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套式內外扶正器的製造方法
2023-07-13 02:08:41 4
軸套式內外扶正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軸套式內外扶正器。主要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套銑管柱與井眼、套銑管柱與套管相容性差的問題。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上接頭(1)中段內、外部分別連接內套(5)、外套(7),所述的內套(5)內側固定有若干內扶正塊(9);外套(7)外固定有若干外扶正塊(8);所述的外套(7)上下端分別與上接頭(1)間嵌有滾珠(4),所述的內套(5)上下端分別與上接頭(1)間嵌有滾珠(4);所述的外扶正塊(8)上鋪焊耐磨硬質合金。該軸套式內外扶正器,能夠有效解決定向井取套套銑管柱與井眼、套銑管柱與套管的相容性問題,並為套銑管柱提供沿井眼軌跡套銑的變向力。
【專利說明】軸套式內外扶正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油田工程【技術領域】中一種扶正器,特別是一種軸套式內外扶正器。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石油工程中修井中,直井取換套技術採用的套銑管柱結構為套銑頭+套銑筒,無套銑專用扶正器。目前,定向井取套施工時,因套銑管柱與套管、套銑管柱與井眼之間的相容性差,套銑管柱與井壁、套銑管柱與套管之間的作用力造成施工別跳嚴重、打撒套管、別停轉盤,甚至切斷套管,套銑出新井眼。這使得取換套修復套損井失敗。因此,有必要研發套銑專用扶正器,解決套銑管柱與井眼、套銑管柱與套管相容性問題是實施定向井取換套施工的技術關鍵。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背景技術】中存在現有套銑管柱與井眼、套銑管柱與套管相容性差的問題,而提供一種軸套式內外扶正器。該軸套式內外扶正器,能夠提高定向井取套套銑管柱與井眼、套銑管柱與套管的相容性。
[0004]本發明解決其問題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達到:該軸套式內外扶正器,包括上接頭、下接頭,所述的上接頭下端內螺紋連接下接頭上端外螺紋,所述的上接頭中段內、外部分別連接內套、外套,所述的內套內側固定有若干內扶正塊;外套外固定有若干外扶正塊;所述的外套上下端分別與上接頭間嵌有滾珠,所述的內套上下端分別與上接頭間嵌有滾珠;所述的外扶正塊上鋪焊耐磨硬質合金。
[0005]本發明與上述【背景技術】相比較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該軸套式內外扶正器,提供變向力,通過內扶正塊使套管提供給套銑管柱一個沿井眼軌跡的力,使套銑管柱沿井眼軌跡套銑;軸套結構實現套銑管柱與內扶正塊的相對旋轉,內扶正與套管之間不存在橫向旋轉,僅存在軸向滑動,可有效防止因套統管柱與套管的摩擦打散或磨斷套管;外扶正塊可通過井壁提供給套銑管柱支撐力,使套銑管柱與套管同心,減小套銑管柱的震動範圍,可有效防止套銑施工的別跳情況發生;外扶正塊可對井壁修整,螺旋形的流道有改變流態和防止卡鑽的作用。
[0006]【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圖1中A-A劑面不意圖;
附圖3為圖1中B-B剖面示意圖。
[0007]圖中:1-上接頭,2- O型密封圈,3-頂絲,4-滾珠,5-內套,6-下接頭,7-外套,8_外扶正塊,9-內扶正塊。
[0008]【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將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附圖1結合圖2、圖3所示,該軸套式內外扶正器,包括上接頭1、下接頭6,所述的上接頭I下端內螺紋連接下接頭6上端外螺紋,上接頭I中段內外部分別連接內套5、外套7,所述的內套5內側固定有若干內扶正塊9,內扶正塊呈條形凸起狀,實現工具對套管柱的支撐,並為套銑管柱提供沿定向井井眼軌跡套銑的變向力;外套7外固定有若干外扶正塊8,外扶正塊8呈矩形,上鋪焊耐磨硬質合金,實現工具對井壁的支撐;所述的外套7上下端內側分別開有半圓形凹槽,所述半圓形凹槽對應的上接頭I處開有半圓形凹槽,外套7與上接頭I間構成的圓形凹槽內嵌有若干滾珠4,所述外套7上下端環形凹槽徑向向外有一開口,開口固定有頂絲3 ;所述的內套5上下端內側分別開有半圓形凹槽,所述半圓形凹槽對應的上接頭I處開有半圓形凹槽,內套5與上接頭I間構成的圓形凹槽內嵌有若干滾珠4,所述上接頭I上下端半圓形凹槽徑向向外有一開口,開口固定有頂絲3,防止滾珠4流出,並可拆卸更換滾珠;所述的內套5與上接頭I間構成的圓形凹槽內、外套7與上接頭I間構成的圓形凹槽內填有抗高溫潤滑脂,目的是提高潤滑性,提高滾動效果,防止因溫度過高造成滾珠4與滾珠4或滾珠4與凹槽之間的粘連,確保軸套的使用壽命;所述的外套7上端半圓形凹槽距離外套7頂端的距離、外套7下端半圓形凹槽距離外套7底端的距離、外套7上端半圓形凹槽與外套7下端半圓形凹槽距離比為15-20:15-20:240 ;所述的內套5上端半圓形凹槽距離內套5頂端的距離、內套5下端半圓形凹槽距離內套5底端的距離、內套5上端半圓形凹槽與內套5下端半圓形凹槽距離比為25-30:25-30:180,所述比例用以保證上接頭中段及內外套的抗拉和抗扭強度;所述的上接頭I中段與內套5、上接頭I中段與外套7間置有O型密封圈2,防止進入巖屑;0型密封圈2、滾珠4分別與上接頭I及內套5、上接頭I與外套7構成軸套裝置,實現內套5、外套7的橫向相對轉動。所述的上接頭I與內套5、上接頭I與外套7間開有的半圓形凹槽用以保證內套、外套旋轉過程中保持徑向穩定。
[0009]所述的抗高溫潤滑脂為二硫化鑰潤滑脂,購於上海在邦化工有限公司。
[0010]該軸套式內外扶正器根據不同井眼曲率和最大井斜角調整連接位置,套銑過程中接頭I和下接頭6分別與上下管柱連接,主要起傳遞扭矩的作用,帶動下部管柱旋轉;接頭I旋轉時,滾珠4支撐外套7跟隨旋轉,外套7在徑向不發生旋轉,外扶正塊8支撐井壁,保證套銑管柱居中,減小套銑管柱的徑向擺動,防止套銑過程中發生別跳;接頭I旋轉時,滾珠4支撐內套5跟隨旋轉,內套5徑向不發生旋轉,內扶正塊9支撐套管,一是為沿井眼軌跡套銑提供變向力,二是確保套管在套銑管柱內居中,防止套銑頭切斷套管,三是防止套銑管柱與套管之間產生摩擦力打散套管。
[0011]該軸套式內外扶正器,外扶正塊固定在軸套裝置外套上,呈矩形,上鋪焊耐磨硬質合金;內扶正塊呈條形凸起狀,在軸套裝置內套內側,上接頭為套銑筒母扣,下接頭為套銑筒公扣,和套銑管柱連接。外扶正實現井壁對套銑管柱的支撐,減小套銑管柱的擺動範圍,防止套銑施工管柱別跳嚴重;利用內扶正實現套管對套銑管柱提供變向力,使套銑管柱沿套管軌跡套銑。內扶正採用軸套式結構,當套銑頭旋轉時,內扶正裝置相對套管橫向靜止,不僅可為套銑管柱提供沿井眼軌跡的變向力,並使套管與套銑管柱保持一定距離,解決套銑管柱與套管之間的摩擦力打散或切斷套管等問題,是解決定向井取套套銑筒與井眼、套銑筒與套管的相容性問題的專用工具之一。
[0012]實例1:大慶油田北2-360-斜P35井,該井在200m時井斜角為0.5°,在300m時井斜角為9.2°,此處最大造斜率為18.4° /100m,採用I根套銑筒接I個內外扶正器的套銑管柱結構,套銑至425m,套銑過程未發生別跳問題。
[0013]實例2:大慶油田南218-斜352井,該井在300m時井斜角為0.3°,在450m時井斜角為8.9°,此處最大造斜率為16.9° /100m,採用I根套銑筒接I個內外扶正器的套銑管柱結構,套銑至467m,套銑過程無任何異常顯示。
【權利要求】
1.一種軸套式內外扶正器,包括上接頭(I)、下接頭(6),所述的上接頭(I)下端內螺紋連接下接頭(6)上端外螺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上接頭(I)中段內、外部分別連接內套(5)、外套(7),所述的內套(5)內側固定有若干內扶正塊(9);外套(7)外固定有若干外扶正塊(8);所述的外套(7)上下端分別與上接頭(I)間嵌有滾珠(4),所述的內套(5)上下端分別與上接頭(I)間嵌有滾珠(4);所述的外扶正塊(8)上鋪焊耐磨硬質合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套式內外扶正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外套(7)上下端內側分別開有半圓形凹槽,所述半圓形凹槽對應的上接頭(I)處開有半圓形凹槽,外套(7)與上接頭(I)間構成的圓形凹槽內嵌有若干滾珠(4),所述外套(7)上下端環形凹槽徑向向外有一開口,開口固定有頂絲(3);所述的內套(5)上下端內側分別開有半圓形凹槽,所述半圓形凹槽對應的上接頭(I)處開有半圓形凹槽,內套(5)與上接頭(I)間構成的圓形凹槽內嵌有若干滾珠(4),所述上接頭(I)上下端半圓形凹槽徑向向外有一開口,開口固定有頂絲(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套式內外扶正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外套(7)上端半圓形凹槽距離外套(7)頂端的距離、外套(7)下端半圓形凹槽距離外套(7)底端的距離、外套(7)上端半圓形凹槽與外套(7)下端半圓形凹槽距離比為15-20:15-20:240 ;所述的內套(5)上端半圓形凹槽距離內套(5)頂端的距離、內套(5)下端半圓形凹槽距離內套(5)底端的距離、內套(5)上端半圓形凹槽與內套(5)下端半圓形凹槽距離比為25-30:25-30:18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套式內外扶正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套(5)與上接頭(O間構成的圓形凹槽內、外套(7)與上接頭(I)間構成的圓形凹槽內填有抗高溫潤滑脂。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套式內外扶正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耐磨硬質合金為YD耐磨硬質合金。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套式內外扶正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外扶正塊(8)呈矩形。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套式內外扶正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扶正塊(9)呈條形凸起狀。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套式內外扶正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上接頭(I)中段與內套(5)、上接頭(I)中段與外套(7)間置有O型密封圈(2)。
【文檔編號】E21B17/10GK104131789SQ201410319911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7日
【發明者】嶽湘剛, 蘭乘宇, 呂德慶, 劉鵬, 張磊, 李超, 馬聖凱, 井昕 申請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