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本道德經講解打坐(道德經與打坐第62章)
2023-08-02 01:23:21 1
歡迎回到「走進道德經」靜心活動。
今天,我們將為您分享《道德經》第六十二章《道貴天下》;同時,結合靜坐的方法,與您共同在寧靜中走進經典、走進內心、走進生命。
現在,請您坐好,保持中正,面帶微笑。然後,用「虛靈頂勁、垂簾正視、捲舌藏喉、松腰豎脊」的身法來調整一下姿態。
昨天,我們分享了修養玄德的第六個心法「無知」對於悟道修德的作用。今天,我們將繼續介紹這個心法的運用。
所謂「無知」是指境界達到了明白四達、洞徹人心、明察秋毫,但為人卻不彰功顯德、高談闊論,只會在合適的時機,給人合適的方法,在不知不覺間引導大家走上正道,最後讓大家以為是自己成功了、自己強大了。
這種「無知」是合道者才具備的品性和能力。
「無知」並不是什麼都不說,而是指講法要契理契機。
生活中,只有與您同頻的人,才能了解您在說什麼;只有想求道的人,才會有修德之心。所以,講道、說法既要契理,也要契機。
古人說:「法不輕傳」,就是要避免在不合適的時間、講給不合適的人,讓他對修道產生誤解,反而斷送了他的慧命。
比如,別人想學做飯,您卻非要教他灑掃,人家會怎麼想?或者,這個人正在打拼事業,您卻對他說:「放下吧,人生到頭來都是大夢一場。」如果是這樣,別人只會覺得我們腦子有問題,要不就是學《道德經》學傻了。
每個人都有人生必須要經歷的事情,只有經歷了,才能談得上放下和超脫。做事,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如果人人都以修行為名,不去做事了,那他學的就是歪理邪說。
您一定要記得:生活是最好的道場,修道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當我們真正認識自己時,才能達到「明白四達」的狀態。
《道德經》講的是高於人世間的根本規律,掌握這種規律的表現,就是無論做什麼都能非常圓滿,這就是智慧在起作用。
如果一個人還不能把人世間的關係理順、把事情做好,那只能說明他現在還沒有掌握規律,還沒有體驗過這個「無」的妙用是什麼?
所以,老子說的「無知」一定要在「明白四達」的基礎上。沒有這個境界,那就真成了「無知」了。
「無知」指的是突破了概念,超越了體系,直接回歸了本源。
在五千言《道德經》中,老子確實沒有給出一套固定的修行方法或詳盡的進階次第。因為,老子只講規律、講原則。
只有化繁為簡,後人才能掌握萬變不離其宗的「宗」——有了宗,我們就能以不變應萬變,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靈活調整修行方法了。
有時,我們會發現:一個好的老師,他給每個人的法門都不一樣。
有的人,老師讓他專注做事;有的人,老師讓他積極鍛鍊;有的人,老師讓他銳意進取;而有的人,老師則讓他閉門反思……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天賦、使命都不一樣,卡點與短板也各不相同。好的老師是因材施教,往往會給出一個我們想不到、看不出、但只要堅持做下去,就一定能蛻變的方式。
實際上,修行就是教育,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實,修行並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地修後天之術。
因為,練習後天之術為情、為子氣;而回返先天則是為性、為母的創造之氣。
這是一步登上金鑾殿的方法,但確實需要機緣、悟性、福報三者具足才能起作用。
如果後天的「知」太多了,疑心就重,道心就淺,那往往要吃很多苦,才能回歸正道。所以,「無知」從某些方面來說,也是一種幸運。
以上就是關於修養玄德的第六個心法「無知」的全部內容。在今天的靜坐中,您可以對照「抱一、柔弱、觀照、無為、為雌、無知」這六個心法,來覺知一下自我。
現在,我們將進入《道德經》第六十二章《道貴天下》。這一章的原文是: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gǒng)璧(bì)以先駟(sì)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yé)?故為天下貴。
由於篇幅關係,本文的下篇《第61章(下篇):成大事者,必經魔考》,將放在下一個文檔中發出。敬請諒解。其中含:
第61章的原文講解;每章中的三條規律;本章《道德經》的問道心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