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打造冬季鄉村旅遊項目(創造鄉村旅遊促進鄉村振興的經典模式)
2023-07-13 12:13:42 2
8月23日,山東省鄉村文化旅遊研究基地壓油溝教學點在蘭陵縣壓油溝風景區揭牌。這所由山東財經大學全域旅遊研究所主導、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唯一授權的鄉村文化研究高校智庫在壓油溝設立,將理論政策研究和教學實踐優勢與壓油溝的實踐管理優勢相結合,促進政、產、學、研的深度結合。
壓油溝是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是我省鄉村文化旅遊的一面旗幟,從旅遊扶貧到鄉村振興,從景區建設到鄉村旅遊度假目的地的打造,創造了鄉村旅遊促進鄉村振興的經典模式。
「我們將對壓油溝在精準扶貧、村莊景區化打造、鄉村夜經濟培育等方面進行模式總結。」山東財經大學全域旅遊研究所所長龐晶介紹,將結合鄉村文化旅遊研究培訓地點的工作重點,典型培育和人才培訓方面,圍繞壓油溝在精準扶貧、村莊景區化打造、鄉村旅遊規模化、片區化和精品化提升、以及鄉村夜經濟培育方面的發展建設理念、管理運營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進行提煉和概括,示範引領我省鄉村旅遊促進鄉村振興,打造齊魯樣板的旅遊模式。
位於蘭陵縣的壓油溝景區,遠山如屏,溝谷深邃。這裡有大片的慄園,有自然形成的湖泊,青山綠水環抱。小村有淳樸的鄉土民情,保留了古樸的自然風貌,石板屋、石板路、斑駁的木門、磨盤鋪就的小路,以及特色百工坊-煎餅坊、醋坊、帶人穿越到了記憶中的山村老家,讓人流連忘返。
景區內鹹菜坊的經營者海燕是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典型。「2003年我從湖北老家來到壓油溝,剛來的時候這個村子比較貧困,我們就指望在外邊打點零工維持生活,2016年我們這裡開始搞旅遊開發,當時我是第一個籤字同意拆遷的。2017年的時候,村裡就說,我們貧困戶可以免房租在這做生意,所以我就開了個鹹菜坊。」海燕回憶道。
2013年被蘭陵縣蒼山街道壓油溝村民主評議納入貧困戶的海燕,如今在壓油溝景區內將傳統的老鹹菜做成了當地的特色產業,年收入達到20萬元,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實現了脫貧,她的鹹菜坊被蘭陵縣婦聯評定為2019年度「蘭陵縣巾幗脫貧示範基地」「縣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示範點」。
「鹹菜是個不起眼的行當,但我把它看作自己的事業,我相信通過我的雙手,勤勞就能致富。」海燕說,自己剛開始的時候只能做五六種鹹菜,現在慢慢摸索到二十多種,銷量很好,不少回頭客。
像海燕這樣在景區實現脫貧致富的還有很多。地處沂蒙革命老區,壓油溝村全村共有76戶27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88人。作為典型的北方古村落,壓油溝保留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文化遺存,但由於長期受地理環境影響,交通閉塞,農業生產落後,嚴重製約經濟發展,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落後村。
2015年以來,當地縣、鄉兩級政府引入當地民營企業進行投資,本著「保護為主、合理布局、適度開發」的原則,生態環境優越的壓油溝從歷史中挖掘文化,在傳統中尋找創新,通過廣度融合、深度發展,逐步打造成全國旅遊扶貧試點村、全國「公司 農戶」旅遊扶貧示範項目、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山東省美麗休閒鄉村,在農、文、旅等產業融合發展與升級過程中,實現了價值再造,走出了一條文化強村、旅遊富民的融合發展的成功之路。
以壓油溝村為核心,壓油溝景區項目總共輻射14個村8000多人。2017年壓油溝景區開業後,當地採取景村共建的方式打造了鄉村生態宜居小鎮和鄉村特色文化旅遊目的地,經過幾年的發展,景區打造了紅色文化教育區、傳統文化體驗區、民俗文化展示區、農耕文化長廊、飲食文化體驗區,年接待遊客8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億元。
小東山村是壓油溝景區帶動下脫貧致富、實現村莊景區化建設的村之一。2018年,壓油溝田園綜合體項目擴建,山水環繞中的東山村依託緊鄰景區的區位優勢,流轉土地融入景區建設。「俺現在把自己的地流轉出去,一畝地給800塊錢,這一塊的收益就能頂上過去種地的收益。」村民井永舉說,「俺不忙的時候還給景區打工,離家近、錢又多,一個月又多了2000多元的收入。」
去年,蒼山街道東山村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以苗木種植基地為依託,以盆景銷售為渠道,實行統一種植、統一管理,這讓過去的小山村搖身一變成為了盆景村。如今走進東山村,白牆青瓦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花草竹木鬱鬱蔥蔥,蒼翠雄奇卻又不失清秀古雅的盆景隨處可見。小東山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村,村民一改過去的「窮面貌」,村莊已初步形成家家擺盆景、家家做盆景、家家賣盆景、處處是風景的產業格局。
壓油溝村通過旅遊扶貧,有效的解決了新型農民身份轉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旅遊開發改變了壓油溝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把生態環境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鄉村旅遊企業帶動、文農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於新悅 劉英 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