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餅灸貼的製作方法
2023-07-22 01:23:31 1
專利名稱:附子餅灸貼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具體涉及一種附子餅灸貼。
背景技術:
艾灸是一種歷史悠久、療效確切的中醫外治方法。艾灸方法除了直接灸、懸灸以 外,還有間接灸。間接灸是通過在艾炷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之間隔一藥物後施灸,治療時能夠 發揮艾灸和藥物的雙重作用。附子餅灸是傳統隔物灸的一種,附子辛溫大熱,有溫補脾腎、 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的功效,適用於各種陽虛病症,對陽萎、早洩、命門火衰、瘡瘍久潰不斂 等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傳統的附子餅灸無法固定,受艾灸部位的體表位置、姿勢等的局限,使用不 便,應用範圍有限。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附子餅灸貼,它可以在任意部位、任 何姿勢下使用。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附子餅灸貼的技術解決方案為包括附子餅、背膠紙,附子餅連接背膠紙。所述附子餅包括艾炷固定座、餅體,艾炷固定座設置於餅體上;艾炷固定座設有插 孔,餅體設有透熱孔,插孔與透熱孔連通。所述餅體中央的厚度小於四周,所述透熱孔設置於餅體的中央。所述透熱孔為多個。所述艾炷固定座為環形。所述艾炷固定座為一體成型。所述插孔的內徑大於艾炷的外徑。所述附子餅的餅體的尺寸大於艾炷固定座。本實用新型可以達到的技術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背膠紙與治療的部位固定連接,使用不受部位、姿勢的限制,使用 方便、安全。本實用新型在附子餅的餅體設置有透熱孔,能夠保證艾炷的熱度對皮膚有效滲 透,實現艾炷和附子的雙重治療作用。本實用新型設計輕巧,結構簡單,便於存放、攜帶,使用不受部位、姿勢的限制,即 使姿勢傾斜,艾炷也不會滑落,使用方便、安全,溫陽保健治療效果好。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附子餅灸貼的立體圖;[0020]圖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個方向的立體圖;圖3是附子餅的示意圖;圖4是艾炷與本實用新型的連接示意圖。圖中附圖標記說明1為附子餅, 11為艾炷固定座, 12為餅體,2為插孔,3為透熱孔,5為背膠紙,6為孔,7為背紙。
具體實施方式
如
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附子餅灸貼,包括附子餅1、背膠紙5,背膠紙5固定 設置於附子餅1的四周,用於將附子餅1固定在體表;如圖3所示,附子餅1為一體成型,包括環形的艾炷固定座11、餅體12,艾炷固定 座11設置於餅體12上,艾炷固定座11設有插孔2,餅體12設有透熱孔3,插孔2與透熱孔 3連通。插孔2用於固定艾炷,插孔2的內徑大於艾炷的外徑,插孔2的內徑為17mm ;插孔 2的深度不小於艾炷的長度。餅體12中央的厚度小於四周,透熱孔3設置於餅體12的中央,以便於熱量通過餅 體12的傳遞至體表;透熱孔3為多個。附子餅1的餅體12的尺寸大於艾炷固定座11 (如圖3所示,餅體12的長度大於 艾炷固定座11的外徑),餅體12的外圈用於承託背膠紙5,使背膠紙5不會下滑。使用時,先將附子餅1的艾炷固定座11插入背膠紙5的孔6中,然後使附子餅1 的餅體12的底面緊貼皮膚,將背膠紙5的背紙7撕去,即能夠通過背膠紙5將本實用新型 粘貼固定在需要艾灸治療的部位上;最後將點燃的艾炷插入插孔2內,如圖4所示,艾炷從 頂部開始燃燒,進行艾灸治療。本實用新型的附子餅1由生附子切碎研為細末後塑形而成,可利用附子的邊角材 料製成,拓展了附子的使用。
權利要求一種附子餅灸貼,其特徵在於包括附子餅、背膠紙,附子餅連接背膠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附子餅灸貼,其特徵在於所述附子餅包括艾炷固定座、餅 體,艾炷固定座設置於餅體上;艾炷固定座設有插孔,餅體設有透熱孔,插孔與透熱孔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附子餅灸貼,其特徵在於所述餅體中央的厚度小於四周,所 述透熱孔設置於餅體的中央。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附子餅灸貼,其特徵在於所述透熱孔為多個。
5.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附子餅灸貼,其特徵在於所述艾炷固定座為環形。
6.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附子餅灸貼,其特徵在於所述艾炷固定座為一體成型。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附子餅灸貼,其特徵在於所述插孔的內徑大於艾炷的外徑。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附子餅灸貼,其特徵在於所述附子餅的餅體的尺寸大於艾 炷固定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附子餅灸貼,包括附子餅、背膠紙,附子餅連接背膠紙。所述附子餅包括艾炷固定座、餅體,艾炷固定座設置於餅體上;艾炷固定座設有插孔,餅體設有透熱孔,插孔與透熱孔連通。本實用新型通過背膠紙與治療的部位固定連接,使用不受部位、姿勢的限制,使用方便、安全。本實用新型在附子餅的餅體設置有透熱孔,能夠保證艾炷的熱度對皮膚有效滲透,實現艾炷和附子的雙重治療作用。本實用新型設計輕巧,結構簡單,便於存放、攜帶,使用不受部位、姿勢的限制,即使姿勢傾斜,艾炷也不會滑落,使用方便、安全,溫陽保健治療效果好。
文檔編號A61H39/06GK201759840SQ201020103030
公開日2011年3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0年1月28日
發明者侯文光, 姚憶, 姜海強, 張先聞, 李璟, 王會儒, 陳躍來 申請人:上海謹信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