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讀後感
2023-07-15 19:28:42 2
篇一:資治通鑑讀後感 徐秉龍
近周來,我閱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為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面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後來他成為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貴》的故事。因為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為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後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為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徵,而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它還記錄著王朝是怎樣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這個過程中有智慧,也有陰謀;有勇武,也有殘忍;有人性的掙扎、固守,也有墮落。
篇二:資治通鑑讀後感
最近閒來無事,打開書櫃,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鑑》,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著作。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梁與陳紀當中,我了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裡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裡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篇三:資治通鑑讀後感
讀史明理的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而古籍中《資治通鑑》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馬光完成這一力作後多少代儲君被要求必讀《資質通鑑》。直到今天,這本書還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教會我們信義,智慧,勇敢,執著等道理。
在這裡,我就挑我感觸最深的一篇說說。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將。是大漢王朝的驃騎將軍,立有赫赫戰功,擅長殺敵更是一馬當先。但是他卻不是一個能體會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專門為他準備的後備物資就有幾大車,往往打完戰了物資還有餘。但是,普通士兵卻可能饑寒交迫。反觀同時期的李廣將軍,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戰功,匈奴更是對他畏懼有加。但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李廣對下屬的愛護和體諒。就是這種真正融入群眾的上級才獲得了真正的擁戴和信服。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李廣一直無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裡,李廣更像一位偉大的將軍。而霍去病則自能成之有勇有謀,得天獨厚。李廣的仁義,李光的謀略,李廣的膽識,李廣的能力造就了這位流芳百世的將軍。我們如果將來成為一名領導,不僅僅要有能力,還要懂得與下屬之間相處的藝術。合作,協助,共贏,相互體諒都是我們有學習的。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裡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典型,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讀,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篇四:資治通鑑讀後感
《資治通鑑》是我國歷史巨著,講述了我們古代國與國之間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一向不喜歡看歷史,但當我翻看《資治通鑑》的時候,裡面的內容卻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耐著性子看了下去,我讀它的目的是:首先對我國古代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主要學習《資治通鑑》中人物的謀略,我們處在現代社會,雖然沒有戰爭,但也十分有必要的去學習。在現代社會,我們不妨用古人的謀略來分析當代社會的局勢,這對我們認識事物有很大的幫助。古今中外,好多人的謀略,為人處世之道不得不讓人佩服,它可以扭轉乾坤、化腐朽為神奇,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一個「妙」字,這就是我對《資治通鑑》的評價。
有人善於摸透人們的心理特徵,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有人善於用兵……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古代歷史留給我們不僅僅是歷史,而是給我們留下了處事的經驗和方法……
篇五:資治通鑑讀後感
幾年前華人大學生辯論比賽頗受人關注,而這些辯論選手們慷慨激昂,辯論有章有法,言辭美麗,頗讓人羨慕。但是感覺這種活動,形勢多於實際,雙方圍繞一個沒有實質意義的問題,展開攻防,不在乎最終的結果,而是計算辯論過程中的表現。
最近在看資治通鑑的時候,發現早在戰國時代,便有人對這類辯論作了精闢的評論:
趙王的老弟趙勝當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孫龍在邏輯上的造詣甚為精湛,善於辯論。與孔穿辯論「奴隸有三個耳朵」,公孫龍反覆探討,分析精微,令孔穿張口結舌,說不出話。鄒衍經過趙國,趙勝邀其與公孫龍辯論,鄒衍說:
辯論的意義,在於使類別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亂。提出原則,顯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了然,免得迷失。勝利的一方,不失去他的逐漸。失敗的一方,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在這種情形下,才可以辯論。假如只靠名詞定義之類詞彙的堆積和美麗抽象的理論,來灼灼逼人,引用靈巧的譬喻轉移方向,引導人們墜入他所預設的五花陣裡,最後忘了主題。這對正規的思考力的訓練,有嚴重的傷害。有些人一旦發言,言辭鋒利,糾纏一團,一直糾纏到大家都不說話了,他才最後閉上嘴巴。這種爭論,已造成困擾,我不願參加。
短短的一段話,指明了辯論不僅僅是一種技法的表現,更多的是人自身的積累的思想認識的表現,通過辯論,讓每個人的思想、知識都有相應的增長,而不僅僅是圍繞一個虛擬的問題鬥嘴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