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議論文
2023-07-06 00:52:47 2
不同的飲食習慣造就了不同的飲食文化。下面是一篇飲食文化議論文,歡迎閱讀。
飲食文化議論文
中國有著幾千年吃的文化,有一句古話:「民以食為天」,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吃的變化是可以體現出那個國家,那個民族的變化。解放前,那個時候的中國窮得叮噹響,夥食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於是中國勞動人民充分發揮他們的挖掘能力。集體上山進嶺挖野菜`草根`樹皮……
瞧瞧那時的人們的健康意識多強,只吃綠色植物。而且他們還別出心裁,每天變著花樣吃,比如:野菜炒草根`草根樹皮湯,有時挖到幾條蚯蚓就加菜,實在豐富。但吃下去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又苦又酸,連膽汁也嘔出來。結果由於「偏食」,營養不全面,個個都是面黃肌瘦的。現在我總算明白我們是怎樣打敗日本和的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解放後,情勢一片大好,夥食改善了不少,吃的變化更多了。可沒過幾年,又碰上大旱災。但咱們中國人不怕,吃不了大米就吃番薯。由於當時我國的番薯儲存量相當大,平均每人每天三根番薯,早午晚各一根。番薯的澱粉量比米飯多幾倍,但又是由於偏食,,許多人因發水腫而死。那時可謂「屍橫遍野」,此時我深感偏食的可怕,也深感和對中華民族的大恩。自從爺爺改革開放以後,吃的又變化了許多。天天白米飯`伺候著。
這吃的變化足以體現出中國人是越來越富了,人們吃的也了。21世紀,這個國家差不多成了「胖子樂園」,放眼望去,滿街跑著大胖孩大胖女的,實為壯觀。誰都知道那是由於偏食造成的。天天吃著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能不胖嗎,還造成高血壓等病普及化。要照這樣浪費下去,中國用不了多少年又會變成吃野菜的時代。吃的變化總是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行為的變化而變化著的。歷史總是重複著的,再富的家也會被給敗光的。在改善夥食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了吃野菜的日子。
吃,是門不簡單的學問。艱澀深奧,錯綜複雜,要細細分來,充當一門大學課程也不為過。
這吃的第一境界,叫「大嘴吃四方」,天下的東西,能吃的統統都吃,吃遍五湖四海,吃遍山川五嶽,讓天下的美好全部在我肚中,全部在我心中。這一境界,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因為這一境界不僅靠嘴大,更靠心大。因此要達到這一境界,首先要有一顆足夠「大」的心,心懷古今,虛懷若谷,能忍天下不忍之事,能懂天下不懂之惑,這天下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天下,達到此等,便可放嘴大吃。
這吃的第二境界,叫「有膽的撐死,沒膽的餓死」。很明確,就是要有膽。見過的沒見過的,聽過的沒聽過的,碰見就吃,遇見就嚼,沒有什麼不敢吃的,學學人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那是何等氣概!有很多美味,都隱藏在醜陋的外表下,因為真正的美味不需要華麗的外表來吸引人們的目光,害怕,懦弱只會錯過更多,所以,有機會就敢發揮自己,讓機遇從嘴邊溜走,那比餓更難受,更無奈。不管烏裡吧嘰,不管噁心巴拉,只要能吃,就敢甩嘴大嚼,達到此等,將不會有美味與你錯過,將不會有機遇與你擦肩。
這吃的第三境界,叫「飯後一聲笑」,吃完了飯,不論山珍海味,不論粗糠,放聲一笑,便可精神百倍,吃了虧,笑一笑,受了委屈,再笑一笑;失敗,挫折通通都來了,還要笑一笑,這樣,就沒有什麼可以影響你的食慾的,也不會阻礙你為下次的成功做準備了。不過,這笑可不是傻笑,更不能嗷嚎大笑,而是開朗的笑,就像,就像終於還清債務,長舒一口氣,淺淺一笑。笑後要會思考,不要同一個錯,犯了一次又一次。若能嘴裡含著樹皮草根也會笑,若能丟了工作也會笑,若能面對恐懼、面對失敗也會笑,那麼,從此以後,沒有什麼可以阻攔你成功的腳步了。
吃的境界,是人生的表現,怎麼吃,就有怎樣的人生,慢慢提升吃的境界,就是提升思想的境界,人生的境界,靈魂的境界。吃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玄妙的境界,達到那一層,便掌握了命運,便掌握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