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值得去嗎(來宿遷一定要去的地方)
2023-07-04 23:48:44 4
大家好啊,今天來給大家講講宿遷
首先還是遊玩線路和景點介紹哦
Day 1 皂河古鎮——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
1. 皂河古鎮
皂河古鎮位於江蘇省宿遷市湖濱新城,北臨駱馬湖,南接黃河故道,距市區18公裡、徐州觀音機場50公裡,京杭大運河、250省道穿境而過,水陸空交通十分便利。皂河古鎮於明末清初建成集市,是一座具有近四百年歷史的「文化古鎮、水鄉古鎮」,全鎮總面積266平方公裡,其中水域面積219平方公裡,耕地面積3.2萬畝。現轄謝莊、王營、八井、龍崗、七堡、劉莊、金莊、袁甸、閆集、要武、三灣、戴場、王圩14個村民委員會和洋河灘、船閘、街東、街西、新農5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5.3萬人。
「皂河」原是一條河的名稱,是發源於山東郯城墨河的支流,南入古京杭大運河,因水底土色發黑而得名。歷史上由於古黃河故道的連年水患,於清代順治年間始建「敕建安瀾龍王廟」於此,意欲鎮水患而風調雨順,改建於康熙23年,後經雍正、乾隆、嘉慶各代皇帝的復修和擴建,形成了現在佔地36畝,周圍紅牆,三院九進封閉式合院的北方皇宮式建築群。有「小故宮」之美譽,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頓於此,並建亭立碑,帑金修繕,故又俗稱為「乾隆行宮」。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總督靳輔開舊皂河口,皂河古鎮因此成為大運河南北漕運要道,商賈行船不絕,逐漸成為宿遷西北部經濟貿易中心和水陸交通樞紐、運河名鎮、蘇北重鎮,是蘇北、魯南、皖北極富盛名的集貿中心,曾任河南道直隸州判的盧盛芝,歸裡後在集市周圍築圩防寇,遂有「皂河鎮」之設。1999年皂河鎮被省政府列為江蘇省首批222個重點中心鎮之一。
2. 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
宿遷三臺山森林公園,坐落於江蘇省宿遷市湖濱新區,美麗的駱馬湖畔,因坐擁海拔73.4米的三臺山而得名,公園的面積比較大,園內山水相依,綠化很好,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精華景區鏡湖非常漂亮,好似一面藍色鏡子。春天可以到衲田花海賞花,花卉品種很多。三臺山森林公園以其「最美八景」聞名,山水田園,動靜相宜,分為「森林遊賞區」、「森林休閒區」、「森林度假區」三個區域。主要景點有:衲田、果林謐境、鏡湖、自然山林、相思湖、晴翠湖和梅園。
Day 2 駱馬湖旅遊度假區
駱馬湖旅遊度假區位於宿遷中心城區北部,西臨駱馬湖。區內湖光秀美、水岸淺緩、水體清澈、生態優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具備發展旅遊度假區得天獨厚的條件。
景區總面積9.4平方公裡,區內擁有優質的、可供度假利用的森林、湖泊、溫泉等多種自然旅遊資源,青墩遺址、宿北大戰遺址、菩提寺等人文旅遊資源。
景區內還有馬術俱樂部、國際遊艇俱樂部、嬉戲谷動漫王國、藍波灣商業街、中德度假村、中國水城、湖濱公園、歡樂島、羅曼園、威尼斯假日大酒店、星辰國際酒店和會議中心等旅遊和配套項目。
Day 3 項王故裡——天后宮——梵音寺
1. 項王故裡
項王故裡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出生地,坐落於宿遷市區南部、古黃河與大運河之間。景區裡大片的仿漢建築氣勢宏偉,用塑像群、場景布置等各種手法展現和項羽有關的故事,又有不少互動遊戲。項王故裡是一個人造景點,所以若是想訪古,恐怕要失望,若是帶著孩子來寓教於樂、增長點歷史知識,倒是很不錯。
項王故裡的大門開在西南邊,造成城門的模樣,門前霸王騎馬雕塑是很受遊人歡迎的合影對象。步入大門,登臨城門,可以拍到磅礴的景區全景。在景區內可以看看露天的雕塑群,項王故居裡的飲馬槽後與烏騅馬石像,室內的鴻門宴場景等。若要看古蹟,景區裡只有一塊清乾隆年間的石碑,和項王故居裡的千年槐樹是真的,至於槐樹是不是項王親手所種還有待考證。
作為一個具有娛樂性的景區,你也可以去蓋世樓裡看一場4D電影,需要20元景區通用銅幣,通用錢幣在買門票的時候會送,當然免票群體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只能自掏腰包另買電影票;或者看看具有楚國風韻的表演;到項王射箭場射箭玩。景區還有一些更無釐頭的設置,比如古今館裡能看機器人,甚至還有露天的楚霸王機器人。
如果能夠在眾遊人面前放下矜持,演得一手好戲加充滿想像力,那麼在景區裡將玩得更盡興。比如在具有影像互動功能的屏幕前,和屏幕裡的虞姬一起跳舞;在楚霸王的王座上拗造型拍照;嘗試舉起129斤的霸王戟;項王故居裡的霸王鼎估計是舉不起來的,但也可以做舉鼎狀拍照。如果你是古裝愛好者,那麼可以帶漢服來拍寫真,只是節假日景區裡人還是不少的,最好避開。
2. 天后宮
天后宮位於一條小巷內,南北走向,有前、後兩殿,兩殿中間的庭院上立著高大的媽祖塑像,媽祖塑像的右手下有一塊約一人高的石頭,庭院兩側又有東西偏殿。
天后宮的正門在南邊,門上雕龍畫鳳,門旁雄獅踞守。前殿裡供奉著福、祿、壽三星,後殿中供奉著媽祖,天后宮原來是閩商會所,所以供奉閩南百姓信奉的神靈。相傳媽祖是漁民之女,名叫林默,常隻身搶救海難漁民,是沿海地區百姓心目中的保護神。
3. 梵音寺
原址坐落於大運河北岸眾興門之內,始建於清初,前稱為觀音庵,佔地約1畝,屬人文風景旅遊區。「文革」期間,庵中殿房僅存四間,由萬玉師常住。1990年,庵事由揚州祗陀林聖意師主持,信眾日增,法樂漸興。
1992年春,旅臺鄉友陳慧劍先生回籍探親,其幼孫漢清偶行乃祖入庵謁佛,見情感慨系之,返回後,隨撰文刊諸於所創《龍樹採住詩》,倡議臺眾,捐獻美金7萬餘元,贊助觀音庵之重建。此後,於1993年月,在原黃河南岸,泗陽棉花原種場轄區之內,擇地2畝6分淨地為重建之所,8月經淮建公司六隊承建,慧劍先生長子愛群督導工程,次年5月底全部竣工,現距離宿遷市區60公裡。
計山門一座,大雄寶殿、地藏殿、兩側寮房,廳廚共21音,殿宇面積500餘平方公尺,內供釋迦、樂師、彌佗、觀音、地藏等佛、菩薩、聖佛九尊,寺內鐘鼓、法器等。此後,暮鼓晨鐘,寶鼎香雲,院內蒼松翠柏、瓊花瑤草相映,實為一可供瞻仰之勝境。
接下來給大家講講宿遷的風俗民情哦
1.祭灶
夏曆(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祭灶節日,祭灶又稱「小年」。是開始「忙年」的日子,家家掃塵、清洗家具。陸續購置年貨,烙祭灶餅(大而圓的厚餅)並烙煎餅、蒸饅頭、製作餃餡、做菜等,所備煎餅,饅頭往往足夠1個月食用。餃餡供春節期間包餃子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區居民多直接購買煎餅、饅頭,亦無需備足1個月食用。貼灶君神像,祭拜灶君老爺和灶君奶奶的習俗現已廢除,但吃祭灶餅還是「忙年」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2.除夕
夏曆(農曆)年中的最後一天(十二月大儘是三十、小儘是二十九)。
大年夜,俗稱「三十晚」。各家在外的親人,都要趕回家團聚。「忙年」至是日終止。晚餐前,家家貼春聯,在家用器具上倒貼「福」字,燃放鞭炮點香燭,化紙錢祭祖,晚餐菜餚特別豐盛,以鏝頭作主食,飯後,老幼齊集一堂「辭歲」。隨後由晚輩向長輩叩頭,長輩賜給晚輩「壓歲錢」。主婦主持包餃子、湯圓,開始「守歲」,直至凌晨新年鐘聲響起,家家戶戶燃放鞭炮迎新年,歡聲笑語通宵達旦。
3.春節
夏曆正月初一,是日拂曉,各家燃放鞭炮。中飯較平時為早,水煮除夕夜包好的餃子(俗稱元寶)、湯圓,上供敬神祭祖。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是日男女老少穿戴一新,見面互相拜年。政府機關單位則組織集體拜年,組織擁軍優屬。女眷只在正月初二回娘家給父母拜年,舊有的初一禁掃除、禁動刀剪等習俗尚存。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歡度春節主要是開展文娛活動,到處鼓樂喧天,十分熱鬧。
4.財神日
相傳正月初五為財神日,家家放鞭炮迎財神,吃水餃和麵條,稱為「錢串穿元寶」。是日,商店正式開門營業,稱為「晾財神門」。今私營商店仍大致沿襲。
5.元宵節
夏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古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又稱「上元節」。是傳統的「城隍盛會」會期,人群都自發地集中到項羽故裡北首的城隍廟,待候城隍老爺「出巡」。城隍老爺為木製神像。「出巡」伴以花樣繁多的遊動文娛節目,有高蹺、旱船、獅子、黑驢、蚌精等。鑼鼓、胡琴、喇叭、笛、簫齊鳴,有唱有耍,扮演的節目有《西遊記》、《西廂記》、《水漫金山》、《空城計》、《八仙慶壽》等。城隍神像「出巡」經東大街、財神廟向北至「敕封顯佑伯行宮」歇息。然後眾人再把城隍神像抬回城南城隍廟內。是日晚,在極樂庵前校軍場一帶展銷各式手扎紙燈。現今,是日晚上已被元宵燈會和花樣繁多的文娛演出活動所替代。
6.正月十六「走北邊」
是日,傳統習俗家家吃「馬蹄糕」,以祈「高升」。晚飯後,人們一路燃放鞭炮,從南向北,經校軍場燈市,直到馬陵小山「百子堂」(今第二招待所北首),地勢越來越高,以「走北邊」喻步步高升,傳說能祛百病,俗說「正月十六走北邊,腰不疼來腿不酸」。有些沒有兒子的父母藉機到百子堂燒香拜神求子,並花錢買個男泥娃帶回家,謂之「扣百子」。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拜神求子舊習俗,早已不復存在,但「走北邊」仍沿續。
7.二月二
夏曆二月初二,俗稱是日「龍抬頭」,即百蟲俱出,百姓習俗吃豆芽,以豆芽喻蠍子,藉此消災。農村則以是日為「土地老爺生日」,各家在門前用草灰畫上大圓套小圓圈子,意味著今年豐收大折滿小折流。農民聚集在土地廟前祭祀,今祭祀土地老爺習俗已消失,唯吃豆芽習俗仍沿續。
8.清明節
夏曆清明節日及前後三天為祭祖掃墓的節日,又稱「鬼節」。此期間家家門前插柳,並備酒菜率兒孫為祖先掃墓祭祀,又稱「添墳」。焚化紙箔。建國後,機關、學校、團體集體到烈士陵園掃墓,敬獻花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民間家庭祭祀祖先和添墳化紙習俗仍沿續到今。
9.端午節
夏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端陽節,晨起,家家門前插艾條和菖蒲,家家吃粽子,小兒穿老虎鞋,手腕及腳腕均系五彩絨線,用艾葉、菖蒲等「百草頭」浸泡的熱水洗澡,意為防止毒蟲和疾病為害,午後,老幼成群結對到運河岸邊觀看「划龍船」。「划龍船」習俗一直延續至建國初,其他習俗一直沿續到今。
10.中秋節
夏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晚餐後家家在院中賞月,以月餅及菱角、石榴、柿子等為供品敬月。這天為家人團聚之日,故亦稱團圓節,次日(八月十六),家家接已嫁女兒回家團聚。
11.大冬
夏曆冬至稱為「大冬」,俗說「新冬大如年」。是日祭祀祖先,晚餐豐盛亦如過年。冬至後白晝漸長,次日起有「日長一線」之說。
此外,還有農曆六月六「曬龍衣」;農曆七月七牛郎會織女;農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和清明節一樣同為鬼節,家家燒化紙錢祭祖,亦有上墳祭奠。此習俗今仍在一定範圍內沿續;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1988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定重陽節為敬老日,動員全社會關心老人,形成敬老風氣;農曆十二月初八稱為「臘八」,家家一般都吃「臘八粥」,以米、豆之類加紅棗、桂圓、蓮子、花生等煮粥,以顯示歲末五穀豐登,此習俗今已淡然。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了哦,記得關注我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