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特產必買清單(甘谷縣特產)
2023-07-12 20:08:09 1
甘谷縣,曾是秦人的重要發祥地,有著「華夏第一縣」的美譽。已經有270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這過程中誕生了許多文化瑰寶和民間手藝,接下來讓我們了解一些甘谷的特產。
木雕
木雕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一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新石器時代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6000多年前的木質生活用具——木雕魚,是我國最早的木雕藝術品。《韓非子·說林》中說「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戰國時已產生立體圓雕工藝,秦漢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唐宋時期,木雕工藝受繪畫藝術的影響,漸由實用工藝升華為藝術品,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木雕藝術豐富了木雕的品種與功能。明清時期,木雕藝術發展到高峰,各流派木雕,特色鮮明,工藝精湛,留下了大量的藝術精品,成為雕刻藝術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甘谷為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多佛寺道觀,為甘谷木雕的產生和存續提供了重要條件。到了近代,木雕藝術衰落。新中國成立後,甘谷木雕迎來了兩次發展的高峰期,第一次是1985年到1995年,藝人們撿起荒廢多年的手藝披掛上陣,傳承人隊伍達50人;第二次是2000年到2005年,傳承人隊伍進一步壯大,達到100多人。2008年以來,伴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加快,仿古建築和園林景觀興起,木雕工藝開始進入第三個黃金髮展期,傳承人隊伍壯大到300人以上。甘谷民間藝人大膽吸收北方民間建築木雕、閩粵彩繪木雕、蘇浙仿古木雕等藝術精華,兼收並蓄,使得甘谷木雕技藝融南兼北,風格獨具。
甘谷木雕分圓雕、浮雕、透雕三種。圓雕又稱立雕,可四面觀賞;浮雕是把物象組成在較薄的體積上,只能從一面欣賞;而透雕可從正反兩面欣賞,既有圓雕特點,又有浮雕風格。主要製作羅漢、佛像及宮殿、寺廟、園林、住宅等建築裝飾,後來又發展到在民間雕刻花床、屏風、案幾、箱櫃等家居用品。題材主要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駿馬奔騰、白鶴延年、八仙過海、蟠桃盛會、花卉以及戲曲人物、民間故事等,體現了歌頌盛世、寓意吉祥的主題。
宮燈
安遠古城建於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人文積澱深厚,有許多歷史文化遺存。宮燈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種。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的晚上,是安遠人民歡度春節的高潮,長長的老街上掛滿絢麗多彩的宮燈,花樹夜放,星雨紛落,動人心弦。這種燈會,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年的歷史。安遠宮燈的製作藝術,從清代同治初年起,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由群眾集資,請來著名的畫師,製作新燈數百盞。
燈的形狀為正方形,一燈四面,燈架能開能合,裝飾自如,全都採用經過漂白處理的高級絲紗為燈面。工藝製作精湛,繪畫技藝高超,色彩歷一百多年鮮豔如初,人物造型準確逼真,栩栩如生。
獸脊
甘肅省第一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甘谷脊獸產業園),坐落於甘谷縣新興鎮永安村(土橋子),土橋子是甘谷脊獸發源地,甘谷脊獸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明珠,歷史悠久,享譽全國,為古建築外部裝飾專用品,脊獸源於唐朝,主要用以古建築防火防水,經過古人智慧無限放大,把我們中華民族的許多神話故事裡面的神獸元素加入其中,寓意闢邪,防火,防水,美觀等等作用。
甘谷脊獸源起並傳承發展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永安村及周邊幾個村莊。據清《伏羌縣誌》載,甘谷脊獸製作技藝源於宋代,歷代藝人不斷完善傳承這種技藝,至清末張海(1872—1956)時基本定型,成「張大獸」風格,其後代代傳承。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隨著建築形制的不斷改變,脊獸製品的生存空間日漸萎縮,該項技藝瀕臨失傳。國家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以來,甘谷脊獸第四代傳承人張雲中、張啟雲等承繼祖業,不斷擴大規模,更新技藝,帶徒傳藝,使甘谷脊獸製作技藝得以復甦和發展,脊獸製品遠銷到周邊地市及省區。
香包
香包,又稱香袋、荷包,古稱「容臭」。據說此俗來自對屈原的紀念。屈原因不與世俗同合汙,故喜佩香草之類植物以示其志,後人多慕其志改佩「容臭」以念。後經發展變化,年輕人將其作為情人的互贈信物,也可佩在身上作為「壓邪」之物,掛於床頭作為吉祥裝飾之物。
現在"香包"指裡面填充了丁香、雄黃、艾葉末、冰片、藿香、蒼朮等具有芳香除溼功效的中藥材粉末,外繡以各種圖案的實體造型工藝品。廣義上講,也包括實體型香包、沒有填裝香料的各類刺繡工藝品。
甘谷香包共分為三大系列:人物、動物、花卉。人物類主要有八仙過海。動物類主要有十二生肖、龍鳳呈祥、二龍戲珠、駿馬奔騰、松鶴延年等。花卉類主要有牡丹、山茶、石榴、月季、松、竹、梅、蘭,以及戲曲人物、民間故事等。香包中的人物,神態各異,動作逼真;動物香包,或飛或跑,動感強烈,美不勝收;花卉香包,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奼紫嫣紅。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花卉香包,都體現了歌頌盛世,寓意吉祥,群眾喜聞樂見這一主題。
刺繡
中國的刺繡藝術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就伴隨著玉器、陶器和織物而誕生。刺繡藝術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刺繡是甘谷縣的地方傳統工藝製品,早為點綴裝飾之品,花紋為寫實性圖案。
甘谷刺繡圖案形式多樣,囊括了繪畫題材的各個領域,有的圖文並茂,有的納福求財,有的驅邪祝願……姑娘們作嫁妝用的刺繡花紋圖案以繡牡丹象徵美滿幸福,「喜鵲鬧梅」喻喜上眉梢,「龍鳳合歡」寄託家庭和睦,「魚兒鑽蓮」喻姑娘隱藏的愛情秘密,鞋墊上「正」字示丈夫走正道。婦女們家庭用的刺繡,圖案以山水、花草、樹木為主。遺存於甘谷民間「三寸金蓮」繡花鞋,小巧別致,繡工精細,色調柔和,堪稱工藝精品。老年人的刺繡以戲劇人物、民間故事和傳說人物為主,其構圖採用誇張手法,表現突出主題。
甘谷,一座在中國歷史上肇始置縣的千年古城,一個承載著厚重歷史積澱的文化旅遊名城,一個擁有悠久農耕文明的農業之鄉。
最美中國行,甘谷歡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