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檳榔油的製取方法
2023-11-03 14:04:02 2
專利名稱:一種檳榔油的製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檳榔油的製取方法,特別是一種採用超臨界co2萃取工藝進行制
取的方法。
背景技術:
檳榔果是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成熟種子,主要產於我國的海 南、廣東、廣西、雲南、福建、臺灣,是我國"四大南藥"之首。檳榔中的脂肪油含量為14% 18%,檳榔油的組成複雜,其脂肪酸主要為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櫚酸、硬脂酸、癸酸、油酸、 亞油酸、十二碳烯酸、十四碳烯酸等,檳榔油具有降血脂、抗衰老等保健作用,有抗炎、抑菌 作用,可加工成保健品,也可用作食用香料、食品加工助劑等,市場應用前景廣闊。然而,目 前關於對檳榔油提取方法的研究報導甚少。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檳榔油的製取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驟 (1)將檳榔籽乾燥後,粉碎,過篩,取20 40目的樣品置乾燥器中備用; (2)取上述樣品置於萃取釜中,在壓力為2500psi 4500psi,溫度為35t: 65t:
的條件下,利用超臨界C02萃取儀器進行萃取,萃取完成後,經過分離釜分離,得到檳榔油。 前述的步驟(2)中利用超臨界C02萃取儀器進行萃取時,樣品重量(kg)與C02的
流量(kg/h)比例為1 : 0. 005 0. 025 ;萃取的時間為60min 180min。 本發明有益效果是1.利用合適的超臨界C02萃取工藝製備檳榔油,解決了超臨
界(A萃取檳榔油的關鍵技術;2.本方法與常用的索氏抽提法相比,一方面可以大大節約
時間(索氏抽提法一般需要10h左右,而本方法一般僅需2 3h);另一方面索氏抽提法得
到的檳榔油含有有機殘留物,而本方法製取的檳榔油不含任何有機殘留物,同時本方法制
取的檳榔油在色澤、氣味等方面都明顯優於索氏抽提法得到的檳榔油。3.本方法與壓榨法
相比,其效率遠遠高於壓榨法。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通過本發明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發明的保護不意味 著僅僅局限於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一 1.將檳榔籽放入烘箱中在85t:下乾燥後,粉碎,過篩,取20 40目的樣品置乾燥 器中備用; 2.稱取上述樣品30. 95g置於萃取釜中,在溫度為35t:和壓力為2500psi條件下, 設定C02的出口流量為1. 5kg/h,萃取時間為60min,利用超臨界C02萃取儀器進行萃取,萃 取完成後,經過分離釜分離,最終得到檳榔油0. 62g,檳榔油得率為2. 00%。
實施例二
1.將檳榔籽放入烘箱中在85t:下乾燥後,粉碎,過篩,取20 40目的樣品置乾燥 器中備用; 2.稱取上述樣品15.77g置於萃取釜中,置於萃取釜中,在溫度為45t:和壓力為 3500psi條件下,設定C02的出口流量為1. 5kg/h,萃取時間為90min,利用超臨界C02萃取儀 器進行萃取,萃取完成後,經過分離釜分離,最終得到檳榔油0. 78g,檳榔油得率4. 95%。
實施例三 1.將檳榔籽放入烘箱中在85t:下乾燥後,粉碎,過篩,取20 40目的樣品置乾燥 器中備用; 2.稱取上述樣品15.39g置於萃取釜中,置於萃取釜中,在溫度為65t:和壓力 為4500psi條件下,設定C02的出口流量為2. 5kg/h,萃取時間為180min,利用超臨界C02 萃取儀器進行萃取,萃取完成後,經過分離釜分離,最終得到檳榔油1. 72g,檳榔油得率 11. 18%。
權利要求
一種檳榔油的製取方法,其特徵在於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檳榔籽乾燥後,粉碎,過篩,取20~40目的樣品置乾燥器中備用;(2)取上述樣品置於萃取釜中,在壓力為2500psi~4500psi,溫度為35℃~65℃的條件下,利用超臨界CO2萃取儀器進行萃取,萃取完成後,經過分離釜分離,得到檳榔油。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檳榔油的製取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2)中利用超臨 界0)2萃取儀器進行萃取時,樣品重量(kg)與0)2的流量(kg/h)比例為1 : 0. 005 0. 025 ; 萃取的時間為60min 180min。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檳榔油的製取方法,其特徵在於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檳榔籽乾燥後,粉碎,過篩,取20~40目的樣品置乾燥器中備用;2、取上述樣品置於萃取釜中,在壓力為2500psi~4500psi,溫度為35℃~65℃的條件下,利用超臨界CO2萃取儀器進行萃取,萃取完成後,經過分離釜分離,得到檳榔油;步驟2中利用超臨界CO2萃取儀器進行萃取時,樣品重量(kg)與CO2的流量(kg/h)比例為1∶0.005~0.025;萃取的時間為60min~180min。本發明的方法利用合適的超臨界CO2萃取工藝製備檳榔油,解決了超臨界CO2萃取檳榔油的關鍵技術;本方法製取檳榔油不僅效率高、時間短,且製取的檳榔油不含任何有機殘留物。
文檔編號A23L1/221GK101791014SQ20091000633
公開日2010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1日 優先權日2009年2月1日
發明者張偉敏, 張海德, 韓林 申請人:張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