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譯評分最高的4部電視劇(張嘉譯拍了一千多集的電視劇)
2023-07-12 23:40:46 3
在流量明星霸屏的年代,一個駝背的中年男人脫穎而出。
同一時段,四劇霸屏。
加上上半年的兩部,一年六劇連發。
火爆程度,打臉所有鮮花鮮肉:
講述北京故事的《生逢燦爛的日子》,開播分數曾達到驚人的8.7。
後來因為三位年屆五旬的男主集體扮嫩,跳戲得令人生氣,一路滑到7.5;
換成張老師單打獨鬥,在《我的!體育老師》中老牛吃嫩草,竟然很有眼緣,不僅收視高企,還被贊創造了類型劇的新高;
尤其和胡歌撕破臉的那場戲,從習慣性的禮貌,到冷笑冷眼旁觀,到忍到可忍的爆發,層次分明又混然天成!
他的眼神能輕易穿透對方心臟。
他的一句話,能直接把胡歌虐哭。
演到這分上,絕不是戲。
總之,張大叔不僅霸佔了電視屏幕,而且收視口碑都不差,妥妥的人生贏家。
這情形,乍看,很意外。
來不及回味,即覺正在情理之中。
這個世界除了腦殘粉,更多的是普通觀眾。
中國從來不缺少好演員,但不是每個好演員都能長期活躍。
粗略一看,張嘉譯是其中戲運最好的一個。
然而稍一用力,你就會擠出這運氣中飽含的辛酸。
張嘉譯考上北電,是1987年。
他是被當作喜劇演員招進去的。
他覺得這挺幸運的,因為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偶像包袱,放得開。
不過,他並沒有多少機會放開。
到1991年畢業,作品數量是零。
張嘉譯出道,是1995年。
合作當時的頭號小生胡亞捷,出演電視劇《道北人》中的大反派張建國。
從故事到表演都口碑炸裂的作品,可惜太小眾。
然後,他大概幾年能接到一部還算像樣的戲,成為這圈中最可有可無的那類人。
講真,當時他在這個行業中不具備任何優勢。
演技是有的,但稱不上戲骨。
外形是普通的,不帥也不醜。
他還有著因傷病造成的永久駝背,氣勢上又輸一截。
誰都沒料到,這個很醜的駝背,後來會成為演員夢寐以求的辨識標籤。
張嘉譯走紅,是2009年。
與他出道日足足相隔14年。
若從考上電影學院那天算起,就是18年。
可以說,他用半生等待宋思明。
這個角色,在中國劇史上永遠有一席之地。
因為他的複雜性與真實性。
拋開善惡,他光彩奪目。
張嘉譯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一個邪惡卻無比通透、貪婪卻不油膩的中年男人,幫張嘉譯踹開了的演藝路上最厚的那扇門。
門外,是金光大道。
然,一劇爆紅的演員一茬茬一片片,能持續下去需要能力,更需要態度。
張嘉譯的優勢在於,此時,他已年屆不惑。
懂得了取捨,更懂得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面對很多機會,他爭取抓住全部。
只要喜歡,主角、配角、客串都沒所謂。
換句話說,他儘量不清高,也儘量不那麼挑剔。
一年出產五六部甚至七八部片子,對他來說,不是奇蹟,是常態。
其中辛苦,一言難盡。說出來,又是矯情。
因此,只說:
更難得,他主演的作品,品相極高。
至少12部,豆瓣評分在8.0以上。
於別人,有一部就足以驕傲地宣布自己是個好演員了。
其中9部,都在成名後,於密集中完成。
說明他有能力在數量和質量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
而且,這些角色重複度極低。
在六六的另一部作品《心術》中,他扮演一位名醫,與吳秀波雙生拼戲。
這應該是當時男演員中的頂級陣容。
張嘉譯的《蝸居》人氣正盛,吳秀波的《黎明之前》炙手可熱。
而醫患關係更是敏感到炸的話題。
這種作品,註定毀譽參半,但超過2.1萬人給出的8.0分,證明了它的成功。
張嘉譯扮演的劉晨曦,是個幾乎沒有瑕疵的完美男人。
太高大上,就容易假。
張嘉譯以真誠換真誠,獲得了觀眾的認同——劉大夫,是真的仁心仁術大大夫。
面對女兒病情和伸手可及的機會,那份隱忍淡定產生的力量,足以融化鐵石心腸。
《懸崖》中,他飾演地下黨員「周乙」。
在這部質感超群的諜戰片中,周乙是最具質感的存在。
他頭髮鋥亮,穿著極為講究。
表情和語調都鮮少起伏,代表職業性的老謀深算。
惟一明顯的,是那個著名的駝背和走路搖擺的姿態,代表他從來沒有也無法停止思考。
總之,《懸崖》是中國諜戰劇中惟二可以和《潛伏》相提並論的。
有人盛讚,它在人性上碾壓餘則成,在藝術上更勝《黎明之前》。
《下海》中,他嘗試的角色是改革開放的弄潮兒。
這是一部冷門的作品,卻能讓人看出滿腔熱血。
雖然還是一個好人,但這個好代表的是大多數中國人在金錢面前擁有的底線。
有掙扎、有苦惱、有絕望、有幸運,總之,絕對不單純。
這種無聊的小人物,如磨刀石,令張嘉譯的演技一次比一次鋒利。
《營盤鎮警事》是又一部高分冷門作品。
演一個平凡的好警察,對張嘉譯來說如同喝杯好茶,享受就夠了。
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獻禮片。
對,最容易被吐槽的那種,比如一個好警察為什麼不能當一個好丈夫之類的。
但張嘉譯表演的接地氣程度,讓你相信,的確,難兩全。
當他競選分局長失敗,把那輛破吉普開到荒野,佇立良久,那背影令人莫名淚目。
警察穿著制服是老百姓,脫了制服也還是老百姓。
演的真準。
2014年,張嘉譯出了兩部口碑大作:《四十九日·祭》和《大清鹽商》。
《四十九日·祭》是電視劇版的《金陵十三釵》。
該片入選當年「中國電視劇選集」,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
張嘉譯扮演的被洋人神父收養的中國小混混法比,再次刷新的他涉獵的角色類型。
不得不說,他真的很神,扮好人,好得令你拜服;
扮壞蛋,又壞得活色生香。
他的眼神和姿態依舊缺少變化。但只要一點點變化,就把法比的無賴相抖得精光。
在南京大屠殺面前,他的正義感的良善之心逐漸被激活。
他向前聳出的肩膀,漸漸有了正義的力量。
到最後,從混混蛻變為英雄順理成章。
他的眼神和表情讓人堅信,在民族大義面前,他是個響噹噹的中國男人。
在張嘉譯這個蛻變的痞子面前,帥炸天的胡歌上尉也黯然失色。
與此同時,《大清鹽商》創下他個人表演的新高度。
張嘉譯好象就是用來刷新經典的。
繼《心術》創下2005年《無限生機》後國產醫療劇的最高分,《懸崖》整體逼平《潛伏》之後,《大清鹽商》又在口碑上完爆經典清代商戰大劇《喬家大院》。
這部劇從服裝到臺詞都非常考究,一付堂堂正劇範。
有人盛讚其是國產古裝劇的還陽之作,2014年最牛的作品。
因為它特別真實,處處透著正邪之間的人情世故。
汪朝宗也不是道德的化身,而是個徹頭徹尾的商人——
精明仁義、老謀深算、運籌帷幄、爭求利已不損人,內心的格局比天大。
一眼看去,張嘉譯還是那個屌樣。
二眼看去,這爺們真是同樣皮囊下演什麼像什麼。
沒人知道汪朝宗的原型汪春應該什麼樣,但張嘉譯演來,你就覺得——
嗯,就是這個樣。絕對。
連他怕媳婦的樣子,都分外銷魂。
再然後,當然是那部響噹噹的《白鹿原》。
8.8,這也是他繼《帕米爾醫生》後拿到的又一個最高分。
此等巨著,怎麼拍都有人罵,張嘉譯的版本能做到罵聲最小。
作為主演兼製片,張嘉譯花了最多時間,獻出了最大的誠意。
他飾演的「白嘉軒」,於無聲處見驚雷。
單單一碗麵,就能吃出無數花樣來:
第一次吃仙草做的面,他邊呼呼吃麵邊呼呼吸鼻涕的樣子,開個麵館絕對金字招牌;
逼做錯事的兒子吃辣麵,他不急不惱穩穩一聲吃,兒子和著眼淚也要吃完!
兒子老師假裝失職不肯吃麵,他一句不勸只把面碗吸得山響,然後一抹嘴喊聲:「再來一碗!」
莫說假意推託的老師受不了,看電視的也受不了啊~~
所謂戲骨,於細微處見功夫。
正合著他的初衷——
從考北電那天起,就奔著表演藝術家去的。
真正的表演藝術家,除了演技,還是人品。
生活中的張嘉譯,和他戲中大叔是一個類型,不知道架子是什麼東西。
比如最近就有空姐曬出與他的合影,這模樣,不要太平凡!
這與他漫長的草根時代不無關係。
為了當演員的理想,他什麼都幹過,跑劇務,當副導演,不喜歡的戲也拍。
有人算出,他已經拍了超過一千集的電視劇,這種堅持,你服不服?
知道這些,你才會理解,永遠彎著背,靠止疼藥和止疼針活著的他,在已經不缺錢的情況下,為什麼還這麼拼!
他是真的愛這行。
連一向孤高的陳道明都贊他:作為演員你條件並不太好,能走到今天這步,全靠個人努力。
五部戲的片酬不及小鮮肉一部,他還是會拍五部。
因為擔心以後身體更加不好,再也拍不了。趁現在還可以,能多拍一部是一部。
跑了太久,不會一直帥氣,一兩部爛片難免;
一把年紀卻始終拼命向上的樣子,我們比你還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