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紅色旅遊景點大全介紹(13個紅色景區就在番禺)
2023-07-11 18:38:22 3
大洋網訊 經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核定,在番禺區轄內一共有13個紅色革命遺址。番禺區委宣傳部方面表示,對全區現有紅色資源進行詳細調查和研究分析,進一步做好規劃開發、宣傳推介和管理服務,科學規劃好、保護修繕好、開發利用好全區紅色資源,讓廣州番禺的紅色資源寶藏煥發新的生命力,是今年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番禺區這些「紅色景區」,聆聽先輩革命故事,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1.中共番禺縣工委舊址——松露小學
中共番禺縣委舊址(松露小學)位於石碁鎮塱邊村東約大街1號。始建於1927年,現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該所小學是禺南最早開辦的公立小學之一,佔地面積2023平方米。
塱邊村松露小學現為番禺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9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登記保護文物單位。2017年被評為廣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該校對研究近代當地教育和番禺近代紅色革命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實物價值。
2.番禺人民英雄紀念碑
番禺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番禺區市橋鎮星海公園內東北部的小山丘上。
紀念碑坐北向南。碑前砌築混凝土的上山通道,長約65米,其中建有橫長20米、深寬5.5米的平臺兩處,共有6組臺階,逐級上升,到碑座主平臺約高出地面5至6米。路邊兩側廣植四季花木,給人幽靜深邃崇高的感覺。
原「番禺縣人民英雄烈士紀念碑」建於市橋大沙地,是1951年所建。現為方便群眾紀念革命先烈,於1988年拆除原碑,重新設計,遷建於星海公園。建築完好,是番禺地區愛國主義教育陣地。
3.植地莊抗日紀念公園
植地莊抗日紀念公園位於南村鎮裡仁洞村植地莊外的撻沙崗上。
植地莊抗日戰鬥烈士紀念碑原碑立於1956年10月13日,是番禺縣人民委員會為紀念1944年7月26日在植地莊抗擊侵華日軍而犧牲的廣遊二支隊新編第二大隊大隊長衛國堯及戰士48人修建的墓。
現在的紀念碑為1992年重建。植地莊戰鬥烈士墓位於植地莊抗日紀念公園內,與紀念碑同為一組建築。
4.廣遊二支隊獨立一中隊隊部舊址——陳氏祖祠
廣遊二支隊獨立一中隊隊部舊址——陳氏祖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福湧村湧邊自然村內。據門匾題款及祠內石匾可知,清同治九年(1870)、光緒丙申年(1896)均有重修。
該祠坐西北向東南,三間兩進,面積509.91平方米。祠堂內存有聖旨匾一塊,清代官職牌匾多塊,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該祠堂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曾經在抗日戰爭期間作為廣遊二支隊獨立第一中隊的隊部。
5.粵贛湘邊縱隊解放番禺的茭塘登陸點——茭塘東村文武廟
茭塘東文武廟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茭塘東村蒲江大道。
該廟始建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鹹豐十一年(1861)重修,光緒十八年(1892)遷建至該址,1988年再次重修。坐西向東,三間三進,總面闊11.54米,總進深17.4米,佔地面積為254.41平方米。該廟不僅具有較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還曾是解放番禺時解放軍的登陸點,有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2010年11月,公布為番禺區文物保護單位。
6.廣遊二支隊駐地舊址——黎氏宗祠
廣州市區遊擊第二支隊一個重要駐地是市橋街丹山村北正大街5號的黎氏宗祠。
丹山村位於市橋,地處南村、鍾村、沙頭、沙灣、石碁等地的交通路口,是市橋至廣州的陸路要衝。黎氏宗祠為二進一天井,雙隅青磚,木樑柱,石庫門式建築。始建於清同治乙丑年(1865)。現已重建,基本保留原建築面貌,為村民文化活動中心。
7.廣遊二支隊司令部舊址——潘氏宗祠
廣遊二支隊司令部舊址位於沙灣鎮石湧村下坊街村口處一座二進一天井的舊祠堂內,名「潘氏宗祠」,原址在上街北面。
在1938年至1940年間,廣遊二支隊曾在此地(以及潘光聯祖廳,當時兩間相通並有廚房,以便潘氏族人拜祖及喜慶之用)建立司令部及駐守部隊,開展抗日革命鬥爭,成為遠近聞名的抗日根據地。1943年遷來此地重建。
8.大嶺革命烈士紀念亭
大嶺革命烈士紀念亭位於石樓鎮大嶺村大嶺小學前的小山丘上,1996年12月建造。
亭為方形建築,頂部四周為黃色琉璃瓦,亭中豎一石碑,碑上陰刻隸書「大嶺革命烈士紀念亭說明」,記述大嶺村人民在中共領導下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史跡及為革命犧牲的烈士名錄。
為緬懷為解放事業英勇犧牲的烈士,石樓鎮政府、大嶺村民委員會於1996年修建大嶺革命烈士紀念亭。2008年7月大嶺革命烈士紀念亭被確定為番禺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9.粵贛湘邊縱隊番禺獨立團團部舊址——容菴梁公祠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番禺獨立團於1949年9月20日組建成立,團長鄭吉、政治委員周健夫、政治處主任廖安,團部設在番禺石碁塱邊村容庵梁公祠。現舊址所在的祠堂為石碁塱邊村使用,建築尚完好。
10.新造「二一八」抗戰烈士紀念碑
紀念碑是為紀念1945年3月31日(農曆二月十八),新造八坊人民抗日自衛大隊在抗擊偽軍「大掃蕩」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紀念碑是磚石水泥結構,左右有柏樹兩株,周圍佔地約50平方米,碑為新造的「禮園治安聯防大會」於1948年3月所立,現在保留基本完好。原碑建在鎮區今廣東省糧食二倉院內,修建糧倉時遷建現址。
11.二支隊禺南武工隊成立地舊址——純菴區公祠
二支隊禺南武裝工作隊(簡稱「禺南武工隊」)是中共禺南特派員直接領導的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武裝隊伍,1947年12月在會江村成立,舊址設在會江村純庵區公祠。
禺南武工隊在鬥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夯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番禺獨立團的戰鬥根基。純庵區公祠建於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距今183年。該建築深兩進,中一天井兩連廊,坐南朝北,門前一地坪約100平方米,由「區耕學」二十二傳孫區奕叢等發起建祠,以紀念二十傳人「區純庵」。
經多次修葺,解放後一直為會江四隊隊址及倉庫,其偏廳曾作村夜校,現已拆。2001年,會江村出資重修區公祠,開闢成為老人活動中心、「會江樂社私夥局」活動基地,現狀較為完好。
12.黎炎孟烈士故居
黎炎孟烈士故居位於新造鎮秀發村得月街3巷5號,建於清代末期。為三間兩廊磚、木結構的房屋。坐西向東,面闊10米,建築面積約96.31平方米。
硬山頂,灰塑龍船瓦脊,鑊耳封火山牆,青磚石腳牆,黎炎孟烈士故居大門設於左廊,花崗巖石門夾。左廊牆上有磚雕花窗做工精細;正屋中為廳,兩側為房;廳後有一座紅木神龕,雕花精美;廳門與大門趟櫳均為紅木製造。室內地面鋪階磚。廳前為天井,用花崗巖條石鋪築。天井看牆上方有磚雕花鳥裝飾,圖案精美。天井內有圓形水井一口,井沿、井臺鋪花崗巖條石。
13.何小靜、何虹烈士故居
何小靜、何虹烈士故居位於番禺沙灣鎮北村官巷裡駿興門巷(又稱大馬巷)橫5巷5號。
該故居深13米,寬12.4米,座西向東,大門口向北,為三間兩廊式磚木結構的普通平房,是沙灣鄉中最早的西醫何璧若住所。
何小靜、何虹均是何璧若的女兒,何小靜兄弟姐妹七人,何小靜排行第四,何虹排行第六。故居廳前有對朝,中隔天井,植有花草。廳左右兩側,各有1房間,左側房是烈士出生處。現尚保存有烈士照片和少年時使用過的桌椅等遺物。故居基本保持原貌,現由親人居住。
番禺區文明辦方面表示,13個紅色革命遺址,每一個都有一段「紅色故事」,每一個都帶有歷史的烙印。走近、了解紅色革命遺址聆聽她們背後的故事,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傳承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廣報全媒體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番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