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多寶寶肢體語言(高冷寶寶一歲多了很少開口)
2023-08-02 06:52:27 2
文丨橘媽育兒
如果孩子快兩歲了還不怎麼會說話,你會不會著急?
但就有這樣的寶寶,雖然已經學會了說話,但平時很少開口發音,和同齡的孩子一比,就讓人擔心,差距咋就這麼大。
偏偏這些娃還很高冷,面對爸爸媽媽好吃的好玩的東西的誘惑,也只是淡定的不配合:「吃個糖還要叫爸爸媽媽,那我不吃了……」
我們常常說,引導孩子說,多和孩子交流,是提高孩子詞彙量和認知水平的關鍵,但是如果寶寶除了磕磕絆絆叫人以外什麼都不會說,會不會影響孩子發展呢?父母又該如何引起孩子的興趣,刺激寶寶多「說」呢?
我們先來看看嬰幼兒時期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階段:
1、0~6個月
寶寶表達自己只能通過哭、發出無意義的聲音、用手指等方式,雖然孩子還不會說話,也很少有模仿大人開口的意識,但是父母可以開始刺激寶寶的語言發展,為之後的口語做準備。
6~18個月
一歲前後是寶寶語言發展的開端時期,寶寶開始會說爸爸、媽媽等簡單的詞語,對大人說的話有很大的興趣,並且迅速的學習詞彙的發音。
18個月~30個月以上
一歲半以後的孩子,認知能力已經上了一個水平,儘管不會說話,但他們能聽懂爸爸媽媽生活中大部分語言,並且無師自通的和爸爸媽媽用情境交流法來進行交流,同時語言也在飛速的發展,慢慢有與人交流的能力。
既然孩子可以簡單說一些單詞,這說明孩子沒有什麼生理上不能發生的問題,那為什麼有的寶寶面對身邊的語言環境,會表現出「懶語」的特徵呢?
兒童心理專家繆卓錦認為:「孩子現在不願意說話的原因可以分為2種:一是聽力出現障礙,導致他不知道你們在與他說話,這需要去醫院做相關檢查;二是可能和家庭環境等心理因素有關,比如對語言的刺激不夠,孩子缺乏表達的欲望,甚至是親人對孩子語言要求高,出現錯誤時急於糾正他等。」
我們今天不談聽力障礙,更多的來看沒有問題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說話。
家庭環境的因素,主要就是給的刺激不夠,孩子沒有說話的需要,而且大人和孩子交流也比較少。娃要什麼就直接給什麼,孩子不需要進步,用他原來的交流方式就能滿滿足自己的需求,那麼寶寶希望學說話的欲望就不足。
其次,寶寶對掌握新事物,並不熱衷,缺乏表現的欲望。這可能和孩子的性格以及生長環境有關係。周圍人興致勃勃的逗他說話,他也表現心如止水,就像一隻傲嬌的小貓,不需要去辛苦學習語言,就可以得到大家的關注,或者孩子並不需要他人的關注。
不過這樣的寶寶有的會印證「貴人語遲」這一點,由於心裡明白,發展水平也沒有問題,孩子可能會說這些話,但是從來沒有表現,於是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直接可以進行非常完整大段的對話,讓人措手不及。
還有一個原因,是在孩子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家裡人對他太過苛刻,基於糾正孩子的錯誤,以至於孩子不敢在輕易說話了。
所以說,引導「懶語」寶寶,也要分清孩子的情況仔決定怎麼做。
把疑問句改為提問句
有時候爸爸媽媽在孩子面前像一個滔滔不絕的老師,說半天孩子沒有任何回應,其實不僅是孩子的參與度有問題,爸爸媽媽的引導方式也有問題。
孩子不插畫,寶媽可以主動提問寶寶,如果孩子還是回答不出來,就把主觀題改成選擇題。
「今天中午吃什麼?」
寶寶不說話可能是因為不知道說什麼。
改成「兒子,今天中午我們吃麵條還是米飯?」
面對選擇題,人一般是傾向於回答的。於是,就可能讓孩子和父母多一些交流。
多陪孩子去不同的場景,刺激孩子進行訓練
孩子一歲到兩歲中間,爸媽可以多帶孩子去場景豐富的地方,動物園、植物園等等,咋情境中給孩子講述新鮮的信息,刺激孩子對談話內容的理解和談話邊界的理解。
在不同的場景中,可以設計不同的對話方式以及對話內容,結合場景進行實景教學,耐心的跟還聊。
多讚美,少批評
讓孩子保持興趣的最好方式就是一直誇獎他,人對自己擅長的事情總是熱絡的,相反,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往往是逃避的。
所以在孩子面前,多鼓勵他發聲的瞬間,讓寶寶感受到自信和自尊。
不要嘲笑孩子的發音、語法,這些都是在學習語言當中的畢竟階段,保護孩子脆弱的小心思,從很小就可以開始。當孩子表達艱難的時候,也多給孩子一些耐心,認真的看著他,等著他講述,不要急著幫助他。
利用繪本
除了日常的口語練習,還可以讓孩子進行書面語的探索。相信很多媽媽都有給孩子讀繪本的習慣,每天晚上睡覺前會給孩子講故事,這些都是很好的語言學習材料。
遇到孩子非常喜歡的故事,父母可以聲情並茂的來講,讓孩子多層次的感受語言的魅力,然後鼓勵孩子給爸爸媽媽講一遍,這樣就可以引導懶語寶寶開口啦。
孩子不愛說話,寶媽也不用太著急,耐心引導才能打破孩子的心理障礙,讓他主動說話,提高語言能力,說不定孩子過一段時間久超過其他同齡的孩子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