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連續調整水平度的壓緊輥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05 23:37:31 1
專利名稱:一種可連續調整水平度的壓緊輥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冶金機械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連續調整水平度的壓緊輥裝置。
背景技術:
金屬帶材在軋制之前和軋制終了一般都是以料卷形式存在的,所以軋機配置開卷機或卷取機來實現帶材的開卷取。相對應的是料卷在軋制前的開卷過程、帶材軋制後的卷取過程、穿帶及正常軋制過程的全部或部分階段,都需要依靠壓緊輥裝置將待開卷的帶材部分及待卷取的帶材部分壓緊在開卷機、卷取機或相應料卷上,並隨著開卷、卷取、軋制的過程輔助送料、收料,熨平帶材。壓緊輥裝置的作用是最大程度的保證了料卷在開卷、卷取、 軋制時帶材不會跑偏以及料卷不會發生松卷、塔形、錯層等不良現象。同時,壓緊輥裝置也起到對帶材、料卷熨平的作用。目前,金屬帶材軋制設備所使用的壓緊輥裝置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經常出現帶材壓不齊、壓不緊並伴隨有震動的情況,進而出現松卷、塔形、錯層、帶材跑偏、軋制過程不穩定等現象,導致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不合格。以上現象及情況的出現一般源自於以下原因1、壓緊輥所在的擺臂支架一般為兩側對稱的大型焊接結構,焊接件兩端的對稱度、平行度等形位公差較難控制,精度相對機加工件較低;2、經常生產一些厚帶、硬質帶(如高強鋼帶、硬質鋁合金帶材、高強銅合金帶材等)、缺陷帶材(如厚差較大、熱處理不均勻、邊部質量差等),以及軋制速度過高、速度不穩定、擺臂支架剛度不盡理想等都會導致以上情況的出現。現有壓緊輥裝置由於無法通過連續調整壓輥的水平度及與料卷的貼合度的方法來解決上述問題,而只能依靠嚴格控制擺臂支架的加工精度、出現問題後進行設備改造來降低帶材壓不齊以及壓不緊等問題的程度,而並無其他較為妥當、有效的措施。
發明內容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連續調整水平度的壓緊輥裝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成本較低,能夠有效解決由於壓輥表面與料卷表面、開卷取機捲軸外表面水平度或平行度不一致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可連續調整水平度的壓緊輥裝置,包括壓輥、軸承、偏心套、軸承座、擺臂支架和緊固件,所述偏心套為中空的凸形結構,壓輥兩端的軸肩部分分別通過軸承與兩端的偏心套的內圈相配合,兩端的偏心套的凸臺外圈分別與固定在擺臂支架上的兩端的軸承座相配合,偏心套通過緊固件固定在軸承座上。所述的可連續調整水平度的壓緊輥裝置,其偏心套的臺階面上開設有環狀長孔。由於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越性
3[0013]結構簡單,成本較低,調節和維修方便,當壓輥出現與料卷或帶材壓不緊、壓不齊等現象時,通過調整壓輥兩端的偏心套的相對角度,進而使壓輥達到與料卷平行、壓緊的目的。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偏心套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壓輥;2-軸承;3-偏心套;4-軸承座;5-擺臂支架;6_緊固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結合圖1、圖2,一種可連續調整水平度的壓緊輥裝置,包括壓輥(1),軸承(2),偏心套(3),軸承座(4),擺臂支架(5)和緊固件(6),所述偏心套(3)為中空的凸形結構,壓輥 (1)兩端的軸肩部分分別通過軸承(2)與兩端的偏心套(3)的內圈相配合,兩端的偏心套 (3)的凸臺外圈分別與固定在擺臂支架(5)上兩端的軸承座(4)相配合,所述的偏心套(3) 通過緊固件(6)固定在軸承座(4)上。所述偏心套(3)的臺階面上開設有環狀長孔。在工作過程中,當壓輥(1)與水平面或與料卷存在一定夾角時,即壓輥(1)無法平行的與料卷完全緊密貼合時,將壓輥(1)兩端的偏心套(3)對稱旋轉,進而調整壓輥(1)的水平度或與料卷的平行貼合度。
權利要求1.一種可連續調整水平度的壓緊輥裝置,包括壓輥(1)、軸承(2)、偏心套(3)、軸承座 (4)、擺臂支架(5)和緊固件(6),其特徵是所述偏心套(3)為中空的凸形結構,壓輥(1)兩端的軸肩部分分別通過軸承(2)與兩端的偏心套(3)的內圈相配合,所述兩端的偏心套(3) 的凸臺外圈分別與固定在擺臂支架(5)上的兩端的軸承座(4)相配合,偏心套(3)通過緊固件(6)固定在軸承座(4)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連續調整水平度的壓緊輥裝置,其特徵是所述偏心套(3) 的臺階面上開設有環狀長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連續調整水平度的壓緊輥裝置,包括壓輥、軸承、偏心套、軸承座、擺臂支架和緊固件,所述偏心套為中空的凸形結構,壓輥兩端的軸肩部分分別通過軸承與兩端的偏心套的內圈相配合,兩端的偏心套的凸臺外圈分別與固定在擺臂支架上的兩端的軸承座相配合,偏心套通過緊固件固定在軸承座上。能夠有效解決由於壓輥表面與料卷表面、開卷取機捲軸外表面水平度或平行度不一致的問題。
文檔編號B21C47/00GK202290856SQ201120367560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日
發明者侯定坤, 孫付濤, 韓晨 申請人: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