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框支大梁鋼支座託換方法與流程
2023-12-02 04:23:11 5

本發明涉及多層砌體的底層架空改造技術。
背景技術:
多層磚砌體結構的房屋要進行底層架空改造,有很多種方法,但通常都會涉及到承重牆體的拆除,一般的做法是先在牆體中設置託換梁,將上部荷載傳遞到相鄰牆體或柱上,再進行拆除,由於拆除了原有的承重牆體,被改造的建築物的結構剛度相對較差,並且託換梁改變了原有結構的傳力路線和結構的受力情況,因此,能否設計出合理的改造方法,對改造後建築物的結構合理性和受力均衡性以及改造後建築物的結構優化非常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鋼筋混凝土框支大梁鋼支座託換方法,解決了在舊屋底層架空改造中的技術難題,施工方法簡便易行,改造後的底層架空結構合理。
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鋼筋混凝土框支大梁鋼支座託換方法,所述託換方法對多層磚砌體結構的房屋進行底層架空改造,所述改造的過程包括以下步驟:
1)設計框支架結構:根據多層磚砌體結構的房屋的基礎條件,確定框支架混凝土的強度以及柱和框支架的斷面尺寸;
2)框支柱和柱基施工:對須架空的承重牆兩端按設計要求設立框架柱的位置砌體進行切鑿,底部擴大切鑿基礎所需尺寸,同時對該柱位上方結構的周邊圈梁底及現澆板底設立臨時加固支架,然後開挖獨立柱基基坑土方,按設計要求進行鋼筋混凝土獨立柱基的施工;
3)在須澆築框支大梁的水平向按一定間距對承重牆取洞,洞內安裝特製鋼支座支託框支大梁位置的承重牆;
4)對通過步驟3)完成的框支大梁進行鋼筋安裝綁紮;
5)對鋼筋綁紮後的框支大梁進行混凝土澆築;
6)對完成後的框支梁進行養護、拆除模板,並拆除梁底所有的磚砌底;
7)重複步驟2)-6)依次對其他軸線進行施工。
在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的同時,本發明還可以採用或者組合採用以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
所述步驟3)包括鋼支座製作的步驟和在託換的承重砌體取洞安裝鋼支座的步驟。
所述鋼支座包括上下兩塊鋼板以及支撐在所述上下兩塊鋼板之間的縱腹板,所述縱腹板焊接成雙腹工字形,所述雙腹板之間焊接有水平穩定板。
所述在託換的縱牆砌體取洞安裝鋼支座的步驟具體包括:
A.在要託換的縱牆上取洞:在縱牆底部每隔一定距離切鑿取洞;
B.每切鑿一個洞就在洞內相應安裝一個鋼支座,所述鋼支座的腹板平行於承重牆軸線,安裝時鋼支座的上下板與洞的上下邊支緊,不能支緊時在鋼支座的上下板加鋼板墊片並敲緊;
C.當所有洞都安裝好鋼支座後,逐個切鑿洞間牆,每切鑿一個洞間牆就相應安裝一個鋼支座;
D.通過步驟A、B、C使得整個縱牆全部通過所有的鋼支座將何在傳遞至支座以下的牆體。
在所述B步驟在切鑿的洞內安裝鋼支座時,鋼支座必須支入牆中心並對稱。
在進行鋼筋綁紮之前還包括安裝梁底模的步驟,即在鋼支座安裝完成後,開始安裝梁底模,梁底模的上表面與洞底的上表面齊平,牆內的洞底砌體作為梁底模使用,寬出牆體的梁底模另行拼接。
在安裝梁底模之後,按照設計要求進行鋼筋綁紮,箍筋安裝在相鄰兩鋼支座之間的空間綁紮,上下的縱筋分別在鋼支座的上鋼板之下和下鋼板上進行綁紮。
所述澆築混凝土的步驟是指:分三次支立大梁側模板,一定高程立一次模板澆一次混凝土,採用C30細石混凝澆築,用小振搗棒伸入空間,確保澆築密實。
所述步驟6)具體是指對框支梁進行周期性養護後拆除模板,並拆除梁底所有的磚砌底,然後將露在梁底以外的鋼支座鋼板採用水泥砂漿抹灰予以封閉,然後進行梁柱粉刷,形成底框。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本發明的鋼支座託換方法,首先切鑿縱牆兩端砌體進行鋼筋混凝土獨立柱基及框支柱的澆築,然後在承重縱牆上交錯取洞安裝特製的鋼支座並留出足夠的空間進行鋼筋綁紮,然後再進行框支梁澆築,達到託換的目的,本發明以軸作為改造單元進行施工,逐軸施工改造後形成整體的底框,改造後的結構直接形成底託對上部結構進行架空,無需另行設置託換梁,並且,改造後的結構形成整體的底託,對上部結構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確保改造後的結構剛度和結構合理性,也使得改造後的架空結構的內部空間能夠被最大範圍地利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所要改造的磚砌體房屋的底層平面圖。
圖2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改造單元(單軸)的軸柱位圖。
圖3是本發明的鋼支座的立體圖。
圖4是本發明的鋼支座的平面圖。
圖5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對要託換的縱牆進行取洞安裝鋼支座的布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以實施例的形式對本發明實施步驟進行具體闡述,應注意,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發明而不用於限制本發明的範圍。
本實施例以沿街民房的房屋底層改造為底層框架的連通結構用來辦超市為例。
待改造房屋沿街建造,進深10米,開間4米,底層高4.5米,整幢房屋共10間,五層,磚砌體承重,樓面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每層樓面下均有一道240×300鋼筋混凝土圈梁,待改造房屋的底層平面如圖1所示。
首先對房屋進行砌體檢測,確認砌體符合規範要求,之後採用本發明的鋼筋混凝土框支大梁鋼支座託換方法進行改造,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設計框支架結構。
經設計驗算,框支架結構由混凝土強度為C30、斷面400×450mm的框支柱與斷面尺寸為b×h=350×1000mm的框支梁組成,並按照計算配足鋼筋。
2、框支柱及柱基施工。
對須架空的承重牆兩端按設計要求設立框架柱的位置砌體進行切鑿,底部擴大切鑿基礎所需尺寸,同時對該柱位上方結構的周邊圈梁底及現澆板底設立臨時加固支架,然後開挖獨立柱基基坑土方,按設計要求進行鋼筋混凝土獨立柱基的施工,具體如下:
如圖2所示,框支柱及其柱基的施工以軸為施工單元,本步驟中以圖1中的③軸為例:對③軸的柱位進行切鑿砌體(柱位即圖中③軸與A軸和B軸的相交處),適當擴大切鑿尺寸,並在該柱位周邊的圈梁底及現澆板底適當設立支架以保證安全,再在柱位底進行基礎坑開挖,按設計要求進行3000×3000mm的鋼筋混凝土獨立柱基施工,為確保施工安全,兩個柱基依次施工,即先將一個柱基施工完畢,經保養達到一定強度,回填砂卵石及填土,在對另一個柱基施工。柱基施工完畢後,綁紮柱鋼筋澆築柱混凝土。
3、框支大梁的施工。
在須澆築框支大梁的水平向按一定間距對承重牆取洞,洞內安裝特製鋼支座支託框支大梁位置的承重牆,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3.1、製作鋼支座。
如圖3-4所示,採用上下各10mm的鋼板,尺寸均為150mm×160mm,兩塊縱腹板厚10mm,尺寸為1100mm×160mm,焊接成雙腹工字形,雙腹板間距為110mm,雙腹板之間再焊接一塊厚為10mm的水平穩定板形成鋼支座。
3.2、在託換的縱牆砌體中取洞安裝鋼支座。
如圖5所示,在要託換的縱牆上取洞,本實施例中,樓面板與圈梁整澆,樓面板與圈梁的總高度為300mm,在縱牆圈梁底每隔350mm切鑿取洞,洞寬為150mm,洞高度為1200mm。
施工時,每切鑿一個洞就安裝一個鋼支座,使得鋼支座的腹板平行於承重牆軸線,安裝時必須讓鋼支座與洞的上下邊支緊,在不能支緊時,可在鋼支座的上下板加鋼板墊片並用榔頭敲緊,以便鋼支座能充分受力。由於鋼支座板寬160mm,牆體厚240mm,鋼支座務必支入牆中心並對稱,牆體各邊空留40mm位置。
當所有洞都安裝好鋼支座後,便可逐個切鑿洞間牆(在相鄰兩洞之間的牆上切鑿安裝鋼支託的洞,洞的大小同前),每切鑿一個洞間牆就安裝一個鋼支座,鋼支座的安裝要求同前,這樣,整個縱牆最後全部通過所有的鋼支座將荷載傳至支座以下的牆體了。
3.3、框支大梁的鋼筋綁紮。
完成鋼支座的安裝後,立即開始安裝梁底模,梁底模的上表面與洞底的上表面齊平,即牆內的洞底砌體作為梁底模使用,寬出牆體的梁底模另行拼加,梁底模安裝完畢後,按照設計要求進行鋼筋綁紮,由於鋼支座的縱向長度設計為150mm寬,所以箍筋安裝在相鄰兩鋼支座之間,可以穿過鋼支座之間的空間進行綁紮,上下的縱筋可以分別在鋼支座的上鋼板之下和下鋼板上進行綁紮。
3.4、混凝土的澆築。
為了使混凝土能夠充分澆築在鋼支座的兩腹板之間的空間內,大梁側模板分三次支立,每350mm高支立一次大梁側模板並澆築一次混凝土,採用C30細石混凝澆築,用小振搗棒伸入鋼支座的兩腹板之間的空間內,確保澆築密實。
4、施工完畢後的框支梁養護28天後,拆除模板,並開始拆除梁底的所有磚砌底,然後將露在梁底以外的鋼支座鋼板採用水泥砂漿抹灰予以封閉,再進行梁柱粉刷,從而形成底框。
5、按照上述步驟2-4對其他軸線進行施工,直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