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物理課學生用材料拉力測試試驗機的製作方法
2023-07-04 17:36:4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物理教課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物理課學生用材料拉力測試試驗機。
背景技術:
力學實驗是物理課實驗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通過試驗能夠直觀、清晰地讓學生理解物理知識,材料的拉力測試是力學實驗中的一個分支,通過拉力測試試驗能夠讓學生清楚地認識材料的抗拉能力強度,對彈力和伸展長度的相關性做出研究,得出準確的彈性係數,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拉力測試試驗機也在不斷地創新與完善,但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材料拉力測試試驗機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比如沒有設置從動軸,傳動鏈條運行不穩定,運行軌道上沒有設置標準刻度尺不能直接讀出數字,測量計算比較麻煩,固定夾與移動夾的距離範圍太小,檢測材料的範圍比較窄,工作範圍小,實用性不強等,導致了生產需求得不到提高,無法滿足使用的需求。
為了解決市場上所存在的問題,目前急需材料拉力測試試驗機的設備,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材料的拉力測試試驗,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物理。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物理課學生用材料拉力測試試驗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傳動鏈條運行不穩定、檢測範圍小和實用性不強等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物理課學生用材料拉力測試試驗機,包括機殼、移動夾、傳動鏈條、驅動軸、顯示屏和電源線,所述機殼的左側連接有運行軌道,所述機殼的底部安裝有底座,所述運行軌道上固定有滑塊,且機殼的內部設置有滑塊,所述移動夾的上方連接有 感應器,所述移動夾的下方安裝有固定夾,所述機殼的內部固定有從動軸,所述傳動鏈條上設置有滑塊,所述驅動軸通過齒輪盤與傳動鏈條相連接,所述驅動軸的右側安裝有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的上端設置有操作按鈕,所述顯示屏的下方固定有操作按鈕,電源線與驅動電機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運行軌道上設置有標準刻度尺。
優選的,所述移動夾可運行的最低處與固定夾相觸碰。
優選的,所述從動軸上設有的凸塊與傳動鏈條的凹口吻合。
優選的,所述驅動電機與驅動軸電性輸入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物理課學生用材料拉力測試試驗機,設置有從動軸,傳動鏈條運行較為穩定,運行軌道上設置有標準刻度尺,能夠直接讀出數字,測量計算較為簡單,固定夾與移動夾的距離範圍較大,檢測材料的範圍比較廣,工作範圍大,實用性比較強,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材料的拉力測試試驗,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物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殼,2、運行軌道,3、感應器,4、移動夾,5、傳動鏈條,6、齒輪盤,7、驅動軸,8、固定夾,9、底座,10、從動軸,11、滑塊,12、顯示屏,13、操作按鈕,14、驅動電機,15、電源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物理課學生用材料拉力 測試試驗機,包括機殼1、移動夾4、傳動鏈條5、驅動軸7、顯示屏12和電源線15,機殼1的左側連接有運行軌道2,運行軌道2上設置有標準刻度尺,能夠直接讀出數字,測量計算較為簡單,機殼1的底部安裝有底座9,運行軌道2上固定有滑塊11,且機殼1的內部設置有滑塊11,移動夾4的上方連接有感應器3,移動夾4的下方安裝有固定夾8,移動夾4可運行的最低處與固定夾8相觸碰,機殼1的內部固定有從動軸10,傳動鏈條5上設置有滑塊11,從動軸10上設有的凸塊與傳動鏈條5的凹口吻合,固定夾8與移動夾4的距離範圍較大,檢測材料比較廣,工作範圍大,實用性比較強,傳動鏈條5運行較為穩定,不會出現卡殼、打滑的現象,驅動軸7通過齒輪盤6與傳動鏈條5相連接,驅動軸7的右側安裝有驅動電機14,驅動電機14的上端設置有操作按鈕13,驅動電機14與驅動軸7電性輸入連接,顯示屏12的下方固定有操作按鈕13,電源線15與驅動電機14相連接。
工作原理:在使用該物理課學生用材料拉力測試試驗機時,學生將電源線15連接電源,把所需測試的物料一端夾住固定夾8,另一端夾住移動夾4,通過操作按鈕13打開啟動開關,顯示屏12打開,經過操作按鈕13設定好拉力數值,驅動電機14開始工作,帶動驅動軸7轉動,從而使齒輪盤6帶動傳動鏈條5進行運動,滑塊11順著傳動鏈條5向上運動,從而使移動夾4向上運動,感應器3檢測實際運行時的拉力,拉力達到設定值時,驅動電機14停止工作,通過分析滑塊11在運動軌道2上的距離和顯示屏12上的拉力值,計算整理得出材料的抗拉強度係數,這就是該物理課學生用材料拉力測試試驗機工作的整個過程。
儘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