納於套管體160(圖5) 的內部通道178(圖6A)內,並因此具有與內部通道178的尺寸和形狀對應的尺寸和形狀。 採用其中套管體160形成內肋條180(圖6B)的實施方案的情況下,推進器工具IM能夠形成縱向通路214,其尺寸設為可滑動地收納肋條180的相應肋條。將遠端210配置成與重疊的重修表面裝置42、44(圖6D)形成界面,以及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其可以併入促進與重疊的重修表面裝置42、44形成更穩定界面的一個或多個特徵部件。例如,遠端210可以包括或形成限定在相對的溝槽218a、218b之間的中央指狀件216。指狀件216可以採用多種形狀和尺寸,並且一般根據對應的重修表面體46的凹口 82(圖3A)來設置其尺寸。溝槽218a、218b又一般根據重修表面體46的尾端72(圖3A)的形狀來成形。採用此構造的情況下,以及如圖7B所示,上重修表面裝置42的重修表面體46 的遠端210與尾端72之間的鄰接接觸(以及下重修表面裝置44的重修表面體46另外堆疊在上重修表面裝置42下以及因此在圖7B被隱藏)包括嵌套在凹口 82內的指狀件216, 以及設置在溝槽218a、218b內的尾端72。採用此設置的情況下,重修表面體46相對於遠端210的非期望轉動的機會被降低,提供了遠端210與重修表面體46之間的足夠的表面積界面,以便能夠容易地採用推進器工具1 在遠端移動接觸的重修表面體46 (並因此作為總體單元以在遠端移動堆疊的重修表面裝置42、44)。在一些構造中,指狀件216設有工具 154,而且凹口 82由重修表面體46形成;作為備選,重修表面體46可以包括指狀件,其中推進器工具IM形成對應的凹口。在其它實施方案中,將指狀件216配置成提供推進器工具 IM與重修表面裝置42、44之間的更穩固的(但可釋放)附接,以便能夠同時相對於推進器工具154(以及由此相對於正在重修表面的小關節)對裝置42、44進行推和拉。返回到圖5,任選的導引針156包括軸220和把手222。軸220的尺寸設為可穿過狹槽186插入(例如,軸220的直徑小於狹槽186的寬度),並且被收納在推進器工具IM 的孔208中並以摩擦方式留置在此處。把手222的尺寸設為大於狹槽186(例如,把手222 無法通過狹槽186),其中軸220的長度大於狹槽186形成處的套管體160壁的厚度。採用此構造的情況下,能夠將軸220穿過狹槽186插入(例如,用戶在把手222處手動地緊握針 156)並與推進器工具IM接合。通過推進器工具IM相對於套管體160的滑動,這樣軸220 在狹槽186內滑動;當接觸遠端側190時,軸220阻止推進器工具154的進一步遠端移動。 可以通過從孔208手動地縮回軸220來從推進器工具154/套管體160移除導引針156。作為備選,可以將軸220形成為從推進器工具IM的永久性突起部,並除去單獨的導引針156。在插入程序之前,可以將成套工具150與重修表面裝置42、44(圖2、裝在一起。具體來說,推進器工具1 滑動地設在套管體160的內部通道178(圖6B)內,其中軸220可滑動地設在狹槽186內,如圖8A所示(出於解釋的目的,省略了針156 (圖5)的把手222 (圖 5))。為了易於解釋,推進器工具154的加裝被描述為在重修表面裝置42、44的加裝之前進行。但是,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最初將重修表面裝置42、44置於內部通道178中,然後放置推進器工具154。推進器工具IM的近端212(圖幻向外突起(在近端)超過手柄164(圖5)的近端面200 (圖5)。而且,推進器工具154相對於套管體160設置以便使軸220與狹槽186的近端側188相鄰。因此將推進器工具154的遠端210與套管體160的遠端172隔開。一旦設在遞送套管組件152內,推進器工具154可以通過帽158(圖5)或安裝於近端 212的其它結構被與之相對地捕獲。帽158提供擴大的表面以供用戶來緊握以用於相對於套管體160的推進器工具154的後續操縱。在針156可從推進器工具154和套管體160縮回的情況中,可以在近端經遠端172或在遠端經近端176 (圖5)將堆疊的重修表面裝置42、 44和推進器工具154插入到套管體160中。將堆疊的重修表面裝置42、44插入到套管體160的內部通道178中,如圖8B(以及圖6C和圖6D)所示。就此而言,可以將堆疊的重修表面裝置42、44(在圖8B中通過狹槽 186部分可見這些重修表面裝置其中之一)通過遠端172插入,以及在近端向推進器工具 154的遠端210滑動。遠端210銜接對應的重修表面體46的尾端72,如上所述,其中重修表面裝置42、44因此完全位於或設在套管體160內。更具體地來說,在一些實施方案中,狹槽186的遠端側188與套管體160的遠端172之間的距離小於或接近堆疊的重修表面裝置 42,44的長度與推進器工具154的遠端210和軸220之間的距離的組合。因此,通過推進器工具154設為使軸220位於狹槽186的近端側188處的情況下,重修表面體46與推進器工具154的遠端210的鄰接確保了重修表面裝置42、44完全被留置在套管體160內。在插入程序中,相對於遞送套管組件152在遠端移動推進器工具154,其中軸220 在狹槽186內滑動。如圖8C所示,利用軸220鄰接狹槽186的遠端側190,實現了推進器工具154相對於遞送套管組件152的最遠端移動。就此而言,導引臂162a、162b的遠端尖頭 196a、196b (應理解為在圖8C的視圖中僅下導引臂162b和對應的尖頭196b是可見的)與狹槽186的遠端側190之間的距離對應於指狀件216 (在圖8C中被隱藏,但是在圖7B中可見)與軸220之間的距離,以使利用位於遠端側190的軸220,在遠端迫使重修表面體46 (圖 8C中可見其一)的至少大部分超出遠端尖頭196a、196b。因此,在圖8C的部署位置中,從成套工具150基本上(但不是完全地)部署重修表面體46。軸220與狹槽186的遠端側190 的銜接阻止了推進器工具154相對於套管體160進一步遠端移動。因此,防止了重修表面體46在遠端超出成套工具150 (以及或許超出小關節20)的過位部署(over-d印loyment)。上文描述的成套工具150僅是本公開內容設想的並且將重修表面裝置42、44部署在小關節內時在其它方面有用的一種可能的構造。可以採用其它成套工具和/或部件作為插入程序的部件。實際上,本公開內容中描述的組件、工具和方法不局限於介入運動段小關節的後部的特定方法。例如,與提供給腰椎小關節的治療相比,因為冠狀面角度的原因,頸椎小關節可能需要不同的手術方法(例如,後部方法對後部側部方法)以及修改的介入和準備工具和重修表面體尺寸。此外,將理解,雖然出於方便,如本公開內容中描述的示範工具一般為直線且剛性的,但是實際上可預期,為了有助於某些關節治療和手術方法,可以按需以及適於曲線或可彎曲的二者其一或二者兼有地在整體上或部分地配置器械作業系統的其中一些或全部。根據本公開內容的某種小關節治療方法,在介入和準備手術部位時指示預防措施,包括使用成像系統(例如雙平面螢光鏡檢查),以幫助保持內部/後部和橫向對齊並有助於外科手術,以及利用按適合數值以毫米計的增量標識標記來使用器械操作以便有助於實現精度,以及具體來說,結合重修表面體46精確地置入小關節內並進行精確對齊。
17
在本公開內容的一些示例性方法中,將患者置於俯臥位置,並設置χ射線成像設備以提供前後(AP)平面和側平面上的視圖,以便能夠在螢光檢查指導下實施手術。參考圖9,使用螢光鏡檢查或圖像指導,通過穿過軟組織推進導引線或針250並將導引線250 的尖頭252停靠於小關節間隙20中與關節的主關節接合介入(principal articulating access)的一端對應的點,以實現介入小關節20囊和關節內間隙。可以注入對比材料以確認導引線250的位置,尤其是首先,僅利用經驗,可以通過感覺和觀察前後和側向突起部來對適合的導引線位置進行確認。相對於患者,臨床醫師通常在腰椎中從近頭側向近尾側實施手術以及在頸椎中從近尾側向近頭側實施手術。皮膚進入點與在小關節20的一端處停靠之間形成的關節介入道(joint access tract)通常位於要重修表面的小關節20處,但是作為備選將遠離進入點的一個至兩個運動段平面加入計劃重修表面的小關節20以便能夠獲得最優插入軌跡和置位。在更進一步退變的患者體內,可以移除後小關節上的骨贅以提供更佳的可視性,以幫助限定小關節的解剖學結構,並提供適合的表面以便能夠進行本公開內容所提出的治療。介入和準備脊椎上的後目標部位(如L5-S1段小關節的後部)以及後續部署治療 (例如,上述部署的重修表面裝置)可以在經皮進入之後實施,例如通過穿刺切口(取決於患者個體的解剖學結構,切口的位置可能有所不同),以及通過隨後插入器械作業系統(包括導引線、擴張器、套管、插入成套工具),正如本文所描述的。本公開內容的上下文中,術語「經皮」意味著從患者體表的進入點經過皮膚併到後目標點,與由皮或透皮的情況一樣,而不暗示來自其它醫療領域的任何特定治療過程。然而,經皮有別於開放性手術介入,並且優選將皮膚中的經皮開口減到最小,以使其小於4cm 跨度,優選地小於2cm。經皮路徑一般與從後目標點延伸經過並進入小關節20並進入關節間隙的鑽孔對齊,正如通過放射照相或螢光檢查設備所觀察的。一旦定位小關節20,進行調整以實現穿過關節囊並進入關節間隙的最優軌跡,這通過使用螢光鏡同時在AP和側向平面中再次予以驗證。沿著導引線250將具有錐形變細的遠端256的套管擴張器2M推進到小關節20中的進入點中以構建用於手術通路的皮下空間。可以使用錘子或槌子將套管擴張器邪4停靠在小關節20中。將理解,例如按其它解剖學定位的關節治療的需要,可以按序順序地重複此過程,即通過隨後插入較大直徑的套管擴張器以連續地擴大介入道。可任選地沿著套管擴張器2M插入擴大的導引套管258,並將其插入到小關節20中,如圖IOA所示。當從導引套管258內沿著導引線250(圖9)取消停靠並從患者體內移除套管擴張器2M時,暫時將導引套管258留在原處以用作操作套管, 其提供穿過軟組織介入道至手術部位的保護性入口,並且在其附近能夠將後續器械穿過靜脈軟組織遞送到目標小關節20。例如,在圖IOB中,可以通過在遠端將導引臂16h、162b導向到小關節20中,以沿著導引套管258插入套管體160。持續遠端移動,直到肩部192接觸椎骨結構位置,如圖IOC所示。從套管體160中縮回導引套管258(圖10B),並將治療系統 40(圖2)和推進器工具154(圖5)加裝到套管體160中,正如下文描述的。在其它實施方案中,可以利用將套管體160插入其內的外部導引套管代替導引套管258。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可以通過經沿著導引線250(圖幻部署的鑽子、銼子或手工具 (未示出)移除軟骨或其它組織來形成進入和跨過小關節20的通道。但是,在其它實施方案中,不實施或不需要從小關節20移除組織作為重修表面系統插入程序的一部分。S卩,與小關節假體植入和/或加帽過程相比,本公開內容的方法顯著地減少耗時和創傷,因為無需組織(例如骨骼)移除和/或小關節關節面重構(例如,圖IB的上和/或下關節面26、 28)。而且,通過不明顯地破環關節面26、28,大大地減少面26、28之間的非期望融合的可能性。不管是否實施組織移除步驟,在套管體160保留在原位的情況下,移除導引套管 258。如圖IlA所示,套管體160已導向到小關節20,其中導引臂162a、162b沿著小關節20 的上和下關節面26、28且在其之間滑動(並且與其曲率一致)。繼續成套工具150的遠端部署,直到肩部192接觸到關節囊32 (和/或包圍關節囊32的骨骼)為止。由此,肩部192 用於阻止導引臂162a、162b明顯地移動或置入小關節20外或超出小關節20(與進入點相反)。將重修表面裝置42、44(在圖IlA中被隱藏)連同推進器工具154加裝到套管體160 中。經由針156和帽158相對於套管體160捕獲推進器工具154,如上文所描述的。然後相對於遞送套管組件152在遠端驅動推進器工具154,從而從套管體160沿著導引臂162a、162b部署重修表面裝置42、44,並將其部署在小關節20中,如圖IlB所示 (為了易於圖示,從圖IlB的視圖中省略了推進器工具154)。如上所述的齒52的插入朝向為,使齒52不明顯地阻止對應的重修表面體46沿著所示方向插入(S卩,齒52的成角朝向與插入方向對應,以使齒52沿著對應的關節面26、28滑動)。正如上文參考圖8B所描述的,通過針156接觸狹槽186的遠端側190和/或通過帽158 (圖5)接觸手柄164來約束推進器工具154的遠端移動。在推進器工具154的遠端移動的一端處,重修表面體46的一部分在遠端超出導引臂162a、162b的遠端196a、196b。如此暴露的齒52在與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與對應關節面26、28(例如包覆表面26、28的軟骨30)相嵌,以便在隨後抽出成套工具150 (以及具體為套管體160)(例如,從小關節20縮回導引臂162a、162b)時,導引臂 162a、162b沿著對應重修表面裝置42、44滑動,並且重修表面裝置42、44在小關節20內保持在原位,如圖IlC所示。圖IlD中反映了最後將小關節治療系統40置入小關節20內。上重修表面裝置42 的齒52以摩擦方式銜接小關節20的上關節面26 (例如包覆上關節面26的軟骨30),而下重修表面裝置44的齒52以摩擦方式銜接下關節面28 (例如,包覆下關節面28的軟骨30)。 而且,對應重修表面體46的每個重修表面體從預插入相對平坦狀態轉變到所示的插入狀態,其中在插入狀態中,重修表面體46基本匹配或對應關節表面26、28的宏觀幾何形狀或輪廓(例如,多平面曲率)或與其一致。另一方面來說,響應於與小關節20相關的正常壓力,上重修表面裝置42的重修表面體46基本匹配上關節面26的複雜形狀或與其一致;下重修表面裝置44的重修表面體46類似地基本匹配下關節面28的形狀或與其一致。還在重修表面體46的關節接合表面54之間構建滑動界面,從而在提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小關節運動的同時消除疼痛,即骨貼骨相互作用。更具體地來說,上重修表面裝置42的關節接合表面54承接下重修表面裝置44的關節接合表面54,並且可相對於下重修表面裝置44的關節接合表面54滑動。基網50的組合厚度重新構建小關節20的接近正常的關節間距,從而增強小關節20的整體穩定性。在期望的情況下,可以將附加的小關節治療系統40插入到患者的其它小關節中。利用與上文描述的那些不同的小關節治療系統能夠實現本公開內容的小關節治療益處。例如,圖12A-圖12C示出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另一個實施方案的重修表面裝置300。作為參考點,還在形成如上所述的小關節治療系統時提供可以與重修表面裝置300 完全相同的第二重修表面裝置(未示出)。據此,重修表面裝置300與先前所述的重修表面裝置42、44(圖幻相似,並且由具有基網304和多個齒306的重修表面體302組成。基網304限定用作最後插入時的關節接合表面的第一主表面308。多個齒306從基網304的相對的第二主表面310突起,並且具有所示的形態和朝向。在插入重修表面體302之後,齒 306以摩擦方式和/或機械方式銜接天然小關節關節表面,從而將重修表面裝置300固定在小關節內。圖13A-13C中示出用作根據本內容的原理的小關節治療系統的一部分的再一個實施方案的重修表面裝置330。該重修表面裝置330與先前所描述的重修表面裝置42、 44(圖幻相似,並且由具有基網334和多個齒336的重修表面體332組成。同樣,基網334 形成或限定用作最後插入到小關節時的關節接合表面的第一主表面338。多個齒336從基網334的第二主表面340突起,並且具有所示的形態和朝向。與先前的實施方案一樣,在插入時,齒336以摩擦方式和/或機械方式銜接天然小關節關節表面,從而將重修表面裝置 330固定到小關節上。圖14A-14C中示出用作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小關節治療系統的一部分的再一個實施方案的重修表面裝置350。該重修表面裝置350與先前所描述的重修表面裝置42、 44(圖幻相似,並且由具有基網3M和多個齒356的重修表面體352組成。基網3M形成用作最後插入到小關節時的關節接合表面的第一主表面358。齒356從基網354的第二主表面360突起。在採用圖14A-14C的構造的情況下,第二主表面360形成一系列脊部362。 齒356突起超出脊部362,並用於構建與天然小關節關節面的穩定和侵入性界面。而且,脊部362在插入到小關節時提供對重修表面體352的「退回」或後退的附加阻力。圖15A-15C中示出用作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原理的小關節治療系統的一部分的相關實施方案的重修表面裝置380。重修表面裝置380由具有基網384的重修表面體382組成,基網384形成第一主表面386,第一主表面386用作最後插入到小關節時的關節接合表面。採用圖15A-15C的實施方案的情況下,該關節接合表面386是凸形的。基網384的相對的第二主表面388形成具有所示朝向的一系列脊部390。更具體地來說,脊部390具有的角度朝向有助於沿著天然小關節關節表面容易地插入重修表面體382,但是明顯地阻止插入後重修表面體382 「退回」。最後,基網384能夠形成一個或多個孔392,其提供與分隔插入器械(未示出)的附接。雖然上文描述的重修表面體依賴於齒和/或脊部來實現與天然小關節關節表面的固定,但是在其它構造中,還可以提供附加的附接特徵部件。例如,圖16A和圖16B示出作為根據本公開內容原理的小關節治療系統的一部分的另一個實施方案的重修表面裝置 400。重修表面裝置400包括重修表面體402和翼片404。重修表面體402與上文所描述的任何一個重修表面體均相似,因此其尺寸和形狀設為用於插入在小關節秒內。翼片404從重修表面體402延伸,並且配置成有助於將重修表面裝置400另外固定於小關節。對此,重修表面體402包括基網406和多個齒408。基網406形成或限定用作最後插入時的關節接合表面的第一主表面410。齒408從基網406的第二主表面412突起,並且可以具有所示的形態和朝向,或上文所描述的任何其它構造。翼片404可以與重修表面體402整體形成,例如作為基網406的延續。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在重修表面體402與翼片404之間的過渡處限定頸部區域414,這使得圍繞重修表面裝置400將軟組織封閉。而且,可以限定溝416,這使得翼片404相對於重修表面體402 彎曲和/或用於在不需要翼片404的情況下導引切除。無論如何,翼片404任選地形成縫合孔418和/或螺孔420。縫合孔418的尺寸和位置設為能夠利用一個或多個縫合(未示出)將翼片404固定,以及因此將重修表面體400固定於小關節囊或其它周圍組織。這些螺孔420的尺寸各設為收納相應骨釘(未示出),這些骨釘以其它方式將翼片404附接並因此將重修表面裝置400附接到骨骼結構中或與治療的小關節相鄰。可以按如上所述的將重修表面裝置400插入到小關節,並且通常需要同時插入兩個重修表面裝置400的堆疊布置。一旦按期望將重修表面體402定位於小關節內(例如,接觸天然小關節關節表面的齒408,以及以其它方式與天然小關節的幾何形狀一致的重修表面體402),則將翼片404相對於正在治療的小關節經由穿過縫合孔418的縫合(未示出) 以機械方式附接到關節囊或其它周圍組織和/或穿過螺孔420設置的骨釘附接到骨骼中。 作為備選,在無需由翼片404提供的附加固定的情況下,可以從重修表面體402移除(即切除)翼片404,如上文所描述。重修表面體402可以採用本公開內容中其它地方描述的任何形式(例如,圖2的重修表面體46),其中重修表面裝置400更普遍地描述為提供任選的附接翼片404。即是說, 可以將翼片404(或其它地方描述的任何其它翼片部件)與本公開內容中提出的任何其它重修表面體構造合併,以及反之亦然。圖17A和圖17B示出類似於重修表面裝置400 (即, 包括重修表面體和可有助於將裝置附接到小關節的附加部件)且作為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小關節治療系統的一部分的重修表面裝置420的另一個實例。重修表面裝置420包括重修表面體422和翼片424,其中重修表面體422形成或提供所示的脊部426。圖18A和圖18B 中示出相關的實施方案的重修表面裝置430,該重修表面裝置430還包括重修表面體432和翼片434,其中重修表面體432形成或提供具有構建螺孔狀表面的深度翅片438的龍骨結構436。最後,圖19A和圖19B中示出重修表面裝置440,並且該重修表面裝置440包括重修表面體442和翼片441,其中重修表面體442形成或提供阻止在所有方向偏移的圓形固定柵格446。圖20A和20B中示出與重修表面裝置400 (圖16A和圖16B)相似的且作為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小關節治療系統的一部分的再一個實施方案的重修表面裝置450。重修表面裝置450包括重修表面體452和翼片454。重修表面體452可以具有先前描述的任何形式,其中翼片454從其中突起並形成有助於重修表面裝置450相對於小關節的固定的多種特徵部件(例如,螺孔456)。在採用圖20A和圖20B的構造的情況下,翼片454以相對於重修表面體452的軸成一定角度延伸。成角度的翼片構造可以有助於將重修表面體452更容易地插入小關節內,以及將重修表面裝置450捕獲到小關節囊。圖21A-21C中示出根據本公開內容的再一個小關節治療系統500,並且該小關節治療系統包括上重修表面裝置502和下重修表面裝置504。重修表面裝置502、504基本完全相同,並且各自分別由重修表面體506、508組成,並且具有基網510、512和銜接結構514、 516。將上重修表面體506的第一主表面518配置成可滑動地與下重修表面體508的對應主表面520形成界面(例如,關節接合),其中相應的基網510、512表現足夠的一致性以基本匹配重修表面體506、508插入到的小關節關節面的輪廓或幾何形狀,正如上文所描述的。
21銜接結構514、516包括具有如圖所示的形狀和布置的一系列突起翅片。在採用圖21A-21C 的小關節治療系統500的情況下,插入技術可以包括對小關節預先鑽孔以形成尺寸設為收納堆疊的重修表面裝置502、504的銜接結構514、516的通路。圖22A和圖22B中示出相關實施方案的小關節治療系統550,並且該小關節治療系統550包括上重修表面裝置552和下重修表面裝置554。如圖所示,下重修表面裝置5M 的重修表面體556形成具有凸起表面560的擴大的凸緣558。上重修表面裝置552的重修表面體562具有對應的凹表面(視圖中被隱藏),該對應的凹表面在最後插入到小關節中時相對於凸表面560可滑動地形成界面或形成關節接合。圖23中示出另一個實施方案的小關節治療系統570,並且該小關節治療系統570 包括上和下重修表面裝置572、554。在一些構造中,重修表面裝置572、574是完全相同的, 並且類似於圖釘。由此,上重修表面裝置572包括重修表面體576和莖幹578 ;相似地,下重修表面裝置574包括重修表面體582和莖幹584。重修表面體576、580可以是全方位,並提供相對的關節接合表面。重修表面裝置572、574通過將莖幹578、582嵌入到對應的關節面骨骼中來固定在小關節20內。圖24A中示出再一個實施方案的小關節治療系統590,並且該小關節治療系統590 包括重修表面裝置592和固位裝置594。小關節治療系統590調適為用於前後插入,其中重修表面裝置592提供承接表面596。固位裝置594通過將其前導端598插入到重修表面裝置592中形成的對應狹槽(未示出)來組裝到重修表面裝置592。而且,固位裝置594調適為用於實現與骨結構的穩定附接,並且包括或形成外螺紋600。如圖24B所示,將治療系統590插入到小關節20需要最初將重修表面裝置592插入到關節囊32中的關節面沈、觀之間。通過上關節面22定向固位裝置594,如圖所示,其中螺紋600嵌入到上關節面22的骨骼塊中。連續強使固位裝置594旋入,直到前導端598 銜接重修表面裝置592為止,從而構建重修表面裝置592相對於小關節20的增強性固定 (positive fixation)。圖25A和圖25B中示出再一個實施方案的小關節治療系統620,並且該小關節治療系統620包括重修表面裝置622和固位裝置624(圖25B中所示)。重修表面裝置622用作下文描述的關節隔片,並且可以由多種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方案中,重修表面裝置622 是一致的,具有與圖25A中所示的形狀一般相似的形狀。在一些構造中,重修表面裝置622 是由前導段626、中心段6 和尾段630限定的同質體。前導段6 和中心段6 —般根據小關節的預期輪廓成形。尾段630從中心段6 突起,並提供與固位裝置6M形成界面的一個或多個特徵部件。例如,在採用其中固位裝置6M是骨釘或類似部件的實施方案的情況下,尾段630可以形成將固位裝置6M收納於其中的孔632。如圖25C所示,將重修表面系統620插入到小關節20包括將重修表面裝置622的一部分(例如,前導段擬6和中心段628)插入關節面22J4之間。尾段630從小關節20 突起,並通過固位裝置624附接到椎骨。重修表面裝置622由此用於包覆天然關節表面的其中之一(或二者),並有助於構建接近正常的關節間隙。雖然未示出,但是還可以採用相似方式將第二重修表面裝置622插入到小關節20,其中這兩個重修表面裝置622彼此相抵與小關節20的運動形成關節接合。下文實施例和比較例還進一步描述本公開內容的重修表面體和為確定這些重修表面體的多種特徵而執行的測試。提供這些實施例是出於示例性的目的,以有助於理解本公開內容,不應解釋為將本公開內容限於這些實施例。實施例和比較實施例一致性係數測試重修表面裝置可以具有一定範圍的厚度或形式,所以對照材料特徵(例如,模量),嘗試將結構特性作為一致性的測量。但是,結構剛度的基本工程測量(如抗撓剛度) 是不夠的,因為與解剖學形狀一致可以包括變形過程的組合(例如,彈性變形、塑性變形、 蠕變、關節接合等)。依據此背景技術,構建一致性測試,其中在凸形探針和凹形溝之間偏轉並擠壓樣本,據此可以確定該樣本的一致性係數。具體來說,在拋光的不鏽鋼材料塊中形成凹溝,並且該凹溝具有7. Imm的半徑以及9mm的弦長度。作為參考點,發明人的研究發現, 典型的成人小關節的最小曲率半徑是7mm,並且適合的重修表面體具有9mm的最小長度(例如,大直徑)。因此,與一致性測試相關的凹溝反映「最差情況」的植入環境。沿著凹溝將要評估的重修表面體置於該材料塊上。將凸端限制器(impounder)探針組裝到軸向加載機器 (例如,來自 MNEden Prairie 的MTS System Corp.的 858 Mini Bionix 測試系統),並將其布置在重修表面體/凹溝上,該凸端限制器探針由硬材料(例如,Delrin )形成,具有 5. 5mm的曲率半徑。然後操作該軸向加載機器以使凸形限制器將遞增的負荷施加到重修表面體(例如,以0.05mm/s的速率)上,進而通過壓力負載使重修表面體偏轉到凹溝中。周期性地記錄所施加的負荷和探針的軸向移位,持續測試,直到確保重修表面體完全移位到凹溝中和/或達到最大負荷(例如,500N)為止。從記錄的數據,將一致性係數確定為重修表面體首先完全與凹溝曲率一致時所施加的負荷。就此而言,整個測試中重修表面體的移位構建由兩個不同階段表徵的負荷-移位曲線1)彎曲區域,由將重修表面體到凹溝中的彎曲主導,以及2)壓力區域,由溝與限制器之間的重修表面體的壓力主導。雖然不一定是完全線性的,但是線性化曲線可以與這些區域的每個擬合。這兩個曲線之間的「拐點」(或交叉點)表示重修表面體從彎曲轉變到壓縮所在的點,並因此表示對凹表面的近似初始完全一致。將與如此確定的「拐點」對應的所施加的負荷指定為應考慮的重修表面裝置一致性係數。
實施例由PEEK材料製備多組三個樣本重修表面體坯體(即,光滑的盤),各具有9mm的大直徑。第一組三個樣本的每一個樣本形成0.25mm的厚度(「實施例A」)。第二組三個樣本的每一個樣本形成0. 38mm的厚度(「實施例B」)。第三組三個樣本的每一個樣本形成 0.51mm的厚度(「實施例C」)。比較實施例由PEEK材料製備一組三個樣本重修表面體坯體(S卩,光滑的盤),各具有9mm的大直徑以及1. 02mm的厚度(「比較實施例」)。每個實施例和比較實施例樣本經歷上文描述的一致性測試,並通過拐點法確定一
致性係數。在下表中給出結果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治療患者的小關節的系統,所述小關節的解剖學結構包括相對的上關節面和下關節面,所述系統包括上重修表面裝置,其包括上重修表面體,將所述上重修表面體配置成選擇性地轉變成與小關節的上關節面的形狀一致的形狀;以及下重修表面裝置,其與所述上重修表面裝置分開且包括下重修表面體,將所述下重修表面體配置成選擇性地轉變成與小關節的下關節面的形狀一致的形狀;其中每個重修表面體表現足夠的撓性以在典型的成人小關節的壓力的存在下,從相對平坦狀態轉變到插入狀態,在所述插入狀態中,所述重修表面體與所述對應小關節關節面的任何多平面曲率基本匹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其中將每個重修表面體配置成響應於由成人體重、肌肉組織和囊韌帶施加到所述對應重修表面體的主表面的法向力,選擇性地從所述相對平坦狀態轉變到所述插入狀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其中將每個重修表面體配置成在所述插入狀態中與至少20mm的曲率半徑一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其中每個重修表面體限定錨定表面和關節接合表面, 將所述系統配置成使得插入到小關節時,所述關節接合表面在滑動界面中彼此鄰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其中每個重修表面體限定由5-13mm範圍內的大直徑和 4-1 Imm範圍內的小直徑限定的盤狀形狀。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重修表面裝置的至少其中之一還包括從所述對應的重修表面體延伸的翼片,以用於附接到所述小關節的所述上關節面和下關節面之間的界面區域外的骨骼。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重修表面體是完全相同的。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其中每個重修表面體具有0.25-4mm範圍內的整體厚度。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系統,其中每個重修表面體表現不大於100N的一致性係數。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其中每個重修表面體由塑料形成。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塑料是聚醚酮基塑料。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其中每個重修表面體包括形成相對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的基網;以及從所述第二主表面突起的多個齒。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齒的至少其中之一由前導面和尾面限定, 由所述前導面與所述第一主表面的平面限定的角度小於由所述尾面與所述第一主表面的平面限定的角度,以使至少一個齒比在第二相反方向更明顯地抵制所述對應的重修表面體相對於所述對應小關節關節面在第一方向的移動。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多個齒包括第一組齒,所述第一組齒的每個齒限定相對於所述第二主表面的第一延伸角度;以及第二組齒,所述第二組齒的每個齒限定相對於所述第一主表面的不同於所述第一延伸角度的延伸角度。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基網具有限定具有前導端、尾端和相對側邊的周界的橢圓形形狀,並且其中所述第一組齒在所述前導端和尾端處形成和在其之間形成,以及所述第二組齒在所述相對的側邊的其中之一處形成。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多個齒還包括在所述相對的側邊的另一個側邊處形成的第三組齒。
17.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第一組齒的每個齒包括更接近所述前導端的前導面和更接近所述尾端的尾面,所述前導面與尾面在與第一主表面相對的尖頭處相交,以及其中所述前導面的長度大於所述尾面的長度,以使所述對應的齒限定從所述前導段到所述尾端插入所述對應的重修表面體的方向。
18.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基網限定基本均勻的厚度,並且所述多個齒包括接近所述前導端的第一齒和接近所述尾端的第二齒,所述第一齒的高度大於所述第二齒的高度。
19.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基網形成沿著所述尾端的凹口。
20.一種治療患者的小關節的方法,所述小關節的解剖學結構包括相對的上關節面和下關節面,所述方法包括將上重修表面體插入到所述小關節中並插入到與所述上關節面的銜接處中,所述上重修表面裝置包括限定關節接合表面的上重修表面體,其中插入所述上重修表面體包括,響應於所述小關節的壓力,所述上重修表面體從相對平坦狀態轉變到插入狀態,所述插入狀態基本與所述上關節面的形狀一致;以及將下重修表面體插入到所述小關節中並插入到與所述下關節面的銜接處中,所述下重修表面裝置包括限定關節接合表面的下重修表面體,其中插入所述下重修表面體包括,響應於所述小關節的壓力,所述下重修表面體從相對平坦狀態轉變到插入狀態,所述插入狀態基本與所述下關節面的形狀一致;其中當最終插入時,所述上重修表面體的關節接合表面可滑動地與所述下重修表面體的所述關節接合表面鄰接。
21.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的特徵在於沒有手術移除所述小關節的正常健康骨骼。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在插入所述重修表面體的步驟之前,移除不正常的骨骼形成,包括骨贅。
23.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插入所述上重修表面體和下重修表面體的步驟同時進行。
24.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插入所述上重修表面體和下重修表面體的步驟以經皮方式執行。
25.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重修表面體是完全相同的,各具有由 5-13mm範圍內的大直徑、4_llmm範圍內的小直徑和0. 25_4mm範圍內的厚度限定的盤狀形狀。
26.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每個重修表面體由聚醚酮基材料形成。
27.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每個重修表面體包括限定對應的關節接合表面的基網和相對的第二主表面,以及從所述相應的第二主表面突起的多個齒,以及其中插入所述上重修表面體包括將所述對應的齒與所述小關節的所述上關節面銜接;以及插入所述下重修表面體包括將所述對應的齒與所述小關節的所述下關節面銜接。
28.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還包括以堆疊布置將所述上重修表面裝置和下重修表面裝置加裝到遞送套管的內部通道中, 所述遞送套管組件具有遠端並將所述內部通道限定為在所述遠端處開口; 將細長推進器工具滑動地設在所述通道中;其中所述推進器工具的遠端部分與所述上重修表面裝置和下重修表面裝置鄰接; 將所述遞送套管組件的所述遠端遞送到所述小關節;以及在遠端使所述推進器工具在所述通道內滑動以將所述重修表面體從所述遠端彈出並進入所述小關節。
29.根據權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每個重修表面體形成凹口並且所述推進器工具的所述遠端部分形成指狀件,以及其中當所述指狀件設在所述套管組件內時,所述指狀件被設置在每個凹口內。
30.一種用於治療患者的小關節的套件,所述小關節的解剖學結構包括相對的上關節面和下關節面,所述套件包括上重修表面裝置,其包括上重修表面體,將所述上重修表面體配置成選擇性地轉變成與小關節的上關節面的形狀一致的形狀;下重修表面裝置,其與所述上重修表面裝置分開且包括下重修表面體,將所述下重修表面體配置成選擇性地轉變成與小關節的下關節面的形狀一致的形狀;其中每個重修表面體表現足夠的撓性以在典型成人小關節的壓力存在下,從相對平坦狀態轉變到插入狀態,在所述插入狀態中,所述重修表面體與所述對應小關節關節面的任何多平面曲率基本匹配;以及插入成套工具,所述插入成套工具包括 遞送套管,其具有遠端並限定在所述遠端處開口的內部通道, 細長推進器工具,其尺寸設為可被滑動地收納於所述通道內; 其中將所述套件配置成提供插入設置,在所述插入設置中,所述重修表面裝置和所述推進器工具被滑動地收納在所述通道內,所述重修表面裝置相鄰於所述遠端彼此堆疊,以及所述推進器工具的遠端區域相對所述遠端與所述重修表面裝置鄰接。
31.根據權利要求30所述的套件,其中所述重修表面體是完全相同的,各具有由 5-13mm範圍內的大直徑、4_llmm範圍內的小直徑和0. 25_4mm範圍內的厚度限定的盤狀形狀。
32.根據權利要求30所述的套件,其中每個重修表面裝置由聚醚酮基材料形成。
全文摘要
一種用於治療患者的小關節的系統,包括上重修表面裝置和下重修表面裝置。所述上裝置包括配置成與上小關節面的形狀一致的重修表面體,以及所述下裝置包括配置成與下小關節面的形狀一致的重修表面體。每個重修表面體表現足夠的撓性以在壓力存在下,從相對平坦狀態轉變到插入狀態,在插入狀態中,所述重修表面體與對應小關節面的任何多平面曲率基本匹配。採用此構造,所述系統能夠在小關節內構建新的滑動界面,並且能夠基於微創被插入。該重修表面體可以由PEEK形成,並且可以包括銜接對應的小關節面的齒。
文檔編號A61F2/44GK102438555SQ201080016464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24日
發明者尤金·A.·迪克哈德, 布萊恩·P.·鮑勃恩, 羅伯特·阿塞爾 申請人:正格技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