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時代的閱讀
2023-07-05 20:55:17 7
兩三年前,在大學穩定下來,接觸到了電子媒介閱讀方式,瞬時一發不可收拾。下載了許多經典著述到電腦、平板中。以往慢慢讀書的習慣也漸漸被部分代之以電子化的瀏覽。以往的一首詩,或許會費上一個下午反覆背誦、揣摩。有了電子媒介,對於文本材料的記憶似乎退居二線,太多新內容目不暇接,許多好的文章看了一遍,收藏起來,幾乎沒有看過第二遍。
數字時代的閱讀,最被詬病的一點似乎是「淺閱讀」,即人們閱讀的內容越來越膚淺化。對此我倒是另有看法。
願意看有深度的文本的人,自然會在網絡上尋找有深度的資源。
網際網路只是提供了一個信息來源,同時也成為了一個存儲平臺。能想到的閱讀文本資源,當下基本上都能在網際網路的大資料庫中找到。
閱讀,以前所未有的開放、自由的形態,融入了每個人的生活。
君不見車站、公交之上,多少人低頭擺弄手機,其中有不少是在閱讀文本。對於其閱讀的內容暫且懸置,我們可以發現:至少,當下的科技,已經能夠滿足人們隨時隨地、方便地閱讀文字的需要了。固然,帶一本書上地鐵也是一種閱讀樣態。但畢竟,紙質書攜帶起來不如手機、平板或電子書閱讀器那樣方便。
數位化時代的閱讀有其利弊。
其利在於方便,在於互聯,在於海量資源隨時獲取。但是,數位化閱讀的低廉轉換成本,使得人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於一本書上——或許看了幾十頁,就不耐煩,進而換成另一本書閱讀,最終哪一本書都沒有真正讀好。當然,傳統的閱讀不是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譬如對於「坐擁書城」,在家中書房閱讀書籍的人們來說,也可以在一個時間段裡,交替閱讀幾本書籍。而這樣的對於閱讀材料的轉換,畢竟沒有超連結與搜索按鈕帶來的那樣「任意武斷」。
更好的一個態度是,在數位化閱讀與紙媒閱讀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電子化閱讀,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實現博爾赫斯《沙之書》中描繪的那種閱讀的「無限性」。這種無限性是由超連結與海量文本加以支持的。
以往的閱讀,往往在一個時段內針對一本書的文本加以細讀。而有了超連結,書籍的對比閱讀、延伸閱讀、交叉閱讀都要更加方便。如是,在海量信息的基點下,我們完全可以建構屬於自身的完善的知識體系。
某種意義上,超文本連結,也帶來了學科間的交互。
網際網路時代的特點,其一就是信息與人的互聯。在這一點上,人獲取信息的成本不斷降低,有人指出,邊際成本甚至會趨近於零。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好好閱讀吧。基於正確的取捨原則,好好閱讀,想不成才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