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靖國神社觀後感

2023-07-24 08:01:55

  靖國神社是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坂的一座神社,奉明治天皇之諭而建。該神社供奉自明治維新時代以來為日本戰死的軍人及軍屬,大多數是在中國抗日戰爭(1937-1945)及太平洋戰爭(1941-1945)中陣亡的日軍官兵及三萬名臺灣高砂義勇軍等日本兵。靖國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直由日本軍方專門管理,是日本國家神道的象徵。

  靖國神社觀後感

  九十多歲的靖國刀匠刈谷直治在本片中是貫穿始終的線索人物,李纓說他在拍攝影片的過程中無法避免某些主觀情緒,但作為一個專業導演,他一直在努力克制。但問題是如果觀眾在片中能夠感受到他在克制的話,那說明他克制的還不夠。而且很多時候可以明顯感覺到李纓在誘導老刀匠講出他所需要的內容,這不得不讓人懷疑這部紀錄片的客觀性。影片最後的一段資料片中加入了昭和天皇裕仁數次參拜靖國神社的鏡頭,這其實不是明智之舉,而原因還要從靖國神社問題的由來說起。

  靖國神社建於1869年8月6日(明治2年6月29日),原稱東京招魂社,以紀念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內戰戊辰戰爭中為恢復明治天皇權力而犧牲的軍人。在1879年(明治12年),東京招魂社改名為靖國神社,其中「靖國」二字來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原文】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於宋也。遂取焦、夷,城頓而還。子文以為之功,使為令尹。叔伯曰:「子若國何?」對曰:「吾以靖國也。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

  【白話文】秋季,楚國的成得臣領兵進攻陳國,討伐陳國傾向宋國。於是佔領了焦、夷兩地,在頓地築城後回國。子文把這些作為他的功勞,讓他做令尹。叔伯說:「您打算把國家怎麼辦?」子文回答說:「我是用這個來安定國家的。有了大功而不居高位,這樣的人能夠安定國家的有幾個?」

  由此可見靖國神社建立的初衷是紀念為了安定國家而犧牲的軍人。靖國神社在明治維新後是供奉為日本戰死的軍人,包括甲午戰爭(1894-1895年)、日俄戰爭(1904年-190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中抗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中的陣亡者佔絕大多數。因此,日本全國神社都由內務省管理,唯獨靖國神社是由軍方管理。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戰敗後,因為日本的戰後和平憲法第9條說明要政·教分離,國家不可以介入任何宗教事務,因此靖國神社變成一個非證·撫的宗教機構。實際上,政·教分離後,任何以公職身分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嚴格來說都是違反和平憲法的。

  二戰前,靖國神社是日本軍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二戰期間,靖國神社曾經作為神風特攻隊的出發儀式舉辦地。圖為1934年3月,上萬日本軍人參拜靖國神社。

  二戰後日本證·置人物參拜靖國神社的記錄最早可以追溯至1945年8月18日,即日本戰敗三天後!首相東久邇宮稔彥王在上任後第二天就以首相身份參拜了靖國神社。之後多位首相都數次以首相身份前往參拜,當時中國國內媒體也沒有進行大幅報導,雖遭到中國證·撫的官式譴責,但並未引起中國民間的強烈反應。參拜問題的轉折點是1978年10月靖國神社宮司松平永芳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所判處的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等14人的牌位移入靖國神社合祀,之後中韓的反對聲音日趨強烈,甚至有觀點認為1985年中曾根康弘首相的參拜直接構成了中國1986年某次事件的導火索(擴展閱讀)!而近年來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更是對此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後來小泉純一郎首相的多次參拜最終導致了中國2005年的全國由·形底·置事件。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日本天皇對參拜靖國神社的態度轉變。1952年,美軍結束對日本的佔領後,1952年10月至1975年11月昭和天皇前後8次參拜靖國神社,但1978年合祀甲級戰犯後直到1989年病故,昭和天皇再也沒有前往參拜。很多資料顯示,昭和天皇裕仁之所以1975年後不再去參拜靖國神社,是因為不滿靖國神社決定將二戰甲級戰犯的牌位移入靖國神社合祀。而這也很好理解,昭和天皇怎麼會願意去參拜那些當年讓他差點送命的東條英機等人呢?而1989年繼位的現任天皇明仁至今也從未參拜過靖國神社。所以一個很荒唐的現象就是:本片中那些在靖國神社外高喊天皇萬歲的右翼人士實際上是在做著一件天皇本人反對的事!這樣看來,中日韓間關於參拜問題的矛盾激化與天皇本人並無直接關係,因此本片結尾將問題歸咎於天皇只能是將天皇拉向日本右翼人士!

  近來有日本右翼人士稱應對靖國神社中的甲級戰犯進行分祀,這實際上是想要促成分祀後的天皇親自參拜,顯然這將引起更強烈的反對。今後,靖國神社這個影響中日韓關係的棘手問題將怎樣發展我們無法預知,或許安倍晉三、福田康夫和麻生太郎三位首相的做法已經是三方所能接受的最佳處理方法了。當然,日本右翼人士的想像力永遠是那麼豐富!比如現在已經有人提出靖國神社應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看來我們的警惕性時刻都不能放鬆啊!

  靖國神社紀錄片觀後感

  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前夕,在倫敦的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看了李纓的紀錄片《靖國神社》,感到這是一部內涵深刻、視角多元、引人思考和尋味的電影。觀這部電影的感覺是「品」多於「看」,可謂靜水深流,而以下幾點令人印象深刻:

  1.雖然此片表面的鏡頭連結連接看似鬆散,但內在的邏輯結構卻相當縝密清晰。電影的主線是靖國刀,從電影一開始刀劍的特寫鏡頭就已經開門見山地點明正題,此後靖國刀從始至終在影片中進行穿連,使影片的內在邏輯主題有機地構成一體。

  將靖國刀作為靖國神社的主體形象統領貫穿全片,是李纓的一種準確和精到構思和選擇。正如電影開篇字幕所言:靖國刀是靖國神社的神體,即靖國神社供奉軍人的精神載體。雖然「靖國」的「靖」字是平安及和平之意,但刀劍本身的反和平意義表明著一種對「軍國」而非「靖國」的主義上的追求。此處,作者把劍作為靖國神社的一種直觀的精神象徵,直接點破了靖國神社裹在在神道教宗教外衣裡的內在精神實質。所以,用刀劍這一道具將靖國神社這種複雜的歷史人文現象的精神實質視覺化,是影片作者視覺構思中成功的精彩部分。

  2.記錄片在起承轉合的邏輯上有清晰的結構。在素材情節的安排上,作品開篇就指出靖國神社是刀劍文化,然後,讓素材中人物的感情逐步激發,把各界人物對靖國神社的觀點和感情都表現出來,這些素材的選擇有內在觀點上的代表性(尤其是日本右翼方面表現得非常明顯),影片中後部分日本反對參拜青年被毆的場面引出的激烈氣氛逐漸推向高潮,而在結尾的高潮部分的歷史照片的切換中,作者對全篇做了一個提綱挈領的總結:天皇跨刀的鏡頭,日本軍揮刀砍人的鏡頭等,表明靖國神社刀劍文化的侵略性精神的實質和某些內在關係,這個結尾與開篇的刀劍扣合而形成完整的一體。總之,影片在邏輯的結構和節奏上是比較縝密的。

  3.這部影片雖然片名是《靖國神社》,即景素材中也都是與靖國神社有關聯的人和事,但影片表達的精神張力和畫外內涵卻遠不止于靖國神社本身,實際上,靖國神社本身也只是一個道具和影像,這個道具和影像所折射出來的,是日本的人文、歷史、社會、政治、倫理、信仰、民族情感等諸多方面重要的現實、狀態和表現。它表明了一種全景式的社會思考,這種思考明確指向了靖國神社與日本文化深層的歷史和現實聯繫。

  能將靖國神社的問題進行與日本文化的精神世界方面進行聯接、思考和發掘,是本片的精彩之處。儘管這種思考的深刻性和複雜性不是一部短短記錄片所能成功承載的,但這種把日本軍國主義造成的那些事件向其母體的人文和精神源頭處延伸,就表明了一種對問題的更本質的部分的認知和點醒。這是此電影的一個重要之點。

  4.紀錄片對靖國神社採用了一種更全景式的客觀表現方式,這樣受眾可以全面了解日本真實的現狀,如在影片中我們看到日本老人抱怨現在的日本的教育界和日本年輕人已經忘記或沒有了靖國神社的精神時,我們就可以感到那種刀劍精神在日本文化圈內並非是日本人精神空間的全部,而日本本身也有許多不同的聲音,甚至以為日本大媽認為天皇應受到責備。當我們看到與靖國神社產生關聯的不同立場的人們各自宣洩著各自的感情,各自闡述著各自的理由時,是非曲直就在觀眾的眼中自然明朗了。

  5.電影的客觀呈示的方式似乎易於使人感覺作者沒有在片中表露自己的觀點,而這種感覺應含有兩個層次上的誤讀:在一個層次上,可以說那種課堂講課式的直白表露並非好的方式,而組織好素材讓受眾自己悟到結論才是紀錄片表達觀點的最佳形式;而在第二個層次上,作者之所以不能明確表示出自己的觀點,正是因為要全面地展示出各種觀點也正是影片的目的之一,因為在傾聽不同甚至完全對立人群的聲音,才會使人們更全面地了解和思考整個問題,而各種觀點的組合,才是靖國神社本身真實的社會、政治、文化和精神的生態環境的複雜和多面性全貌,而看清全貌才是理性思考和分析的起點。

  此外,與此點有關的還有:在中日韓圍繞靖國神社的博弈中,之外的西方世界常常似乎是第三者,而這個紀錄片似乎正是以常常顧及到第三者的眼光拍攝的。所以,這種方式對受日本侵害程度較少的其他人來說,應能展現出更大的效應和說服力。我們從眾多西方評論家的評論中就能看到電影運用的這一方式的成功。

  從記錄電影的技巧來看,看似無觀點的電影有時是傳播說服力觀點的最佳形式,而看似無明顯傾向的電影是闡釋內在傾向性的最佳方式。李纓雖為中國人,但片中並未過多運用中國本身的元素(儘管這種元素頗多),這種不是把重點放在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揭露(這樣做的人已經很多),而是放在對這些那些問題用冷靜的歷史哲學觀去思考和剖析上,所以能有更廣泛深刻的效果。

  6.在素材的選擇上可以時時看到作者獨具匠心,如美國人在神社內支持小泉參拜的那個鏡頭,看似信手拈來,實際上隱含著許多的信息。從日本人與美國人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感到日美同盟之間那些揮之不去的深刻隔閡:廣島原子彈的日本記憶、珍珠港的美國記憶,金融危機日本人對美國的抱怨等。當美國在冷戰大格局上偏袒日本,並而使日本的靖國神社以宗教的形式躲過被取締的命運的時候,日美之間就有著那種愛恨交加的關係,而鏡頭中用這一場景,準確無誤地彰顯出這一關係的真實寫照;此鏡頭看似突兀,實則回味無窮。

  另一個例子是92歲的制刀匠,片中的他不僅作為一個人,而且是日本和日本人內心的某種符號:日本在國際外承認侵略和戰犯,在國內則常常曖昧地予以否定,日本首相表面上說參拜為了和平之間與靖國神社的刀劍精神之間矛盾心態,我們從當鑄劍老人被問到這些問題時的那種曖昧、模稜兩可、欲說還休、有口難言的態度中得到真切的實感。這些正是日本這正是日本當代社會、政治、人文等文化和精神中的深刻內在矛盾的展現。對此,許多人認為作者過於難為了這個老人,其實,此處正是畫龍點睛之處:日本對待歷史問題的那種曖昧、自知理虧等等都被明確地表現出來了。而在這個意義上,老人只是日本的某種符號。

  還有一個例子,如最後鏡頭中一個從冷寂的神社到燈火輝煌的日本大都市夜景的轉換性對比,讓人感慨神社與當今的時代和現實社會有多麼強烈的反差。

  可以說,這部經十年磨礪的作品,素材並不是隨意的選擇,隨處體現著匠心獨運。

  7.這部電影對受眾群來說有以下意義:對受害國的人們來說,這種思考能使他們明白為什麼日本能至今還保留著在這種狀態,所以在看待這些問題時要有更多的理性而不是感性的反應,這對發展雙方關係是健康的和有積極意義的。

  對中韓之外的其他人民來說,可以看到靖國神社並不是中國、韓國等受害國家與日本的民族問題,而是人類的正義、戰爭、和平、以及如何面向人類未來而創造更美好的精神空間的人類善惡的普遍問題。

  對日本觀眾來說,把民族精神空間中的那些激情和非理性的方面更多轉向理性的思考,照出自身矛盾的事實邏輯和解決方法,這正是影片的張力所在。

  8.當一部作品完成後,作品本身就有自己而非全然是作者思想的載體,客觀記錄的方式的最好之處,就是許多鏡頭本身已經不是作者本身思想的載體,本身的含義比作者拍攝或剪接時有更大的信息含量,有更多的作品自身的話外之音。如果我們對作品細讀,或可悟出作者的這種客觀記錄方式中保留保留著的那些重要深刻的信息。

  9.儘管影片中仍存有一些值得進一步精化之處,但李纓畢竟用鏡頭向當今世界提出靖國神社方面深層的問題和聯想,這些問題和聯想遠遠大於和廣于靖國神社本身,如靖國神社是否宗教?而既然刀劍文化是其精神實質,而這些精神在過去的世紀中已產生出那些怵目驚心的黑暗,那麼在未來,這種刀劍文化的精神的存在還會催生出什麼呢?日本將如何直面自身在社會、文化、天皇制度、神道教、政治、信仰、理性精神邏輯的矛盾呢?影片的畫外之音或可引發出無盡的思考……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