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除美國白蛾網幕的新方法
2023-07-27 02:51:56 2
專利名稱:剪除美國白蛾網幕的新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林木有害生物防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ー種剪除美國白蛾網幕的新方法。
背景技術:
外來物種入侵已成為嚴重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它被國際上列為除棲息地(生境)喪失以外導致區域和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重要因素。全球幾乎沒有幾個區域不受到外來生物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有400多 種,其中危害較大的有100餘種。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是具有危害大、適應性強、傳播蔓延快的一種嚴重危害多種植物的食葉害蟲,被列入世界性的檢疫對象。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曾在我國局部地區暴發成災。近年來,美國白蛾在我國出現新疫點,發生面積增大,呈現蟲ロ基數增大的發展態勢。美國白蛾防控工作事關重大,是ー項涉及生態安全和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常規的化學防治辦法雖然見效快,但是既汙染環境,又會殺傷害蟲的天故;還增強了美國白蛾的抗藥性。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兩大課題。我們在美國白蛾防治過程中,立足於生物防治,以可持續控制、修復環境為目標進行研究。據有關資料介紹,美國白蛾1-3齡的幼蟲在自然環境下不破網,全在網幕中生活,因此,只需將受害植物上的美國白蛾網幕剪除即可。但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按照常規的剪除美國白蛾網幕方法進行剪除後,網幕發現處周圍仍存在一些逃匿的美國白蛾,因此,常規的剪除美國白蛾網幕方法根除不了網幕周圍逃匿的美國白蛾,從而需要重複防治,這樣不但增加了防治成本,而且延緩了最佳防治時間,給局部的美國白蛾擴散造成了可乘時機,因此防治效果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ー種剪除美國白蛾網幕的新方法,剪除美國白蛾網幕的同時徹底根除網幕周圍逃匿的美國白蛾,提高防治效果。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剪除美國白蛾網幕的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I)剪除受害植物上的美國白蛾網幕;(2)對受害植物噴灑生物農藥。作為優選,所述步驟(2)中,對受害植物噴灑生物農藥時,以美國白蛾網幕所在位置為圓心,按I齡幼蟲5米為半徑,2齡幼蟲10米為半徑,3齡幼蟲15米為半徑的規定進行噴灑。作為優選,所述生物農藥為滅幼脲III號膠懸劑、阿維菌素乳油、煙參鹼乳油或者甲維鹽乳油。
作為進ー步優選,所述生物農藥為25%滅幼脲III號膠懸劑1000x、l. 8%阿維菌素乳油2000χ、1· 2%煙參鹼乳油IOOOx或者O. 5%甲維鹽乳油1500χ。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由於本發明的剪除美國白蛾網幕的新方法在剪除受害植物上的美國白蛾網幕的同吋,還對受害植物及周圍噴灑生物農藥,這樣,便可以將逃匿到網幕以外周圍的美國白蛾幼蟲除掉,不會有遺漏,能一次徹底清除局部的美國白蛾幼蟲,防治效果好。生物農藥具有高效、低毒、環保等優點,在根除美國白蛾幼蟲時,既保護了綠色植物不受害蟲侵害,又能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不受汙染。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ー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於解釋本發明,而非用於限定本發明。有關美國白蛾的ー些生物學特性美國白蛾一般一年發生三代,以蛹結繭在樹皮裂縫、地面枯枝層或表土層內越冬。美國白蛾能耐_16°C的低溫和能抗40°C的高溫。成蟲 在春季的羽化進展受到低溫和降水的影響。當日均氣溫達15°C時羽化開始,日均氣溫在17-19°C時羽化達高峰。平均氣溫23-25°C,相対溼度75-80 %最適於卵的發育;平均氣溫24-26°C、相対溼度70% -80%,最適於幼蟲的發育。當溫度高達32_38°C或降至13_14°C,相対溼度在30-50%或更低時,都不利於此蟲的發生。在高溫低溼下,卵塊乾癟,幼蟲畸形,蛹乾死或發育不正常,成蟲的產卵量極低。一般當春季日均氣溫達15°C時,成蟲開始羽化;秋季氣溫低於15°C時則停止活動,蛹進入滯育。全年的活動期是日均氣溫在15°C以上的天數。此蟲完成ー個世代需要的有效積溫為885日度。在25°C下,臨界光周期為14小時30 —45分鐘。第一代卵期在4月底至5月上旬,卵期10-15天,卵顏色由綠一黃一黒褐色一孵化。據觀察,室內卵塊11天孵化;大田15天左右。這與大氣溫度影響有關,溫度高則卵期短,反之則卵期長。5月中旬進入卵孵化盛期;孵化後一般2天結網。第一代幼蟲結網盛期在5月中、下旬。6月上、中旬是第一代幼蟲為害盛期,整個幼蟲期35-40天,共7齡;4齡幼蟲破網危害,網幕期大約15-20天。6月下旬老熟幼蟲陸續下樹化蛹,蛹期8-10天。6月底發生第一代成蟲,7月上旬是第一代成蟲羽化高峰期,第二代卵期在7月上旬末下旬初,卵期8 —10天,7月中旬至8月上旬是第二代幼蟲危害期,8月中旬老熟幼蟲下樹化蛹,8月下旬初是第二代成蟲羽化期。第三代卵期在8月下旬,幼蟲初孵期於8月下旬末,危害期在9月份。進入10月份老熟幼蟲陸續化蛹越冬。美國白蛾第二代、第三代出現世代重疊現象,成蟲有趨光性,飛翔カ差。各代成蟲的產卵場所有差異,越冬代成蟲多產卵於樹冠下部,而第二代、第三代則在樹冠的中上部產卵。據推算,越冬後I對美國白蛾成蟲,一年所繁殖的第一代幼蟲675隻;第二代幼蟲227500隻;第三代幼蟲高達76837950隻。據相關資料介紹,美國白蛾1-3齡的幼蟲在自然環境下不破網,全在網幕中生活。但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按照常規的剪除美國白蛾網幕方法進行剪除後,網幕周圍仍存在一些逃匿的美國白蛾。為了進一步觀察美國白蛾1-3齡的幼蟲在自然環境下的逃匿情況,我們選擇了相同的立地條件,進行了連續三年的觀察。毎年選擇2年生的白蠟林帶,胸徑5-6釐米;冠幅50-100釐米,林緣15棵,林中15棵,共30棵樹;每棵樹保留一個卵塊,為了減少幼蟲的數量,可人為減少卵的數量。通過觀察並統計得知美國白蛾I齡幼蟲逃匿率為3.82%,2齡幼蟲逃匿率為3.19%,3齡幼蟲逃匿率為3. 05%,美國白蛾1-3齡幼蟲逃匿率為10.06%。在1_3齡幼蟲脫皮擴網的過程中,在突破舊網時先有少量的先頭幼蟲建立一條絲線,再有大部分幼蟲沿絲線前行或自行聚集。在這ー過程中,走失、掉隊、獨立性較強的各齡幼蟲,各自被迫另選擇生地。通常它們邊尋找、邊吃食、邊長大,離原來的網幕越來越遠了。有的還利用自己吐的絲線,借外力飄到相鄰的樹上,甚至更遠。逃出原來的網幕的幼蟲,聚集數量多的又建立了新的小網幕,聚集數量少的只有綴葉現象。1-3齡幼蟲在樹冠內結網群集危害,被害植物葉片呈現白膜狀而枯黃,危害嚴重的僅留葉脈,4齡後分散取食進入暴食期。老齡幼蟲食葉量大,嚴重時將樹木吃成光杆。因網幕周圍有美國白蛾幼蟲分布,因此,只剪除美國白蛾網幕不能根除周圍的逃匿的幼蟲。剪除網幕時,對網幕周圍的植物必須採取另外的防治措施才能徹底清除局部美國白蛾。基於以上所述,本發明的剪除美國白蛾網幕的新方法為在按照常規剪除受害植物上的美國白蛾網幕時,還對受害植物及周圍近距離的植物噴灑生物農藥。生物農藥具有 高效、低毒、環保等優點,其殺蟲機理主要是藥物與蟲體內的分解酶結合使其失去活性,導致昆蟲不能正常蛻皮而死亡。其中,噴灑生物農藥時,以美國白蛾網幕所在位置為圓心(由於美國白蛾網幕在受害植物上的位置不是確定的,可能在樹冠的中部,也可能在樹冠的邊緣,實際操作時通常以受害植物所在的位置為圓心),按美國白蛾幼蟲所處的不同蟲齡期分別按不同的半徑範圍進行噴酒,具體如下按I齡幼蟲5米為半徑,2齡幼蟲10米為半徑,3齡幼蟲15米為半徑的規定進行。不同蟲齡,不同的噴灑半徑範圍,具有針對性。其中,所用的生物農藥為滅幼脲III號膠懸劑、阿維菌素乳油、煙參鹼乳油或者甲維鹽乳油。具體可選用25%滅幼脲III號膠懸劑1000x、l. 8%阿維菌素乳油2000x、l. 2%煙參鹼乳油IOOOx或者O. 5%甲維鹽乳油1500x。其中,1000x、2000x及1500x分別表示農藥用水稀釋的倍數。以下為申請人採用本發明的方法分別以107楊樹、蘋果樹及白蠟樹作為實驗對象所統計的美國白蛾幼蟲逃匿網幕蟲ロ死亡率統計表。表1107楊樹美國白蛾幼蟲逃匿網幕蟲ロ死亡率統計表
權利要求
1.剪除美國白蛾網幕的新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 (1)剪除受害植物上的美國白蛾網幕; (2)對受害植物噴灑生物農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剪除美國白蛾網幕的新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2)中,對受害植物噴灑生物農藥時,以美國白蛾網幕所在位置為圓心,按I齡幼蟲5米為半徑,2齡幼蟲10米為半徑,3齡幼蟲15米為半徑的規定進行噴灑。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剪除美國白蛾網幕的新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生物農藥為滅幼脲III號膠懸劑、阿維菌素乳油、煙參鹼乳油或者甲維鹽乳油。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剪除美國白蛾網幕的新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生物農藥為25%滅幼脲III號膠懸劑1000x、l. 8%阿維菌素乳油2000x、l. 2%煙參鹼乳油IOOOx或者0. 5%甲維鹽乳油1500x。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剪除美國白蛾網幕的新方法,在剪除受害植物上的美國白蛾網幕的同時對受害植物及周圍近距離植物噴灑滅幼脲Ⅲ號膠懸劑、阿維菌素乳油、煙參鹼乳油或者甲維鹽乳油生物農藥。噴灑生物農藥時,以受害植物為圓心,按1齡幼蟲5米為半徑,2齡幼蟲10米為半徑,3齡幼蟲15米為半徑的規定進行噴灑。利用本發明的剪除美國白蛾網幕的新方法可以將逃匿到網幕以外周圍的美國白蛾幼蟲除掉,不會有遺漏,能一次徹底清除局部的美國白蛾幼蟲,防治效果好。
文檔編號A01N47/34GK102668933SQ201210176368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31日
發明者劉濤, 周峰, 張磊, 楊友政, 白興貢, 謝廣科, 趙術平, 高尚飛, 魏西 申請人:山東濰坊東盛園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