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噴孔噴油嘴的製作方法
2023-07-21 23:17:51
專利名稱:多角度噴孔噴油嘴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缸內直噴內燃機噴油裝置,特別是一種多角度噴孔噴油嘴,用於實現渦流後多角度燃油噴射。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內燃機的誕生帶動了社會的蓬勃發展,目前內燃機保有量數量巨大而且還在迅猛的增加,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加劇了環境汙染和能源短缺,因此降低內燃機的排放和提高燃油利用率顯得尤為重要。內燃機燃油的霧化程度對發動機的經濟性和排放有較大的影響,提高霧化強度的方法主要有提高噴射壓力和組織燃油渦流兩種方法,目前柴油內燃機的高壓共軌技術能夠使噴射壓力到2000bar,但燃油壓力的再次提高受到材料和加工精度的限制,組織燃油渦流是一種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方法,此組織燃油渦流技術目前仍處在發展初期階段,有待於技術創新,提高霧化強度節能減排。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提高噴射燃油的霧化強度,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多角度噴孔噴油嘴,通過設置不同相位子噴孔,可以實現燃油渦流後多角度噴射。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多角度噴孔噴油嘴,包括針閥和針閥體,其特徵在於針閥體內沿其軸線一周均勻陣列有至少三個主噴孔,對應每個主噴孔在針閥體上設有兩個以上子噴孔,子噴孔與主噴孔聯通,且在主噴孔內同一位置分叉,每個主噴孔上的子噴孔軸線分布在同一垂面上,子噴孔以在主噴孔內分叉位置為中心呈發散狀排布,相鄰子噴孔軸線間有一夾角,主噴孔橫截面積小於子噴口橫截面積之和。所述夾角為5至30度。所述主噴孔內子噴孔分叉位置設有渦旋空間,渦旋空間截面大於子噴孔截面之和,一側與主噴孔聯通,另一側與子噴孔聯通。本發明在主噴孔末端設置若干子噴孔,燃油在子噴孔分叉處由於運動方向的改變產生較強渦流後由子噴孔噴出,增強燃油霧化強度,由於子噴孔軸線間有一夾角呈發散狀排列,子噴孔向不同方向噴出油霧,增加了燃油噴射的空間,有利於油氣混合,此結構簡單,易於實施,霧化強度更高,油氣混合更均勻,燃燒更充分,有利於節能減排,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市場空間巨大適於大面積推廣應用。
圖I為本發明實施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號名稱1針閥;2針閥體;3主噴孔;4子噴孔。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實施例如圖I所示,該多角度噴孔噴油嘴,包括針閥I和針閥體2,針閥I和、針閥體2組成一副精密偶件,針閥體2內沿其軸線一周均勻陣列有三個主噴孔3,對應每個主噴孔3在針閥體上設有四個子噴孔4,子噴孔4與主噴孔3聯通,且在主噴孔3內同一位置分叉,子噴孔4軸線分布在同一垂面上,以在主噴孔3內分叉位置為中心呈發散狀排布,主噴孔3橫截面積小於子噴口 4橫截面積之和,燃油在主噴孔3內流速高於子噴口 4內流速;工作時,高壓燃油經主噴孔3高速到達子噴孔4分叉位置後由子噴口 4噴出,燃油在分叉處改變方向流速發生變化產生較強的渦流,噴出後的燃油霧化強度更大;由於子噴孔4軸線間有一夾角呈發散狀排列,子噴孔4向不同方向噴出油霧,增加了燃油噴射的空間,有利於油氣混合,此結構簡單,易於實施,霧化強度更高,油氣混合更均勻,燃燒更充分,有利於節能減排,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市場空間巨大適於大面積推廣應用。本發明實施時還可以在主噴孔內子噴孔分叉位置設置渦旋空間,渦旋空間截面大於子噴孔截面之和,一側與主噴孔聯通,另一側與子噴孔聯通,用於加大渦旋和霧化強度。
權利要求
1.一種多角度噴孔噴油嘴,包括針閥(I)和針閥體(2),其特徵在於針閥體(2)內沿其軸線一周均勻陣列有至少三個主噴孔(3),對應每個主噴孔(3)在針閥體上設有兩個以上子噴孔(4),子噴孔(4)與主噴孔(3)聯通,且在主噴孔(3)內同一位置分叉,每個主噴孔(3)上的子噴孔(4)軸線分布在同一垂面上,子噴孔(4)以在主噴孔(3)內分叉位置為中心呈發散狀排布,相鄰子噴孔(4)軸線間有一夾角,主噴孔(3)橫截面積小於子噴口橫截面積之和。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角度噴孔噴油嘴,其特徵在於所述夾角為5至30度。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多角度噴孔噴油嘴,其特徵在於所述主噴孔(3)內子噴孔(4)分叉位置設有渦旋空間,渦旋空間截面大於子噴孔(4)截面之和,一側與主噴孔(3)聯通,另一側與子噴孔(4)聯通。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布了一種多角度噴孔噴油嘴,包括針閥和針閥體,其特徵在於針閥體內沿其軸線一周均勻陣列有至少三個主噴孔,對應每個主噴孔在針閥體上設有兩個以上子噴孔,子噴孔與主噴孔聯通,且在主噴孔內同一位置分叉,每個主噴孔上的子噴孔軸線分布在同一垂面上,子噴孔以在主噴孔內分叉位置為中心呈發散狀排布,相鄰子噴孔軸線間有一夾角,主噴孔橫截面積小於子噴口橫截面積之和;燃油在子噴孔分叉處由於運動方向的改變產生較強渦流後由子噴孔噴出,增強燃油霧化強度,由於子噴孔向不同方向噴出油霧,增加了燃油噴射的空間,霧化強度更高,油氣混合更均勻,燃燒更充分,有利於節能減排,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
文檔編號F02M61/10GK102720614SQ20121023352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7日
發明者傅琳, 張仲蓮, 張國棟 申請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 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