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兒童學習寫字的過程(小孩通常從幾歲開始)
2023-08-10 20:53:44 1
關於古代小孩幾歲開始讀書認字問題,《禮記·內則》當中說的很清楚,曰: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衣不帛襦褲,禮帥初,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
什麼意思?
小孩會自己吃飯,就要教他使用右手;會說話,也就是能言的時候,就要教他學習怎麼答話,男孩用「唯」,女孩用「俞」,稱為「男唯女俞」,古語當中,「唯」上聲,音強,「俞」平聲,音弱,從這個層面講,「男唯女俞」的意思就是,男孩說話可以大聲,可以毫無顧忌,女孩則要柔聲柔氣,不能像沒心沒肺的二哈一樣,除此之外,還會有意識的讓他們知道男女之別,身上帶的荷包,男孩用皮革製成,表明將來從事勇武之事;女孩則用絲帛,表示長大以後從事女紅。
到了六歲,就要教他們識數和辨認方位,這個時候男孩女孩的區別還不大,但到了七歲,就要灌輸他們男女之別的道理,開始講究「男女不同席,不共食」,都是兄弟姐妹,連坐一起吃飯都不行。
到了八歲,便開始接觸淺層次的禮,出門進門,一家子吃飯,一定要讓長者在前,知道尊老的道理。
到了九歲,教他們知道朔望和會用天幹計日,到了這個層次,無差別的義務教育基本完成,從此,就開始男女之間的專業教育,怎麼個專業教育?
十歲的時候,男孩「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男孩離開家跟著外邊的老師學習,在外邊的小學裡住宿,學習識字和算術,女孩呢,留在家裡,受以「姆教」,什麼是「姆教」?
不找人教女孩識字,而是選擇家中公認的,在女範方面很有經驗,並做的很好的長輩,這人既可以是自己的母親,也可以是別的長輩,大體上教女孩七件事。
分別是:執麻枲、治絲蠶、織紉、組紃、納酒漿籩豆、菹醢,助奠,前四件女事以供衣服,後四件觀於祭祀,也就是說,從十歲開始,女孩就要為將來給人家當媳婦準備了。
需要說明的是,古人不主張女孩識字的,因為有一種很荒唐的說法,認為女孩識字會「怨」,會「淫」,這種說法有何根據不得而知,但卻因此留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
後世一般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意思就是要女子 「才」與「德」必須具備一樣,在二者之間做個選擇,然而事實上呢,不是,而是不需要女子有才,只需要女子有德,什麼德?
「婦順」之德,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女孩一生的主要任務就是當個好媳婦,其餘,不用過多的操心。這當然是一種腐朽的、沒落的、需要接受批判的觀點,現在當然已經沒有了,比男人有才的女人多的是,也沒見她們折騰出什麼很不好的動靜。
但在古代呢,從十歲開始,於教育方面,男孩女孩就完全分開了。
男孩,十歲開始讀書識字之後,十三歲學樂器,讀詩歌;十五歲學射箭和駕車,一直到二十歲成人,行加冠禮,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要求,而女孩呢,一個「姆教」就能學到笄禮,學到可以嫁人,嫁人之前,再來三個月突擊教育,即:
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於公宮,祖廟既毀,教於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所以成婦順也。
其中提到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稱之為四行,四種女人良好的品行,含義是:
幽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 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犬於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織,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供賓客,是謂婦功。
翻譯過來就是:有貞節、知廉恥;說話過腦子,不惡語傷人;服飾整潔,按時洗澡;以及專心家務,待客周到。
總而言之,還是教她們怎麼伺候人,到了這個份兒上,男孩女孩便都可以學成畢業,從此,就各忙各的去了。
參考文獻:《禮記》、《女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