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氣候變暖未來宜居城市(全球氣候變暖我國傳統)
2023-07-19 01:37:33 1
#夏季樂悠遊#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高溫事件和高溫日數範圍擴大、頻次增加。
這也使得夏季越來越炎熱,給我們的居住生活和出行造成了很大煩擾。
例如今年6月末以來,北美地區遭受了極為罕見的異常高溫天氣,導致美國、加拿大多地的數百人喪生。而且還造成水資源短缺問題,嚴重影響當地的社會生產和生活。
中東地區的科威特,今年夏天的高溫已超過70度,即使遮蔽之下的陰影區域溫度也超過了50度。以致於停放在街道上的一些汽車產生了車體變形。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我國當然也受到了全球氣候環境的影響,多地也發出了高溫預警。
我國向來有「火爐」城市的說法。這是對夏季天氣酷熱的城市的調侃式稱呼。
最早出現「火爐」城市說法,是在民國時期。當時媒體有「三大火爐」之說,指重慶、武漢和南京。
第一版「四大火爐」新中國成立後,有了「四大火爐」之說。
「四大火爐」有幾個版本的城市組合。
第一種組合是武漢、南京、重慶、南昌,第二種組合是武漢、南京、重慶、長沙。
人教版教材則採用第一種組合,編入地理教科書,為「四大火爐」一錘定音。
於是,武漢、南京、重慶、南昌便成為鼎鼎有名的「四大火爐」,流傳很廣。
顯而易見的是,無論是「三大火爐」還是「四大火爐」,都是位於長江中下遊的城市。
2010年版「火爐」城市「火爐」城市只是民間流傳的說法,長期以來沒有明確的標準定義,缺乏氣象統計依據。而主要靠人們的直觀感受和口頭傳播,約定俗成。
2010年,中國氣象頻道官方微博「@中國氣象」,發布了新的「火爐」城市榜單。
這個榜單,是在研究了中國1981年到2010年這三十年的氣象資料基礎上推出。
這次評估「火爐」城市的標準,主要是出現35℃以上高溫日數。
結果顯示,高溫日數總數靠前的十個主要城市為:福州、重慶、杭州、海口、長沙、南昌、武漢、南寧、西安、廣州。
從而,福州、重慶、杭州、海口成為新的「四大火爐」。
令人意外的是,福州以十年375個高溫天數,名列榜首,一飛沖天,第一次成為「爐王」城市。
而武漢、南京、南昌,則從傳統的「四大火爐」榜單退出,南京甚至沒進入前十名。
有人對此質疑:僅用高溫天數代表「火爐」城市欠妥,還要考慮溫度、溼度、風速、高溫時長、夜間溫度等因素,尤其「體感溫度」是人們最能體會到的。
2017年7月,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次向公眾權威公布了中國夏季炎熱城市情況。
這次通過綜合分析中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氣象資料,夏季炎熱程度靠前的10個省會城市或直轄市是:重慶、福州、杭州、南昌、長沙、武漢、西安、南京、合肥、南寧。
從而,重慶、福州、杭州、南昌成為新的「四大火爐」。其中的重慶、福州、杭州蟬聯「四大火爐」。
而2010年版的「四大火爐」之一海口市,曇花一現,竟然未進入前十名,被老牌「火爐」南昌替代。
其實,我國的「爐王」也即氣溫最高的地方,不在上述任何一個城市,而在新疆的吐魯番。
吐魯番盆地的北緣有個火焰山。對的,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發生地。
這裡山體呈赤褐色,在烈日照射下,砂巖灼灼閃光,熾熱的氣流翻滾上升,就像烈焰熊熊。
《山海經》中稱它為「炎火之山」,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也稱赤石山、火山。
這裡屬於典型的大陸性乾旱荒漠氣候,加之光山禿嶺,寸草不生。每當盛夏,紅日當空,地表最高溫度高89℃,在沙窩裡可以烤熟雞蛋。
吐魯番市的艾丁湖,是中國陸地的最低點。這裡夏季曾多次觀測到超過50℃的最高氣溫記錄,是我國的「熱極」。
但是,這裡晝夜溫差很大,而且不是大城市,因而就未被列入「四大火爐」城市榜單。
民國時期的「火爐」城市說法,其實本意是指「長江流域三大火爐」,即重慶、武漢和南京。
這幾個地方是當時的重點城市,知名度大,關注度高。
隨後,人們在傳播中逐漸淡化了「長江流域」的地域限定,使得它們被認為是全國「三大火爐」城市,並且長期成為定論。
當然,這主要是由長江中下遊地區特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決定的。
在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我國很多地區會維持較長時間的高溫、高溼天氣。
特別是7月中下旬到8月上中旬期間,副熱帶高壓往往滯留在長江中下遊及其附近地區。這就使得這些地區悶熱難耐。
與之相反的是,其它很多地區尤其是北方,此時暑熱漸退。
加之,這幾個城市地處長江之畔,河流湖泊多,空氣溼度大,水汽大量蒸發。
所以,就這幾個城市的夏季持續時間長,高溫、高溼天氣多,如火爐般悶熱。
更準確地說,如同身處蒸籠、桑拿房,溼熱難耐。
因而,長江中下遊的重慶、南昌、長沙、武漢,是鐵打的「火爐」城市,一直穩居前列,尤其是重慶長期獨佔鰲頭。
隨著地球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現象逐年加重,我國夏季炎熱程度總體也呈增強趨勢。這一點在城市體現得更加明顯。
城市的人口密集,工業產業聚集,城市建築材料散熱性有限,汽車、空調等熱量排放,從而使得「熱島效應」突出。
由於其它地區城市的發展迅猛,「熱島效應」更加明顯,因而也就擠佔了傳統的長江中下遊幾個「火爐」城市的地位。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火爐」城市榜單發生變化也是必然結果。
這其中也有其它影響因素,例如局部區域氣候變化,氣象觀測站點遷移,城市生態保護和治理等。
能進入「火爐」城市榜單,並不是一件光彩、自豪的事情。畢竟它與宜居城市的發展理念是相悖的。
其實,對於我國的「火爐」城市榜單,一直有不同的說法,對於位次排序也存在爭議。
也許過幾年,我國的「火爐」城市榜單又得重新排座次了。
你認為會是哪些城市名次前進、哪些城市名次退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