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8-01 20:23:31 2
專利名稱:一種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汽車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汽車發動機,特別是一種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發動機作為汽車的核心部件,為汽車的行駛提供動力。隨著發動機的工作,氣缸體內部的溫度也會不斷升高,曲軸箱內的曲軸也會與軸頸發生摩擦,並導致零部件的磨損。因此,需要對曲軸和活塞進行潤滑冷卻。傳統的氣缸體的潤滑冷卻方式是依賴曲柄轉動時將機油飛濺到各個需要潤滑冷卻的部位。但是,這樣的方式潤滑和冷卻的效率較低,已經無法滿足現有的高性能發動機的需要。為解決該問題,技術人員設計開發了一種發動機氣缸體潤滑油道,並申請了中國專利專利號ZL200710135378. 2 ;授權公告號CN101158299A,在該發動機氣缸體中,機油泵泵出的高壓油進入貫穿發動機前後端的主油道,主油道將機油分別引入主軸承潤滑油道,主軸承潤滑油道延伸至主軸承孔的孔壁處,主軸承潤滑油道旁側的主軸承孔的孔壁上開設有節流孔,主軸承孔上安裝的主軸瓦上開設有第一孔、第二孔以及將第一孔、第二孔連通的油槽,油槽沿主軸瓦的工作面環狀開設,第一孔和第二孔分別與主軸承潤滑油道和節流孔相連,節流孔的出油口方向指向活塞所在的方向。上述的發動機氣缸體潤滑油道需要在氣缸體鑄造過程中,採用鋼製型芯在氣缸體內部形成主油道,並且在鑄造完成後對主油道進行後續加工。主油道的加工工藝複雜,氣缸體的製造成本較高,並且主軸承潤滑油道的長度較長,不利於機油的流通。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潤滑油道的加工更方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本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包括位於氣缸體與曲軸箱接合面上的鑄造油道,所述的鑄造油道能夠與曲軸箱的上油通道相連通,所述的氣缸體的主軸頸上均具有導油槽,所述的鑄造油道分別與上述的導油槽相連通;每個所述的主軸頸上均具有噴油口對準活塞的噴油油道,所述的噴油油道的進油口分別與對應的導油槽相連通。本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設置在汽車發動機的氣缸體上,用於對曲軸和活塞進行潤滑和冷卻。在發動機工作時,沿著上油通道上行的機油進入鑄造油道,再經過鑄造油道流向各個導油槽,對安裝在主軸頸上的曲軸進行潤滑;導油槽內的機油通過與導油槽相連通的進油口進入噴油油道內,並在機油壓力的作用下從噴油口噴射到對應的活塞上,對活塞進行潤滑和冷卻。本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的鑄造油道位於氣缸體與曲軸箱接合面上,在氣缸體鑄造過程中可以直接形成鑄造油道結構,降低了加工難度和生產成本。[0008]在上述的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中,所述的鑄造油道包括位於氣缸體側壁上並與主軸頸垂直分布的主油道,所述的主油道和所述的導油槽分別通過支油道相連通。導油槽與主油道的距離相對較短,可在最短之間對主軸頸進行潤滑,減少熱車過程中的曲軸磨損。在上述的汽車發動機氣缸 體的潤滑油道結構中,所述的主油道上具有靠近上油通道的分流處,且主油道內的機油能夠通過上述的分流處沿相反的方向分別經由支油道流向各個導油槽。機油的流量分配均勻,能夠保證每個導油槽內的油壓,提高曲軸和活塞的潤滑冷卻效果。在上述的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中,所述的支油道經過氣缸體上的螺栓安裝孔,所述的螺栓安裝孔上具有讓位槽。機油能夠經由讓位槽流過螺栓安裝孔。在上述的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中,所述的讓位槽為環形槽,且上述的讓位槽的中心與螺栓安裝孔的中心位於同一直線上。讓位槽的加工方便,使機油能夠順暢地通過螺栓安裝孔,減少機油的壓力損失。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的優點在於I、本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的鑄造油道位於氣缸體與曲軸箱的接合面上,鑄造油道的加工方便,降低了氣缸體的生產成本。2、本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主軸頸與主油道之間的距離較短,使氣缸體的主軸頸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接受潤滑,減少了熱車過程中的曲軸磨損。3、本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的鑄造油道位於氣缸體的端面上,減少了氣缸體內的金屬堆積,氣缸體的強度較高。
圖I是本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的示意圖。圖中,I、氣缸體;11、主軸頸;12、螺栓安裝孔;2、鑄造油道;21、主油道;22、支油道;23、分流處;3、導油槽;4、噴油油道;5、讓位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這些實施例。本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設置在汽車發動機的氣缸體I與曲軸箱接合面上,用於對曲軸和活塞進行潤滑和冷卻。本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包括鑄造油道2、導油槽3和噴油油道4。具體來說,如圖I所示,鑄造油道2包括主油道21和支油道22。導油槽3位於氣缸體I的主軸頸11上,並沿主軸頸11的圓弧面分布。本實施例中,鑄造油道2和導油槽3均在氣缸體I的鑄造過程中成型,且鑄造油道2位於氣缸體I的端面上,加工方便,生產成本較低,並且避免了氣缸體I內金屬材料的堆積,使氣缸體I的整體強度相對較高。主油道21位於氣缸體I側壁上並與主軸頸11垂直分布,支油道22的數量與導油槽3的數量相同,且每個導油槽3分別通過對應的支油道22與主油道21相連通。導油槽3與主油道21的距離相對較短,可在最短之間對主軸頸11進行潤滑,減少熱車過程中的曲軸磨損。[0021]如圖I所示,每個主軸頸11上均開設有噴油油道4,噴油油道4的噴油口對準活塞,噴油油道4的進油口分別與對應的導油槽3相連通。導油槽3內的機油在油壓的作用下從進油口進入噴油油道4內並通過噴油口噴射到活塞上,對活塞進行潤滑和冷卻。如圖I所示,主油道21上具有靠近上油通道的分流處23,主油道21內的機油到達分流處23後沿相反的方向分別經由支油道22流向各個導油槽3。支油道22經過氣缸體I上的螺栓安裝孔12,螺栓安裝孔12上具有讓位槽5,機油能夠經由讓位槽5通過螺栓安裝孔12。本實施例中,讓位槽5為環形槽,且讓位槽5的中心與螺栓安裝孔12的中心位於同一直線上。 本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的工作過程是在發動機工作時,沿著上油通道上行的機油進入鑄造油道2,再經過鑄造油道2上的分流處23在主油道21內沿著相反的方向流向各個支油道22,並通過支油道22流入導油槽3內對安裝在主軸頸11上的曲軸進行潤滑;導油槽3內的機油通過與導油槽3相連通的進油口進入噴油油道4內,並在機油壓力的作用下從噴油口噴射到對應的活塞上,對活塞進行潤滑和冷卻。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採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並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範圍。儘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氣缸體I、主軸頸11、螺栓安裝孔12、鑄造油道2、主油道21、支油道22、分流處23、導油槽3、噴油油道4、讓位槽5等術語,但並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本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包括位於氣缸體(I)與曲軸箱接合面上的鑄造油道(2),所述的鑄造油道(2)能夠與曲軸箱的上油通道相連通,所述的氣缸體(I)的主軸頸(11)上均具有導油槽(3),所述的鑄造油道(2)分別與上述的導油槽(3)相連通;每個所述的主軸頸(11)上均具有噴油口對準活塞的噴油油道(4),所述的噴油油道(4)的進油口分別與對應的導油槽(3)相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鑄造油道(2)包括位於氣缸體(I)側壁上並與主軸頸(11)垂直分布的主油道(21),所述的主油道(21)和所述的導油槽(3)分別通過支油道(22)相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主油道(21)上具有靠近上油通道的分流處(23),且主油道(21)內的機油能夠通過上述的分 流處(23)沿相反的方向分別經由支油道(22)流向各個導油槽(3)。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支油道(22)經過氣缸體(I)上的螺栓安裝孔(12),所述的螺栓安裝孔(12)上具有讓位槽(5)。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讓位槽(5)為環形槽,且上述的讓位槽(5)的中心與螺栓安裝孔(12)的中心位於同一直線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屬於汽車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的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加工工藝複雜的問題。本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包括位於氣缸體與曲軸箱接合面上的鑄造油道,鑄造油道能夠與曲軸箱的上油通道相連通,氣缸體的主軸頸上均具有導油槽,鑄造油道分別與上述的導油槽相連通;每個主軸頸上均具有噴油口對準活塞的噴油油道,噴油油道的進油口分別與對應的導油槽相連通。本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的潤滑油道結構的鑄造油道位於氣缸體與曲軸箱的接合面上,鑄造油道加工方便,降低氣缸體的生產成本;主軸頸與主油道之間的距離較短,使主軸頸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接受潤滑,減少了熱車過程中的曲軸磨損。
文檔編號F02F1/20GK202788978SQ20122043964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31日
發明者付友, 郭曉瑞, 馬文亮, 李慧軍, 由毅, 趙福全 申請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