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演唱的人生第一次(王宏偉主演民族歌劇塵埃落定受好評)
2023-07-24 02:15:37
由男高音歌劇家王宏偉主演的歌劇《塵埃落定》,3月17、18日進京在天橋藝術中心演出大受好評。人們對出品此劇的重慶歌劇院刮目相看,更對該劇編劇馮必烈、馮柏銘,作曲孟衛東,導演廖向紅等一批「重量級」的藝術家充滿了敬意。
歌劇《塵埃落定》演出劇照
《塵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來獲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眾多藝術表現中歌劇被認為是敘事功能較弱的一種藝術形式,要在不足兩小時的時長中把原著超30萬字的劇情描述充分演繹出來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這也成為了創作這部歌劇巨大的困難之一。阿來通過十二個章節描繪了高原最後一個吐司的沒落,而同名歌劇則用了四幕來呈現了一個舊世界的本末終始。這一切,如果沒有高超的藝術手發是難以完成的。
《塵埃落定》講述了社會底層的奴隸命運的解放,以藏族音樂為基因,用「二少爺」真、善、美的戲劇角色,奠定了歌劇基調。在我國,西北音樂可謂是最具民族標識了,新疆、西藏音樂也是我國少數民族中風格最獨立、極具辨識度的。歌劇《塵埃落定》的音樂是藏族的,豐富、多變、厚重。作曲家以民族音樂為主線,在調式的運用,運用獨唱、合唱、重唱等演唱形式,在配器等作曲手段中,悄無聲息地融入西方作曲特點,使其豐滿而厚重。當第一幕中藏族音樂的標誌性唱詞「呀啦哩嗦」響起時,撲面而來的藏族味道讓每位觀眾深信不疑。當「如痴、如醉、如夢、如幻,如歌、如吟、如詩、如畫,蝶兒搖曳了花香,搖曳了花香,是誰在把誰,把誰牽掛……」的男女二重唱響起,已經奠定了歌劇音樂的主導思想。甜美、悠揚,作曲家反覆用上行五度、下行回歸的手法,選擇帶有鮮明藏民族風格的帶清角的五聲調式,將這段名為「情話」的二重唱寫得纏綿、純潔。
歌劇家王宏偉在歌劇《塵埃落定》中飾演二少爺
劇中「二少爺」是主角,劇組選擇男高音歌唱家王宏偉來擔綱這一角色並非僅看重歌唱家的影響力,更是因為他長期的西北生活經歷,以及他在演繹西北音樂作品的準確、獨到的藝術造詣。作為我國本土培養的歌唱家,王宏偉的演唱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在咬字、唱腔以及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上是得天獨厚的。因而他的演唱及表演分寸感都極好,成功地塑造了二少爺看似呆傻卻富含智慧的人物形象。
該劇音樂鮮明的藏族風格是不可置疑的。但全劇並沒有選擇一位原生態歌手來增加其民族性,除了王宏偉外,其他演唱人員全是經過長期西方美聲唱法訓練並活躍在美聲界的歌唱家。這在當下的歌劇中並不鮮見,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也是中國歌劇要走向世界的一個大膽探索。在保持中國特色的基礎下,讓中國聲樂作品插上翅膀飛向國際大舞臺仿佛成了當代聲樂藝術家的的理想,更體現了強大的文化自信。
歌劇研究學者居其宏教授在觀看完該歌劇後評論:「我認為《塵埃落定》這個戲有希望打造成新時代民族歌劇的高峰。」 作曲家王祖皆說「這是一部具有整體藝術美的歌劇。這部戲作為劇作家為音樂寫戲,作曲家為戲寫音樂,是一個範本。這是一部可以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厚禮的歌劇作品。」還有很多評論家認為該劇是「一部登上民族歌劇之舟,更傲立船頭的作品」。
歌劇《塵埃落定》演出劇照
《塵埃落定》的舞臺呈現是和諧的,這樣的和諧並非全是共性中的整齊,而是在反差中找到更高的平衡。如寫實的舞臺設計和詩意的音樂相和諧。舞美設計在舞臺上幾乎原貌呈現了堅實、厚重的「官寨」,在強烈寫實的布景中,男主角演唱了「問天、問地、問神明,問山、問水、問大海,為何奴隸的女兒就是奴隸,為何主人的兒子就是主宰」,突出這位尊貴的二少爺對下人的憐憫,使得主角的傷感、悲憤、絕望、昏亂與現實貴族的生活形成強烈反差,展現了人物的內心矛盾。該劇還很好地運用了藏族舞蹈元素,但並沒有使用專業舞蹈演員,而是由合唱隊員兼任,達到視聽的完美結合。
《塵埃落定》不僅在歌、舞、樂上達成了統一和諧,同時也運用了多媒體的虛實結合。劇中「復仇者」的三次出場都是一襲黑色披風,與之相配設計了「火」的場面。火是以黃色與紅色為主色的,舞臺上黃色、紅色與黑色的強烈對比極具視覺衝擊力,導演以這樣的方式渲染了緊張、強烈的復仇氣氛,強有力地推動了戲劇節奏。(光明融媒記者蘇麗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