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長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倍增)
2023-07-13 06:22:51 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倍增
長沙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6399.91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3270.70億元,位列全國省會城市第6
在天際汽車生產車間,工作人員正對剛下線的汽車進行全面檢查。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啟晴 攝
一位國際友人正在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綜合服務中心辦理業務。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鄒麟 攝
製圖/王斌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吳鑫礬
十年間,長沙地區生產總值跨越7個千億臺階,位列全國省會城市第6,創新能力躍居國家創新型城市第8位,進出口總額增長超4倍……20日,「長沙·非凡十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場新聞發布會舉行,一組組振奮人心的數據,為長沙高質量發展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綜合實力新臺階
地區生產總值跨越7個千億臺階,位列全國省會城市第6
「這在十年前還只是科幻電影裡的場景,如今卻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簡直太酷了!」在長沙,市民楊女士輕觸手機屏幕,一輛自動駕駛計程車不久就停在跟前。上車輸入驗證碼,計程車以自動駕駛模式載著她一路行駛,碰上有行人過馬路會非常「乖巧」地減速剎車、禮貌避讓,最終安全抵達終點。
2016年,長沙搶抓未來產業發展機遇,布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如今,長沙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從追趕者變身領跑者,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是長沙過去十年的一個縮影。
十年來,長沙始終保持「一張藍圖幹到底」的定力,以經濟建設帶動全局,以國際視野和全局眼光謀劃發展,以改革破除發展瓶頸,以創新釋放發展動力,以實幹厚植髮展優勢,各項事業實現了新跨越,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
長沙經濟崛起令人驚喜。長沙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6399.91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3270.70億元,跨越7個千億臺階,位列全國省會城市第6。打造了「工程機械之都」「智造之城」的硬核實力,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數量居全國第一,數字經濟總量近4000億元,居數字經濟城市發展百強12位,市場主體超過150萬戶。創新平臺從十年前的300多家增長到15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從十年前的825家增長到5218家,長沙創新能力躍居國家創新型城市第8位。
長沙成為營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十大城市之一;進出口總額從2012年的548.8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2780.3億元,增長4.1倍;貿易夥伴遍布全球227個國家和地區,超三分之一的世界500強企業在長沙投資興業;中非經貿博覽會、博鰲經安會、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世界計算大會等國際盛會落戶,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開放格局逐步成型。
區域合作新局面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出圈」「建群」,深度融入「雙循環」
以一地一域精彩,為全局全域添彩。長沙不斷增強區域引領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強化省會意識、彰顯省會作為,奮力在全國爭先進、在區域作示範、在全省當標杆。
長沙市發展改革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長沙市長株潭一體化發展事務中心主任(兼)熊景業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沙立足「一帶一部」支點優勢,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深入貫徹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強省會」戰略,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出圈」「建群」,深度融入「雙循環」。
積極引領長株潭都市圈建設,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近年來,長沙大力推進長株潭規劃同編同圖、產業科技同創同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民生共建共享、生態共保共治,引領構建「研發在長沙,製造在都市圈;頭部在長沙,鏈條在都市圈」的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大力推進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今年初,長株潭都市圈成為國家正式批覆的第4個都市圈,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今年上半年,長沙經濟首位度達到29.2%,「核」的作用更加凸顯。
深度融入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構建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支撐。長江中遊城市群四省會城市連續召開8屆會商會,形成《長沙宣言》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長贛高鐵、虞公「飛地港」等一批在長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
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開創跨區域合作共贏新局面。搭建湖南-粵港澳大灣區投資貿易洽談活動等平臺,成功引進湘江鯤鵬、惠科、比亞迪、廣汽三菱、索恩格新能源汽車技術全球研發中心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全面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探索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新路徑。長沙於2014年首倡發起湘贛邊區域合作,目前合作規模已從最初的10縣(市)擴大至9市24區縣(市)。今年,長沙鋪排湘贛邊旅遊高速、湘贛合作大道等重點項目28個,湘贛邊區域合作邁向更高水平。
城市品質新高度
連續14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倍增
宜居、宜業、宜遊,十年來,長沙城市蝶變令人驚嘆。
邁入「千萬人口城市俱樂部」的行列,躋身中國新一線城市、中國特大城市,形成了「房價窪地」的比較優勢,練就了「網紅城市」和「投資中部 看好長沙」的獨特魅力,機場邁入「雙跑道雙航站樓時代」,高鐵迎來「雙核驅動時代」,地鐵駛入「網絡化時代」,電網進入「特高壓時代」,「一江兩岸、跨江發展」的城市功能布局持續優化。
做優城市品質,長沙重「面子」更重「裡子」。
數據顯示,長沙連續14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2012年的30288元、15057元提升至2021年的62145元和38195元,實現倍增;「房住不炒」的長沙經驗在全國推廣;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域全覆蓋;公辦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92%,標準化學校建成率達98%;「健康長沙」加快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創建;空氣優良率從2013年的53.7%上升至2021年的83.3%,「一江六河」水質優良率達100%,森林覆蓋率達55%,居全國省會城市前三。
十年非凡成就,彰顯省會擔當。長沙將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譜寫新時代的長沙新篇章。
長沙市場主體總量十年增長2.2倍
長沙晚報9月20日訊(全媒體記者 周輝霞)截至今年8月,全市市場主體總量達150.3萬戶,比2012年底的46.5萬戶增長2.2倍,年均增長達到13.9%。全市日均新設企業由2012年的63戶持續增長到目前的496戶,增長6.9倍。在20日舉行的「長沙·非凡十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周志輝介紹了全市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情況。
十年來,長沙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陸續推出「先照後證」、註冊資本實繳制改為認繳登記制、企業年檢制改為年報公示制等一系列改革,不斷降低準入準營門檻,為主體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建立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重點監管為補充、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紮實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加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推進商業秘密保護創新工作,探索實行市場主體歇業制度,為主體發展營造有序、公正的市場環境。
堅持服務賦能,惠企紓困落實落細,長沙出臺《紓解市場主體困難穩定經濟運行的若干政策》等政策,實施「個轉企」培育行動。同時每年安排2億元對新增規模工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予以獎補,選派7200餘名幹部幫助企業解決各類問題11264件。今年1-8月實現增值稅留底稅額退稅208.45億元,新增中小微企業貸款1179.3億元,以「稱心」的政策和「走心」的服務解決市場主體的「煩心」「操心」事。
下一階段,長沙將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持續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有力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平穩健康發展,為穩增長穩就業提供堅實支撐。
長沙上市公司總數、總市值中部第一
長沙晚報9月20日訊(全媒體記者 吳鑫礬)「2021年,長沙上市公司年度新增數、新增募資額、上市公司總數、總市值4項指標中部第一、全國前列。」在 20日舉行的「長沙·非凡十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市政府金融辦黨組書記、主任邱兵東介紹了長沙企業上市的情況及經驗。
截至目前,長沙共有A股上市公司(含過會待發3家)83家,數量居中部省會城市首位、全國省會城市第五;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04萬億元,居中部省會城市首位;上市後備企業350家,儲備充足。借力資本市場,長沙越來越多上市公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山河智能、愛爾眼科、聖湘生物、三諾生物等企業「龍頭」效應顯著增強,吸引了大批上下遊配套企業、行業頂尖人才和先進科研技術匯聚長沙,帶動單一企業向集群產業「井噴式」發展。
上市公司數量是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指標之一,長沙始終把企業上市工作當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核心工作來抓,及時出臺、完善含金量高、創新性強的支持企業上市和高質量發展的優惠政策,建立企業上市高位溝通協調和綠色通道制度,為企業上市掃清障礙、創造條件,率先在全國建立起「政府上市服務中心 交易所服務基地 專家服務團 基金聚集區」的一體化服務模式,整合和撬動各類機構、金融、人才資源,持續優化企業上市服務,推動上市公司實現「質」「量」雙升。
未來,長沙將按照「挖掘一批、培育一批、輔導一批、報審一批、上市一批、引進一批」的工作思路,全面優化政務服務,進一步加大我市企業上市扶持力度,開展系列企業上市專項行動,助推更多優質企業加快上市,在全國打造服務企業上市「長沙名片」。力爭到2025年,全市上市公司不少於120家。
政務服務便民利企
長沙晚報9月20日訊 (全媒體記者 吳鑫礬)企業開辦「一日辦、免費辦」、不動產業務「就近辦」,全市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99%……20日舉行的「長沙·非凡十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市行政審批服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應龍介紹長沙在政務服務方面的成效。
政務服務如同槓桿的支點,做實做好做優政務服務,在撬動、促推長沙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沙持之以恆辦好優化和再造政務服務這項便民實事、利企好事,努力讓企業和群眾辦事不求人、少跑腿,居住生活在長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越來越高,願意來、留得住、幹得好的新長沙人也越來越多。
長沙通過縱深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不斷固化「放管服」改革成果,持續釋放營商環境優化紅利,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權力做到「能放全放」,向區縣(市)、園區下放市本級行政權力628項,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讓「一枚印章管審批」走進現實,賦予園區全鏈條閉環管理權限為發展注入更強動能;流程做到「能簡則簡」,400多項政務服務「一件事一次辦」已惠及1850餘萬人次,跨域通辦、極簡快辦、就近好辦已成為長沙政務服務新常態、新名片;服務做到「能優盡優」,加快建設「無證明城市」,精心打造「15分鐘政務服務圈」,12345熱線整合升級成為全市政務服務「總客服」,更好的政務服務環境成為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切入點。
長沙營商環境7項指標成為全國標杆
長沙晚報9月20日訊(全媒體記者 吳鑫礬)營商就是贏未來。20日舉行的「長沙·非凡十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市優化營商環境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劉莉霞介紹長沙營商環境優化情況。
長沙的非凡十年,也是營商環境突飛猛進的十年。尤其是近幾年,長沙營商環境優化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效,2021年長沙營商環境居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第9位,連續三年居中部地區首位;在上一輪國家營商環境評價中7項指標進入全國標杆,為營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在湖南省營商環境評價中實現連續三年全省第一。同時也贏得了越來越多市場主體的認可,「贏得未來、看好長沙」的營商口碑不斷鞏固。
高標準推進營商改革升級、高質量打造優良法治環境、高時效抓好惠企政策落實、高水準開展助企紓困活動、高效能推動營商「五鏈融合」,長沙從五個方面縱深推進營商環境全面優化,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賦能。
數據顯示,長沙圍繞中央、省市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積極、穩步落實惠企政策,截至8月底,全市各類退稅減稅降費超過256億元,為42.99萬戶市場主體減免稅7.59億元,降低、緩繳社保費用11.74億元,惠及市場主體超14萬戶。全面推行惠企政策「一件事一次辦」和「免申即享」改革,截至目前,920餘條政策條款實現「一件事一次辦」,170 餘條實現「免申即享」。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未來,長沙將繼續抬高坐標,奮力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為長沙高質量發展持續提供動力。
來源:長沙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