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熱保健組合式鞋墊的製作方法
2023-07-21 18:51:11 2
專利名稱:電熱保健組合式鞋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鞋墊,尤其是集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組合式鞋墊。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各式各樣的鞋墊品種很多,材料及質量千差萬別,但其性能和作用基本上都是單一的,截止目前還沒有發現一種能集取暖、除腳氣和保健為一體的組合式鞋墊。
人們對紅外線由發現到應用已經歷了約二百年和歷史,從醫學角度講,人體是一個天然紅外線輻射源,人體表面的熱輻射波在2.5----15um之間,波峰約在9.3um處,其中8-14um波段的輻射約佔人體總輻射能量的46%,根據基爾霍夫定律可知,人體同時又是良好的紅外線吸收波長以8---14um為主,因此醫學上又將波長為8---14um的紅外線稱為生命光波,上個世紀以來,歷經數代物理科學家和醫學反覆研究和探索,遠紅外線對人體某些疾病的治療和保健作用已得到科學的驗證。現在,遠紅外線治療方式已經被醫學界廣泛使用,並成為治療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能集取暖、保健和除腳氣三種功能為一體的組合式鞋墊。
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電熱保健組合式鞋墊,包括一個主墊,在所述主墊上面有一個可分離的副墊;主墊前腳掌位置設置有一塊柔性遠紅外發熱體,副墊上有均勻分布的純天然中草藥粒,主墊上的發熱體通過導線與一個放置有電池的護腿連接。
由於主墊上的柔性遠紅外發熱體產生的紅外線光波和副墊上的有效中藥成份能近距離帖附在足底穴位上,因此,該鞋墊能夠長時間、循序漸進地對足底穴位進行按摩,促進血液流通,改善微循環,對足關節炎、足部神經麻痺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對中老年人有改進神經末梢功能的作用;另外,它還能除腳氣和去腳汗。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主墊的斷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電熱保健組合式鞋墊由主墊2和副墊1及護腿7組成。在主墊2腳前掌部位設置有一塊柔性遠紅外發熱體3,發熱體3上的發熱絲端頭通過一個設置在主墊邊上的固定夾4與一根帶插頭的外接電源導線5連接。副墊有兩層,表層是高透氣性面料,底層是高透氣性防滑基布,中間均勻分布有幾百顆混膠純天然中草藥按摩藥粒9,在藥粒的支撐下形成雙層透氣、超強滲汗的層面,令雙足乾爽,腳不溼。護腿帶7上有的側兜8,護腿7的兩端有尼龍搭扣6。鞋墊通過導線5與護腿帶7連接。
如圖2所示,主墊2是多層結構,其表層10是低密度的PV合成革或真皮革,主墊基體13是橡塑材料,基體13上面是一層錫箔或鋁箔反射膜12,在反射膜層12的前掌部上是一塊能產生37-40℃溫度和遠紅外光波的電熱膜11。
為了最大限度地使溫度和紅外線波不外洩不損失,在主墊基體13的正反兩面最好是都有一層反射膜12。
在使用過程中用高能量鋰電池為好。在電路中再設置一個間斷供電集成晶片,電源引出線插頭頂部設置一個拔動開關,一檔為連續供電,一檔為間斷供電,間隔時間為2分鐘。使用時先把主墊2放入鞋中,再把副墊1放在主墊2之上,然後把護腿7固定在小腿部,把電池放入側兜8內,接通電源即可。如感覺到溫度過高,可將拔動開關拔到間斷供電檔即可。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發熱體是將具有遠紅外發射功能的導電碳纖維和導電、導熱矽膠以及銅電極和改性環氧樹脂,絕緣導熱膜複合在一起的發熱薄膜晶片,使用電壓只有3.6-4.2V,而設計擊穿電壓達到2000V,所以不怕水洗和出汗,其使用壽命在1萬小時以上。
權利要求1.一種電熱保健組合式鞋墊,包括一個主墊,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主墊上面有一個可分離的副墊;主墊前腳掌位置設置有一塊柔性遠紅外發熱體,副墊上有均勻分布的純天然中草藥粒,主墊上的發熱體通過導線與一個放置有電池的護腿連接。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熱保健組合式鞋墊,其特徵在於主墊是多層結構,其表層是低密度的PV合成革或真皮革,主墊基體是橡塑材料,基體上面是一層錫箔或鋁箔反射膜,在反射膜層的前掌部上是一塊能產生37-40℃溫度和遠紅外光波的電熱膜。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電熱保健組合式鞋墊,其特徵在於主墊基體的正反兩面都有一層反射膜。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熱保健組合式鞋墊,包括一個主墊,在所述主墊上面有一個可分離的副墊;主墊前腳掌位置設置有一塊柔性遠紅外發熱體,副墊上有均勻分布的純天然中草藥粒,主墊上的發熱體通過導線與一個放置有電池的護腿連接。由於主墊上的柔性遠紅外發熱體產生的紅外線光波和副墊上的有效中藥成分能近距離帖附在足底穴位上,因此,該鞋墊能夠長時間、循序漸進地對足底穴位進行按摩,促進血液流通,改善微循環,對足關節炎、足部神經麻痺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並且能除腳氣和去腳汗。
文檔編號A61N5/08GK2788610SQ20052007869
公開日2006年6月21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17日 優先權日2005年4月17日
發明者王新明 申請人:王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