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充氣式懸浮魚礁的製作方法
2023-11-03 12:21:42 2

本發明涉及一種魚礁,具體涉及一種自充氣式懸浮魚礁。
背景技術:
人工魚礁是人為在海中設置的構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營造海洋生物棲息的良好環境,為魚類等提供繁殖、生長、索餌和庇敵的場所,達到保護、增殖和提高漁獲量的目的。
沉底式的人工魚礁往往容易被海底沉積物覆蓋,而失去效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懸浮魚礁應用而生,但懸浮魚礁上用於提供浮力的氣囊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往往存在緩慢洩氣的問題,導致懸浮魚礁在一段時間後發生沉降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現有技術中懸浮魚礁的因氣囊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存在緩慢洩氣的情況,而導致懸浮魚礁沉降的問題的自充氣式懸浮魚礁。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自充氣式懸浮魚礁包括懸浮礁體、定位錨、儲氣裝置、設置在魚礁本體上的氣囊袋及設置在魚礁本體上的自觸發充氣機構,所述懸浮礁體通過錨繩與定位錨相連接,所述氣囊袋上設有氣囊袋充氣口,所述儲氣裝置包括充有高壓氣體的儲氣罐及設置在儲氣罐外側面上的儲氣罐排氣接口,所述自觸發充氣機構包括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缸體、觸發配重、滑動設置在豎直缸體內的豎直開關閥杆、設置在豎直缸體外側面上並與豎直缸體內腔相連通的進氣接口與出氣接口、自上而下依次設置豎直開關閥杆上的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及第三密封圈,所述進氣接口位於出氣接口的上方,所述豎直缸體通過連接件與懸浮礁體相連接,所述氣囊袋充氣口與出氣接口之間通過第一連接管相連接,所述儲氣罐排氣接口與進氣接口之間通過第二連接管相連接,所述豎直開關閥杆的外側面上設有閥杆上限位塊、閥杆中限位塊與閥杆下限位塊,所述閥杆上限位塊與閥杆中限位塊位於豎直缸體的上方,閥杆下限位塊位於豎直缸體下方,所述豎直開關閥杆上並位於豎直缸體上端與閥杆上限位塊之間套設有預緊壓縮彈簧,所述觸發配重通過連接繩與豎直開關閥杆的下端相連接。
本方案的自充氣式懸浮魚礁可有效解決現有技術中懸浮魚礁的因氣囊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存在緩慢洩氣的情況,而導致懸浮魚礁沉降的問題。
作為優選,當閥杆中限位塊抵靠在豎直缸體的上端面時:所述進氣接口位於第一密封圈與第二密封圈之間,出氣接口位於第二密封圈與第三密封圈之間;當閥杆下限位塊抵靠在豎直缸體的下端面時:所述進氣接口與出氣接口均位於第二密封圈與第三密封圈之間。
作為優選,豎直開關閥杆外側面上並位於第二密封圈與第三密封圈之間的設有環形凹槽。
作為優選,氣囊袋為環形氣囊袋,且環形氣囊袋環繞在魚礁本體外側。
作為優選,儲氣罐內的氣壓大於兩個標準大氣壓。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解決現有技術中懸浮魚礁的因氣囊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存在緩慢洩氣的情況,而導致懸浮魚礁沉降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自充氣式懸浮魚礁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本發明的自觸發充氣機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中:懸浮礁體1,氣囊袋2、氣囊袋充氣口21,自觸發充氣機構3、觸發配重30、連接繩31、進氣接口32a、出氣接口32b、豎直缸體33、閥杆上限位塊34、豎直開關閥杆35、預緊壓縮彈簧36、閥杆中限位塊37、第一密封圈38、第二密封圈39、環形凹槽310、第三密封圈311、閥杆下限位塊312,第二連接管4,儲氣裝置5、儲氣罐51、儲氣罐排氣接口52,錨繩6,定位錨7,第一連接管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圖2所示,一種自充氣式懸浮魚礁包括懸浮礁體1、定位錨7、儲氣裝置5、設置在魚礁本體上的氣囊袋2及設置在魚礁本體上的自觸發充氣機構3。懸浮礁體通過錨繩6與定位錨相連接。氣囊袋為環形氣囊袋,且環形氣囊袋環繞在魚礁本體外側。氣囊袋上設有氣囊袋充氣口21。儲氣裝置包括充有高壓氣體的儲氣罐51及設置在儲氣罐外側面上的儲氣罐排氣接口52。儲氣罐排氣接口與儲氣罐內腔相連通。儲氣罐內的氣壓大於兩個標準大氣壓。
如圖1、圖2、圖3所示,自觸發充氣機構包括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缸體33、觸發配重30、滑動設置在豎直缸體內的豎直開關閥杆35、設置在豎直缸體外側面上並與豎直缸體內腔相連通的進氣接口32a與出氣接口32b、自上而下依次設置豎直開關閥杆上的第一密封圈38、第二密封圈39及第三密封圈311。進氣接口位於出氣接口的上方。豎直缸體通過連接件與懸浮礁體相連接。氣囊袋充氣口與出氣接口之間通過第一連接管8相連接。儲氣罐排氣接口與進氣接口之間通過第二連接管4相連接。
豎直開關閥杆的外側面上設有閥杆上限位塊34、閥杆中限位塊37與閥杆下限位塊312。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及第三密封圈位於閥杆中限位塊與閥杆下限位塊之間。豎直開關閥杆外側面上並位於第二密封圈與第三密封圈之間的設有環形凹槽310。閥杆上限位塊與閥杆中限位塊位於豎直缸體的上方。閥杆下限位塊位於豎直缸體下方。豎直開關閥杆上並位於豎直缸體上端與閥杆上限位塊之間套設有預緊壓縮彈簧36。觸發配重通過連接繩31與豎直開關閥杆的下端相連接。
如圖3所示,當閥杆中限位塊抵靠在豎直缸體的上端面時:進氣接口位於第一密封圈與第二密封圈之間,出氣接口位於第二密封圈與第三密封圈之間;此時進氣接口與出氣接口切斷。
當閥杆下限位塊抵靠在豎直缸體的下端面時:進氣接口與出氣接口均位於第二密封圈與第三密封圈之間;此時進氣接口與出氣接口連通。
本實施例的自充氣式懸浮魚礁的具體使用如下:
如圖1所示,將儲氣罐固定在海底。通過定位錨和錨繩將懸浮礁體1懸浮在海底上方。觸發配重位於海底上方,且觸發配重與海底的間距為0.5-1.5米(通過控制連接繩的長度使觸發配重位於設定位置)。當觸發配重懸掛在豎直開關閥杆下方時,豎直開關閥杆下移,直至閥杆中限位塊抵靠在豎直缸體的上端面為止。
在長時間使用過程中,若懸浮礁體的因氣囊袋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存在緩慢洩氣的情況,而導致懸浮礁體沉降時;在懸浮礁體沉降過程中,觸發配重將首先與海底接觸,從而使豎直開關閥杆在預緊壓縮彈簧的作用下往上移動,直至閥杆下限位塊抵靠在豎直缸體的下端面為止。當閥杆下限位塊抵靠在豎直缸體的下端面上時,進氣接口與出氣接口均位於第二密封圈與第三密封圈之間,使進氣接口與出氣接口連通,從而使儲氣罐內的高壓氣體通過儲氣罐排氣接口、第二連接管、進氣接口、豎直缸體、出氣接口、第一連接管及氣囊袋充氣口充入氣囊袋內,使氣囊袋恢復膨脹體積,進而使懸浮礁體重新上浮。如此可有效解決現有技術中懸浮魚礁的因氣囊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存在緩慢洩氣的情況,而導致懸浮魚礁沉降的問題。
當懸浮礁體上浮復位後,觸發配重與海底分離,在觸發配重的作用下自觸發充氣機構的豎直開關閥杆將下移,直至閥杆中限位塊抵靠在豎直缸體的上端面為止,從而使進氣接口與出氣接口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