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適合我的體質電視劇(把苦釀成蜜的都市神話)
2023-08-12 14:49:42 1
愛情適合我的體質電視劇?電視劇《甜蜜》在央視八套電視劇頻道開播以來,以其金牌班底、優秀演員、貼近現實都市生活、共振時代脈搏的題材,引發了熱烈討論其中的很多話題點,如現實生活的倒影,直擊很多觀眾的心靈,雖然劇名為「甜蜜」,但實實讓人覺得五味雜陳、苦味更甚,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愛情適合我的體質電視劇?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愛情適合我的體質電視劇
電視劇《甜蜜》在央視八套電視劇頻道開播以來,以其金牌班底、優秀演員、貼近現實都市生活、共振時代脈搏的題材,引發了熱烈討論。其中的很多話題點,如現實生活的倒影,直擊很多觀眾的心靈,雖然劇名為「甜蜜」,但實實讓人覺得五味雜陳、苦味更甚。
人生是否真的能夠實現觸底反彈、二次起飛?
丈夫猝死,妻子一夜之間從「天堂」墜入「地獄」,歷經磨難,最終創造奇蹟,這就是主人公田蜜所經歷的生活。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說,這樣的實例少而又少。
《甜蜜》可以說是一部把苦釀成蜜的現代都市神話。
在線教育品牌、自媒體公眾號、異性合租、離婚不離家、民間高利貸、廣場舞大賽,打開電視劇《甜蜜》,撲面而來的是都市生活全新場景和新鮮話題聚焦點。對於職場過勞死這個話題的聚焦,以及強制性休息制度的實施,這種思考在IT界算是非常超前的。
現實社會中,「錢」成了很多人價值衡量的標準和人生專注的目標。錢可以成就我們的人生,也可能毀滅我們的人生,如何樹立起正確的財富觀,平衡好金錢和財富的關係,是需要深刻思考的一個問題。
樓市、股市的變動,現代社會很多人容易被卷進關於錢的漩渦,一夜暴富、一夜赤貧。特別是當經濟出現增速換擋、轉型升級的時期,因為經濟問題引發的各種身心失衡、家庭矛盾就越發增多。求之不得是一種痛,滑鐵盧式的人生挫敗更是痛至脊髓。《甜蜜》把「中產」到「中慘」的故事,做了典型化提煉。
從向「錢」看到向「前」看,劇中人物化苦澀、苦惱、苦難成為釀出生活之蜜的原材料。以前沿、前瞻、前行的方式完成人生的完美逆襲。
面對正值人生黃金期突然跌落人生谷底的生活,很多人都會精神崩潰、神經失常了,心理學上稱之為: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需要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田蜜卻靠著自己頑強的意志力,迅速調整好自己的身心狀態:「你玩過滑翔傘嗎,懸崖並不是終點,懸崖是一個很好的起飛的起點」,把危機變成機會,完成逆風而起、觸底反彈。田蜜一直走在自我超越的路上。從無法面對生活的跌落、無法面對與丈夫相關的人和事,到協助「常勝贏家」公眾號運營,還清幾百萬的債務,「生活給了我這麼多顏色,我也要給生活點顏色看看」,在全劇集四分之一的篇幅中完成負債數億甜蜜科技在線教育的完美逆襲、甚至成功上市,這完全是坐火箭式的攀升速度。電視劇用夢一樣的故事實現了現實中的不可能,給有著同樣人生經驗的人很多亮色。
田蜜這樣一個養尊處優、沒有職場經驗的弱女子,憑什麼能觸底反彈?在崇尚「狼性文化」的企業競爭之中,她靠什麼完美逆襲?田蜜的突出特點一是「善良」、二是「誠實守信」,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她以自己的至誠之心首先感動了常勝,從普通朋友變成創業合作的夥伴;田蜜以誠信品質同樣感動了很多人,如最短時期內還清拖欠公司員工的工資欠款,把公司股權分給員工、長途驅車到北京邀請專家、直至感動寧新創投的沈總延期對賭協議,讓公司獲得起死回生的機會。
善良和誠信是社會關係的無形紐帶,誠實守信、責任擔當是社會和諧和睦的基本前提。編導者對於「善良」和「誠實守信」品質的刻意倡導體現在人物和劇情的方方面面,包括婚姻關係、人際關係、職業道德中,促進了人際交往的良性互動。比如常勝和于洋洋的關係,雖然他們因為價值觀不同而選擇離婚,但是他們依然彼此欣賞、彼此尊重、彼此支持;在職場中也不會因為友情人情或者利益誘惑放棄自己職業道德底線;常勝在經營「常勝贏家」公眾號過程中,當發現有刷單偽造數據的事情時,甚至主動曝光自己的違規行為向讀者道歉,並因此贏得了讀者更多的信任。
陽光裡小區成立的「債委會」估計也是大家聞所未聞的民間追債機構,不僅有各種民主的立約、守約制度,還熱心幫助田蜜和家人,甚至熱心為「常勝贏家」公眾號做宣發。最終田蜜成功履約還清了債務。
主人公對於困境逆襲不僅是通過自媒體公眾號運營、網絡在線教育品牌的重生完成債務上的清零,更重要的是成功實現了倡導教育公平、面向偏遠山區的「星光計劃」公益項目的順利進展。由此更加升華了人生觀、財富觀、價值觀。
《甜蜜》劇中田蜜由天堂——地獄——天堂的「蹦極人生」堪稱是都市神話,幾乎沒有什麼可複製性,因為其中的各種至善至誠的要素實在難以同時具備。比如遇到「直男」常勝、善良的常勝父母、沒有妒忌心的常勝前妻于洋洋、有情懷的投資人羅江、電腦高手狗剩……這些人物幾乎都是正能量爆棚、甘當「拯救者」的完美人設。
但是《甜蜜》卻讓還在泥淖中掙扎的類似的人群共情、多了一份對於問題解決的希望。《甜蜜》所傳遞的正向價值觀,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和諧的解決矛盾衝突的方法,尤其是切中時弊反映現實問題的及時性、治癒性,值得點讚。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作者:張文娟
來源: 《中國藝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