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門弄斧議論文
2023-07-06 10:18:31 1
魯班,我國春秋時期魯國人,古代著名的巧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常用於自謙。
高中班門弄斧議論文【篇一】
從古至今,無論在字典裡還是在人們口中,總認為「班門弄斧」就是在行家裡手面前賣弄自己的才能,因而容易受到眾人的鄙薄和否定。顯然,社會上對班門弄斧的人總是排斥的,但是為什麼非要把弄斧者往壞處想呢?我認為,敢在魯班面前弄斧的人,一定是個敢於向權威
挑戰的人,其精神是值得稱道的。
陳景潤曾偶然發現華羅庚數學著作裡的錯誤,寫信給華教授,華教授真誠地接受了批評並及時作了改正,並且因此發現了這顆數學新星,為陳景潤日後輝煌成功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這說明,敢班門弄斧者絕非平庸之人,在「弄斧」中他既指正了高手的不足也對自己的新學之物作了一些肯定與修改。事實證明,一個人若想要有所提高,也只有到「班門」那兒弄斧,才能求得「真經」。
《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無名小輩」在關公門前使刀弄槍的數不勝數,最後一個乃是魏將龐德,他在關公風頭最盛時請命出徵,不時在關公面前使刀。其刀法令關公擊節叫好,雖然最終關公在「溫酒斬華雄」之類的豐功偉績後添了一條擒于禁,斬龐德的赫赫武功,但世人從未恥笑龐德「不自量力」。可見,到班門去弄斧之人,是要有非凡的勇氣的。自滿者,不會去請教,因為他覺得沒人可以去自己相比。自暴自棄者,亦不會去,因為他缺乏信心,太看輕自己,唯有自信且謙虛之人,才會去班門「獻」藝。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頌揚嗎?
英國人塞繆爾.約翰說過:「無愧於有理性的人生活,必須永遠在進取中度過,」「弄斧」之人為求得真才實學敢於在班門面前「獻」藝,這說明他們身上有一種不斷探索開拓的精神。人類在發展中不斷會發現新的奧秘,如果墨守成規,沒有一種挑戰精神,我們這個世界就不會進步。
在科學的發展史上,有不少偉人是「班門弄斧」而取得成功的。所以,我們要提倡「班門弄斧」,正是指要善於學習前人理論,而在此基礎上,又敢於破除權威的影響,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一種對待權威的態度是科學的、全面的。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權威不等於科學,權威的理論更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就說木匠的祖師魯班,他的手藝再高明,也不能和現代的科學工藝相比。我們又怎能總抱著「祖師」的牌子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呢?不敢「班門弄斧」,正是由於受權威的左右,失去了自我。不敢「班門弄斧」,就不能推陳出新,歷史怎能向前發展,科學怎能更快的進步?
而「班門弄斧」,是不盲從、有主見的表現,是敢於發表自己的思想的表現。這樣的精神,正是我們社會所缺少的。
高中班門弄斧議論文【篇二】
晚上,寫完課外閱讀筆記,發現有一塊「空地」,「荒」了怪可惜的,於是提筆畫了幾根小草,媽媽看見了,說:「你的老師能寫會畫,在他面前『班門弄斧『,豈不讓人家笑話!」聽了媽媽的話,我不禁浮想聯翩。
「班門弄斧」這個典故是比喻在比自己高明的人面前賣弄本領,自古以來都是貶義的。
由此,我想到:學生們學習本領,總會遇到各種難題。假如如老師斥道:「學習乃人生大事,休要逞強!」學生也很「謙遜」,不再進取,那科學技術怎麼能發展到今天這樣先進的水平?向老師學習,並非「班門弄斧」。即使弄幾下斧,求教於他人,有什麼不好?因此而多學一些本領,又有什麼不對?如果永遠不敢「班門弄斧」,人類可能還在吃生肉,披樹皮。敢於「班門弄斧」,正是求教的開始。
它束縛著人們的思想。事物總是發展的,後代總是勝於前代的,有許多人在「班門」前大「弄」其「斧」;
青年數學家陳景潤,就是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面前「弄斧」,為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取得優異成績;
工人作家宗福先,就是在戲劇大師曹禺門前「弄斧」,寫出了話劇《於無聲處》,轟動了全國。
我們不要怕「班門弄斧」,而要積極的去「班門弄斧」。
高中班門弄斧議論文【篇三】
相傳,李白死後葬在採石江畔,來往的文人墨客總愛在他的墓前提詩。一日,一位名曰梅之渙的文人經過,見此情景,便憤然在墓前提曰:「採石江畔一壞土,李白詩名傳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其是在諷刺那些自不量力的人,這便是班門弄斧的典故。我對梅之渙的認識不敢恭維。
我認為敢於在名家前面顯示才能、提出異議的人往往自我意思強,能大膽的表現自己。老子說過「自勝者強」,現代革命家陳毅也說:「人就是應該有頑強表現自己的精神。」伯樂當年發現千裡馬,不也就是千裡馬不凡的一聲長嘶嗎?《史記》寫毛遂自薦時,面對平原君的不信任,毛遂的一番論述頗為精彩:「這是因為我到今天才叫你看到這錐子,要是你早點把它放在袋裡,難道光露個尖兒嗎?」毛遂自比冒尖的錐子,而他正是具有了這種自我意識才贏得了展示才能、留名青史的機會。反之,若不敢在魯班門前耍耍「大斧」,就沒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豈不碌碌一生?
同時,「班門弄斧」貴在於有認真的科學態度,向權威提出質疑,不人云亦云。富蘭克林就敢於向權威挑戰,以風箏試驗推翻了巴黎皇家學院羅勤院長的觀點,證實打雷是一种放電現象。我國女科學家修瑞娟也是如此,敢於提出不同觀點,最終她的微循環機製得到了世界的公認,被稱為「修氏理論」。其實,「大斧」到底「耍」得是否完美並不重要,至多在高手面前露個破綻,貽笑大方,總比那些怯懦保守而又自高自狹的「老朽」強上千倍萬倍。試想,倘若那位木匠祖師魯班沒有一點「師門弄斧」的精神,他豈能勝於他的師父?這樣代代相傳,代代而遜,豈不大謬而特謬?
總之,我認為在新時代,年輕人應該敢於創新,敢於衝破前人的樊籠,應具有「班門弄斧」的精神。梁啓超說過:「惟苟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年輕人猶如「紅日初生,其道大光;河山伏流,一瀉汪洋」。而少年強則國強,難道今天的當代少年就不應該擔起時代的重任,衝破「樊籠」,在「魯班門前」耍耍「大斧」,擁有一點「班門弄斧」的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