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舌尖上的中國2》觀後感

2023-08-01 19:22:13

  看完《舌尖上的中國2》,我最想重複的還是之前朋友們說的那句話,「只有在這部紀錄片裡,才能讀懂真正的中國」。回望第一季中滿屏幕數不勝數的美食,具體說來,當初是影片中天人合一的味覺誘惑將這部作品影響的受眾廣度鋪張到了極致。而今,經歷了這麼漫長的等待,再看第二季的時候,不管是從拍攝者的技巧還是從立意的視角來說,《舌尖上的中國2》所達到的深度無不讓所有的觀眾深深折服。我們在這裡所看到最多的是國人被放大後的美好和純真,還有就是回歸人性本身的種種感動與膜拜。當我們跟隨著製作者的腳步,在一張張畫面裡穿梭的時候,我們的心靈也正在踐行著一次次回歸,當我們回到美食,回到鄉村,回到生活,我們才突然發現,那裡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個桃花源。

  單從回歸這個意義上來說,《舌尖上的中國2》絕不僅僅是一部美食紀錄片,第一集《腳步》果斷選擇了一個最沉重的話題——中國人的遷徙,也正是這樣的一個基色,才讓我們能夠從那麼多的食物中慢慢梳理出越來越多的情緒,生命的感動,生活的無奈,還有就是生存的掙扎。在50分鐘的時間裡,製作者用大部分時間地生動講述了中國人與食物的遷徙與演變,僅以一個章節來介紹美食與製造工藝,提到更多的則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麥客。這些遊走在廣袤黃土地上人們雖然不是美食的製作者,但是在他們身上卻烙印著見證國民糧食根基演變的淳樸與厚重。

  遷徙,就是這樣在一壟壟的麥穗裡開始的。

  假如不是由於生活所迫,自古就重視安土重遷的國人又怎麼會選擇四處奔波?導演特意設置了最真實的對白與交流:一是掙錢後麥客的打算,再者就是割麥人的勞動報酬。從這些質樸的鄉音裡,透過所有麥客臉上深深的皺紋,我們同樣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包容和善良,在這些麥客的心裡,同樣也深深埋藏著一個溫暖的地方,那裡就是家。家裡的孩子盼了大半年,好不容易盼到父母回鄉共同製作一罐魚醬的時候,這個場景竟然一下子就戳中了我們的淚點,短短半個月的相聚之後,在苗家女孩閃閃的淚光裡,父親轉身離去的背影逐漸模糊,女孩的心裡便積澱著更大的祝福,就在我們聽到這個苗家女孩兒說「爸爸可是很能幹的」時候,我們和她一樣,都是一臉的崇拜。

  遷徙,就是在這樣一次次重聚與離散中輪迴的。

  在這群奔波的麥客身上,你可曾看到過自己的身影?「這就是變革著的中國」——這是一句簡單的文案,卻足以引發所有漂泊他鄉的遊子們潸然淚下。國人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向未來的,在身後這個國家發生滄海巨變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卻是另一個虐心的事實,那麼像麥客一樣的人們揮舞著臂膀,他們在大江南北的沃土上收割著希望,身後卻留下了那麼多終年不能在父母膝下承歡的留守兒童。

  究竟是什麼讓這麼多的人們拉長了與家的距離?我們看到揚揚黃土地上,愈來愈多的大型機械作業逼迫著昔日的麥客群體失業或者轉行,不光只有麥客,靠天吃飯的漁民家族,飄無定所的養蜂夫妻,還有生無定數的我們自己......你是否也看到了這些人眼中的淚水,眉心的憂傷和臉上的皺紋?你是否也同樣感受到了四處奔走的痛楚?

  麥客,還有那麼多有著和麥客們一樣命運的人們,都是最值得我們致敬的人。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出身,卻有著共同的生存信念,他們在飽嘗艱辛同時,也收穫到了來自心靈深處最宏大的幸福。我們在《舌尖上的中國2》裡的的確確也聞到了這麼多幸福的味道,苗族夫妻手中捧著女兒親手製作的一罐魚醬,自一張欣慰的面孔氤氳出愛與感動;出海打漁的漁民夫妻,他們相互偎依著,那一碗丈夫烹製好的蟹飯裡蘊含著無以倫比的愛與幸福;在美國漂泊了四十年的老伯,嘴邊這碗熱乎乎的蘿蔔飯中蒸騰著彌足珍貴的愛與眷戀......這些不單單是愛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更是故鄉的味道,無論我們在這個紛繁的塵世間漂泊多遠,也無論我們離開故鄉到底有多久,這些愛的味道都是不可替代和忘懷的。

  遷徙,就是在這樣的愛與感動中醞釀出最能入心味道。

  愈來愈多的遊子們在時代的洪流中攜帶著家鄉的味道匆匆上路,深深埋藏在記憶深處的山村、田野、海洋、城市.....或許都慢慢隱退成了久違的記憶,但是永遠不曾改變的還是我們用以活命的食物本身凝聚著的甜美記憶和濃濃親情。我們跟隨著《舌尖上的中國2》,將自己也混雜進這些奔波在路上的人群裡,和他們一樣品嘗著勞動與汗水中的酸楚,也感受著期待與收穫的甜蜜,就像片尾結語所說的那樣,「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的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2》牽出來的是一縷縷柔軟的思念,從麥客開始的文案,用離別和奔波詮釋出國人的食物故事,在世界上最戀家的中國人身上,過濾出那麼多無以超越的情感體驗,同時也勾勒出一道道難以逾越的感情鴻溝,每每觸及都將生生地疼痛。就這部作品而言,她溫柔的背後,同樣積蓄著偉岸的力量,推拉挪移的畫面和穿越回歸的旁白,不是愛國主義的宣傳,卻同樣在那麼多充滿家鄉味道的美食佳餚中,一次又一次勾起了所有人關於親人,也關於家鄉那麼多的追憶。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