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形聚冷棒的製作方法
2023-07-21 10:53:21
專利名稱:錐形聚冷棒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製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飲水器用水致冷器。
現有飲水器用水致冷器的聚冷棒一般由一個圓柱形棒體和一個與棒體根部連為一體並與棒體垂直的底座組成,底座一方面用於與盛水的冷膽膽體連接,另一方面與致冷片緊靠,將致冷片輸出的冷量傳給棒體,再由棒體與冷膽內的水進行冷熱交換。這種聚冷棒在棒體的四周設有一些與棒體軸心線垂直的環形熱交換片,各熱交換片間設有一定間隙。這種熱交換片的設置,雖然增加了與水的熱交換面積,但由於各片間的間隙與棒體內的冷量傳輸方向(亦即棒體軸心線方向)垂直,割裂了傳輸載體,實際上熱交換效率並不理想。此外,根據傳統設計,熱交換片設得較密,各片間間隙較小,而且與棒體呈垂直關係,這些特點使聚冷棒通常只能壓注成型(以鋁為主要原材料),這種結構還使聚冷棒的表面噴塗效果差。由於壓注工藝的局限,成型後的聚冷棒材質純度較低,熱阻較大。為提高熱交換效率,通常的辦法是增大聚冷棒的體積,從而增加了原材料消耗,還增加了產品自重,浪費了冷膽的有限空間。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錐形聚冷棒,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熱傳導效率高,便於擠壓加工和表面噴塗的優點。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錐形聚冷棒,包括棒體和與棒體的根部連為一體並與棒體的軸心線垂直的的底座;其特徵在於,所述棒體整體上呈錐形,靠根部較粗,向端部逐漸變細;所述棒體的表面沿縱向設有若干條相間排列的凹槽和凸筋,所述凹槽和凸筋亦呈錐狀由棒體根部向端部延伸。
如上所述的本發明錐形聚冷棒,改傳統圓柱狀以及橫向設置的熱交換片為錐狀和縱向設置的凹槽和凸筋,消除了熱交換片對冷量傳輸載體的割裂,提高了聚冷棒冷量傳導效率;這種形狀和結構適於擠壓成型,可以採用純度高的鋁材加工,而獲得材質純度高的聚冷棒,從而大大減小聚冷棒的熱阻,同時,這種結構也提高了表面噴塗效果。由於其熱交換效率足夠高,通常可適當減小聚冷棒的體積,從而節約原材料,降低致冷器自重,擴大冷膽的有效容積。聚冷棒設計為錐形,還對聚冷棒根部附近水的對流有利,從而提高聚冷棒的利用率和熱交換效率。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傳統聚冷棒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聚冷棒主視圖;圖3為本發明聚冷棒右視圖;圖4為本發明聚冷棒俯視圖;圖5為本發明聚冷棒與致冷器冷膽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1示出了傳統聚冷棒的基本結構,它由一個圓柱形棒體1和一個與棒體根部連為一體並與棒體垂直的底座2組成,底座2一方面用於與盛水的冷膽膽體(通過螺絲6)連接,另一方面其外端面與致冷片緊靠,將致冷片輸出的冷量傳給棒體1,再由棒體1與冷膽內的水進行冷熱交換。這種聚冷棒在棒體1的四周設有一些與棒體軸心線垂直的環形熱交換片7,各熱交換片間設有一定間隙8。
圖2、圖3和圖4所示的本發明錐形聚冷棒,一種錐形聚冷棒,包括棒體1和與棒體1的根部連為一體並與棒體1的軸心線垂直的的底座2;棒體1整體上呈錐形,靠根部較粗,向端部逐漸變細;棒體1的表面沿縱向設有若干條相間排列的凹槽3和凸筋4,凹槽3和凸筋4亦呈錐狀由棒體根部向端部延伸。
為有利於擠壓成型和表面噴塗,凹槽3和凸筋4的數量不宜過多。本實施例中,凹槽3和凸筋4的數量分別為3條。
本實施例中,在底座2上沿棒體1根部周邊設有用於安裝密封圈的環形凹槽5,環形凹槽5靠內側較深,靠外側較淺,其橫截面呈非對稱弧形。這種結構的聚冷棒在與冷膽安裝連接後,設在凹槽5中的密封圈受到向內的擠壓,密封性得到提高,可防止傳統結構中密封圈有時跑偏的問題。
權利要求
1.一種錐形聚冷棒,包括棒體(1)和與棒體(1)的根部連為一體並與棒體(1)的軸心線垂直的的底座(2);其特徵在於,所述棒體(1)整體上呈錐形,靠根部較粗,向端部逐漸變細;所述棒體(1)的表面沿縱向設有若干條相間排列的凹槽(3)和凸筋(4),所述凹槽(3)和凸筋(4)亦呈錐狀由棒體根部向端部延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錐形聚冷棒,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底座(2)上沿棒體(1)根部周邊設有用於安裝密封圈的環形凹槽(5),環形凹槽(5)靠內側較深,靠外側較淺,其橫截面呈非對稱弧形。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錐形聚冷棒,包括棒體和與棒體的根部連為一體並與棒體的軸心線垂直的底座;其特徵在於,所述棒體整體上呈錐形,靠根部較粗,向端部逐漸變細;所述棒體的表面沿縱向設有若干條相間排列的凹槽和凸筋,所述凹槽和凸筋亦呈錐狀由棒體根部向端部延伸。這種新型致冷器聚冷棒,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熱傳導效率高,便於擠壓加工和表面噴塗的優點。
文檔編號F25B21/02GK1196470SQ9810681
公開日1998年10月21日 申請日期1998年4月3日 優先權日1998年4月3日
發明者李達華, 廖大慈 申請人:美固電子(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