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芬奇的電影風格點評(大衛芬奇的電影中)
2023-08-13 02:34:00
大衛·芬奇的電影在主題上也呈現出對於黑色電影的強烈繼承。1995 年在 經歷《異形 3》(Alien3,1992)的失敗後大衛·芬奇拍攝了電影《七宗罪》(Se7en , 1995),從這部電影開始他的個人風格才逐漸得到確立。
在黑色電影中城市成為 了現代主義理想破滅的地方,美國傳統的樂觀主義精神也在黑色電影中消失,社 會問題呈現出紊亂的狀態,人與人之間充滿了不信任。
大衛·芬奇所處的時代與當時不同,但也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電影的主題大都反映社會的陰暗面或者是 人性灰色的角落,就如同《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1999)中泰勒在地下室所說:"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夥計們,沒有目標,沒有地位,我們沒有世界大戰, 沒有經濟大蕭條,我們的大戰是心靈之戰"黑色電影的主題在大衛·芬奇那裡發生了變形。
美國德裔的社會理論家——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在自己的著作《愛欲與文明》(Eros and Civilizat)中談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對 於人性的壓抑,在他的理論中談到"愛欲"便是我們人類的本質,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這種"愛欲"所被壓抑的一種歷史。
在資本主義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 性會被社會賦予的"額外的壓抑"所擠壓。在和平年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和文 明都高度的發達和豐富,人們不需要再與巨大的社會變革進行對抗,取而代之的 是日復一日的現代物質文明對於人性的壓抑。
黑色電影的主題在大衛·芬奇那裡 成為了人性和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異化之間的對抗。這種對抗在電影中演變成了個體通過暴力和犯罪來釋放現代文明對於人性的奴役。
電影中都充斥了暴力和犯罪,這一點延續了黑色電影中"社會奇譚"(social fantastic)和"暴力死亡能動機制 "(dynamism of violent death),但是作為好萊塢電影大師大衛·芬奇在保證電 的敘事的娛樂性的同時將電影的主題內化,深入到電影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觀眾與電影中的人物同步一起去探索發生的事件。
在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有 論述到,犯罪和暴力是人類社會中天生的一種本能,而大衛·芬奇的電影作為現 在美國暴力和犯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獨特的敘事手法下觀看者與電影中 的人物建立了強大的情感紐帶,為觀影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本能宣洩渠道,這也 是其電影充滿魅力的原因之一。
西方古羅馬思想家奧古斯丁認為,善與惡其實並不是所謂對立的。上帝所創 造的一切都是善的,所謂惡其實是善的缺乏或者減少,而康德延伸了奧古斯丁的 理論,並發現了人性中向善的初稟賦和向惡的趨向。
人性中趨惡的傾向其實是在 行動的準則的層面把道德法則放置於其他動機之下,也可以叫做人心的顛倒 (perversitas)。大衛·芬奇電影中的人物具有這樣的特點,電影中的人物常常沒有 較為清晰的道德意識,但是並非沒有人性。
《七宗罪》(Se7en ,1995)中的反派約翰·杜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角色,在奧古斯丁的理論中人性都是向善的,而 在康德延展的理論中就談到人都具有向善的稟賦,其中包括動物性的稟賦、人 性的稟賦、人格性的稟賦三種。
在動物性的稟賦中有包括自保本能、性本能和社會本能的三種,康德稱其為「自然的,機械性的自愛」,這種自愛也屬於向善的 稟賦。約翰·杜也不例外,他的犯罪是出於對於自己的自愛。
從電影中警探的偵 破過程就可以發現約翰·杜是一個智商極高的罪犯,他在每一次犯罪之後都會故 意留下一些線索給主人公,同時為了確保自己不會在一開始就被抓獲,約翰·杜 在實施犯罪前就割去了自己手上的指紋,所以威廉他們無法在偵破初期就確認犯 罪嫌疑人而不得不順從約翰·杜留給他們線索去摸索,也就是這樣他們一步一步 地被拉入到約翰·杜的計劃當中。
電影中所有的受害人其實和約翰·杜都沒有直 接的矛盾,他們都只是這個城市的陌生人而已,可是卻成為了反派殺害的對象。 其原因在於他們的存在正是約翰·杜認為這個世界墮落的證據,而這一系列的犯 罪也成為了約翰·杜的作品。
當大衛在車上質疑約翰·杜是否意識到自己做這些 事情很瘋狂的時候,約翰·杜極其冷靜的回應「也許你把我當成瘋子可能會好受些」 由此可見約翰·杜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和縝密的邏輯思維。
約翰·杜認為自己是 被上帝選中的人,對於自己的一系列行為他無法選擇,他必須這樣去做。他殺死 的這些人都是「罪有應得」,這個世界是骯髒的,現在人對於這樣種種的「罪行」 選擇了漠視和容忍,而他無法視而不見,他希望以自己的殉道來引發世人對於這 些的思考。
由此可見約翰·杜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價值觀,這些都是約翰·杜 向善中的稟賦「自然的,機械性的自愛」,當這些與他在社會上所見到的一切產 生出了強烈的衝突時,他的欲望就受到了極大的壓抑。
社會日益的冷漠讓他無法接受 受,他的人性也在日復一日的消磨中發生了異化,他化身成了罪惡的殉道者, 此來完成自己與這個世界的對抗。
從社會法律的角度來看毋庸置疑約翰·杜斯是一個 犯人,但是他的犯罪動機是他對於自己的行為準則的貫徹。
從他的行為準則出發, 約翰·杜更像是一個殉道者,對於他自己來說他所做的事情其實是在為自己贖罪, 甚至不僅僅是他自己更包括這個腐朽的城市,只是他在做選擇的時候將自己的行 為準則凌駕於社會道德之上。
約翰·杜絕對不是一個好人但是也很難將其定義為 一個純粹的壞人。大衛·芬奇利用一個暴力犯罪電影的外衣包裹了自己對於社會的思考。
約翰·杜克這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一直遊走在善惡的邊緣,他驚世駭俗的行為 為、看似邏輯嚴謹的價值理論和正常的社會價值形成了強烈的矛盾衝突,讓觀眾 在享受娛樂盛宴的同時又不得不深入地思考當下社會所存在的種種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