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為什麼在哭呢英語繪本(這篇文讓你不再焦慮寶寶的bedtime)
2023-07-29 13:55:36 1
一提到寶寶的睡前哭鬧,相信哄睡的媽咪們都會不自覺地心臟跳得像打鼓:
睡眠間隔短了,不願意睡而哭,可以理解;
錯過了睡眠信號,過勞了哭,也能理解;
最無助的是:明明都作息規律,入睡的時候,不哭個幾嗓子絕對睡不過去。媽媽們就納悶了:這到底是啥意思啊?會是不舒服嗎?這樣哭會影響到寶寶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嗎?如果對孩子健康沒影響,但睡覺前老是要哭一會兒,對照顧人來說也是種折磨啊?
帶著這些疑問,讀文科的我附體了理科生的循證精神,查了很多醫學的、心理學的、神經學的資料,我們這就來捋一捋:寶寶為什麼會有bedtime crying(睡前哭鬧)。
從睡眠機制來看看覺醒與睡眠各期的腦電活動和感覺處理
我們的大腦節律性活動分為覺醒(wakefulness)、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和快速眼動睡眠(REM)三種狀態。
這三種狀態在轉變時,大腦皮質和丘腦的神經元表現出內在的、突觸的興奮性改變。
在即將入睡的時候,通過腦電波,我們可以觀察到:丘腦突觸傳遞的阻滯。相較於覺醒和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的突觸傳遞,非快速眼動睡眠的突觸抑制過程能保障我們的大腦選擇相關的輸入信號以便進入某一種適應狀態。
大白話的意思就是:在進入睡眠時,我們大腦的接收神經能「屏蔽」外界幹擾,讓神經鎮靜下來,進入下一個睡眠階段。但是寶寶的神經元發育不如成人成熟,睡眠起始時傳入信息在丘腦被阻斷的效果「因寶而異」。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寶寶入睡時會哭鬧一番,有些寶寶卻不會。
和生理髮育相關,是不是我們就完全無能為力呢?那也不完全是。還記得我們一直強調的睡前儀式嗎?回想一下,做睡前儀式的目的:讓寶寶的情緒平穩下來,進入相對單一的睡眠環境中。
寶寶不足以主動處理生理需求進入睡眠狀態,那我們就輔助、提前輔助,花相對多一點的時間去幫助他們鎮靜情緒,比如:睡前半小時不高刺激互動,用寶寶喜歡也適合幫助他們睡眠能力發展的方式進行安撫,幫助平穩進入睡眠狀態。
從心理學方面如何來看待寶寶的bedtime crying
發展心理學家Aletha Solter著有一本書《Tears and tantrumas,what to do when babaies and children cry》,在其中有關bedtime crying的闡述,我們熟悉的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忻老師有做過一段翻譯。
對於bedtime crying,作者認為:寶寶是哭過了才能放鬆情緒,在睡覺之前釋放一天積累的tensions(緊張、壓力),哭夠的孩子往往能夠入睡比較快,而且晚上睡得更好。作者也認為睡前的哭對於孩子來說是常見的,也是正常的。
作者建議在入睡時間陪伴孩子,直到他們足夠大,不再需要這種陪伴。比如:把孩子抱在腿上或者陪伴入睡,這些都是幫助孩子入睡的loving and effective way(充滿愛並且有效的辦法),給了孩子安全感,並讓孩子有機會說一說或者哭一哭白天的不快。
寶寶的睡前哭鬧,有哪些原因可以排查,可以通過哪些措施進行改善,大家可以參考之前我寫過的一篇文 :寶寶的睡前哭鬧為哪般?
當所有能排查的因素都考慮到了,都儘可能地嘗試做了調整,寶寶在睡前還是會哭兩嗓子再睡,媽咪們就再從睡眠機制和心理學方面考慮一下,放下焦慮,靜靜陪伴孩子長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