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復吹風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7-28 18:08:31 1
專利名稱:往復吹風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用於紡織行業織物烘燥設備的吹風系統。
背景技術:
在紡織行業,烘燥設備是使用最廣泛的設備之一,織物在染色或水洗之後都必須通過烘燥機烘乾,90年代以前國內普遍使用圓網烘燥機進行烘燥,烘燥時織物貼近加熱圓網錫林,烘出的織物比較板結,而且還容易起皺痕。90年代後,歐美及臺灣的導網式無張力烘燥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該機較圓網烘燥機的烘燥效果有明顯的改善,但由於織物由導網傳送,烘燥後織物的手感仍有待進一步改良,而且織物有極光現象,影響產品品質。近年來,國內的幾個廠家仿製德國第斯T310烘燥機,該機運用熱風帶動織物運動,織物手感較單純的導網式烘燥機有了進一步改善,但存在螺旋毛現象。
發明內容
為克服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往復吹風系統,進一步改善織物品質。
本實用新型主要包括前、後兩組吹風風室和換向機構,每組風室又分成上、下兩層,兩組的上層與上層連接、下層與下層連接,中間不貫通,上、下兩層的間隙形成織物的通道。前吹風風室上、下層布滿向後傾斜的噴嘴,進熱風時在通道內形成向後流動的強大熱氣流;後吹風風室上、下層布滿向前傾斜的噴嘴,進熱風時在通道內形成向前流動的強大熱氣流,換向機構安裝在吹風風室的進風口,前吹風風室進風時,關閉後吹風風室進風口;後吹風風室進風時,關閉前吹風風室進風口,前、後吹風風室在換向機構控制下交替進風,在通道內形成向前、向後交替流動的熱氣流,帶動穿行在通道內的織物激烈振動並作前後往復高速移動。由於織物在通道內熱氣流作用下呈懸浮狀態激烈振動,並受向前、向後兩個方向熱氣流的吹拂,織物在蒸發水份得以烘乾的同時,纖維得到充分舒展。
本實用新型使織物烘燥過程式中無接觸、無張力,織物纖維充分舒展,消除板結、極光、螺旋等不良狀況。烘燥速度快、織物成型好、手感特別蓬鬆柔軟。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為吹風風室示意圖。
圖2為換向機構示意圖。
圖中1、前上吹風風室,2、前吹風風室噴嘴,3、後上吹風風室,4、通道,5、織物,6、後吹風風室噴嘴,7、後下吹風風室,8前下吹風風室,9、前吹風風室控制板,10、後吹風風室控制板,11、轉向軸,12、進風口具體實施方式
在
圖1中前上吹風風室(1)、前下吹風風室(8)組成前吹風風室;後上吹風風室(3)、後下吹風風室(7)組成後吹風風室,前吹風風室的噴嘴(2)向後傾斜;後吹風風室的噴嘴(6)向前傾斜。圖2中前吹風風室控制板(9)和後吹風風室控制板(10)軸向相連互垂直固定在轉向軸(11)上,安裝在前、後吹風風室的進風口(12)上,形成換向機構,前吹風風室控制板(9)和後吹風風室控制板(10)徑向相互垂直。當進風口(12)進熱風時若前吹風風室控制板(9)平行於送風方向時前吹風風室進風,此時後吹風風室控制板(10)垂直於送風方向,後吹風風室被關閉,不可進風,通道(4)內形成向後流動的強大熱氣流。轉向軸(11)轉動90度,前吹風風室控制板(9)垂直於送風方向,前吹風風室被關閉,後吹風風室控制板(10)平行於送風方向,後吹風風室進風,通道(4)內形成向前流動的強大熱氣流。換向機構間歇反覆換向,前、後吹風風室交替進風,在通(4)道內形成向前、向後交替流動的熱氣流,帶動穿行在通道(4)內的織物(5)激烈振動並作前後往復高速移動。織物(5)在蒸發水份得以烘乾的同時,織物纖維得到充分舒展。
權利要求1.一種往復吹風系統,由吹風風室和織物通道組成,其特徵在於吹風風室由前、後兩組吹風風室和換向機構組成,各組風室又分上、下兩層,各組的上層與上層連接、下層與下層連接,中間不貫通,上、下兩層的間隙形成織物通道,前吹風風室上、下層布滿向後傾斜的噴嘴,進風時在通道內形成向後流動的強大氣流;後吹風風室上、下層布滿向前傾斜的噴嘴,進風時在通道內形成向前流動的強大氣流,前、後吹風風室在換向機構控制下交替進風,帶動穿行在通道內的織物激烈振動並作前後往復高速移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往復吹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換向機構安裝在吹風風室的進風口,前吹風風室進風時,關閉後吹風風室進風口;後吹風風室進風時,關閉前吹風風室進風口。
專利摘要一種烘燥設備用往復吹風系統,該系統主要包括前、後兩組吹風風室,各組又分成上、下兩層,兩組的上層與上層連接、下層與下層連接,中間不貫通,上、下兩層的間隙形成織物的通道。前吹風風室上、下層布滿向後傾斜的噴嘴,進熱風時在通道內形成向後流動的強大熱氣流;後吹風風室上、下層布滿向前傾斜的噴嘴,進熱風時在通道內形成向前流動的強大熱氣流,前、後吹風風室在換向機構控制下交替進風,帶動穿行在通道內的織物激烈振動並作前後往復高速移動。採用該系統的烘燥機烘燥速度快、織物成型好、手感特別蓬鬆柔軟。
文檔編號F26B13/10GK2893589SQ200520037500
公開日2007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21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21日
發明者張愛明 申請人:張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