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左寶貴簡介 左寶貴是怎麼死的?
2023-12-01 16:16:51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成立後,一場鞏固中國國際地位,維護國家安全的一場重要戰役。實際上「抗美援朝」,並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援助朝鮮的戰爭。朝鮮從很早以前就是中國的屬國,因為其國土與中國接壤,因此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要地。許多意圖徵服中國的國家,大都會選擇以朝鮮為跳板,從而進軍大陸。
清朝末年,日本進攻中國,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向朝鮮派出重兵,朝鮮告急。朝鮮李氏向清政府遞交國書,請求清王朝派兵援助朝鮮。清朝接到請求後,迅速派左寶貴領導的奉軍,毅軍馬玉昆部,盛軍衛汝貴部以及豐升阿所部奉天練軍盛字營、吉林練軍等四支部隊,計29營13000餘人,史稱四大軍入朝。而本文的主人公,是援朝四大軍中,清軍犧牲的第一位高級將領。
左寶貴,字冠廷,回族,山東費縣地方鎮人,生於公元1837年,去世於公元1894年。他的家庭是回族的一個普通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父親和母親便雙雙去世,他帶著年幼的弟弟靠當皮匠補鞋為生。一次左寶貴給官兵補馬鞍,在勞累了一天之後,官兵竟然不給錢,左寶貴氣憤之下,將官兵打傷了。
惹上了官兵,左寶貴自然不可能再在家鄉生活下去,因此無奈之下,他只得帶著自己的弟弟背井離鄉、四處流浪。那個時候,剛好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太平軍迅速席捲全國。為了鎮壓太平軍,清朝命官員招收勇士,舉辦地方團練。離開了家鄉無以謀生的左寶貴知道,自己現在最好的選擇便是參軍,因此他找到軍營,帶著自己的弟弟參了軍。
左寶貴帶著兩個弟弟投靠了江南軍營後,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他參與鎮壓過太平軍、捻軍和東北伐木工人、挖金工人、東荒教民起義。清政府先後獎給其六品軍功,頒賞獎武金牌、白玉翎管、白玉搬指、大小荷包,賜予鏗色巴圖魯勇號,賞穿黃馬褂,頭品頂戴,賞戴雙眼花翎,封建威將軍。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左寶貴奉命率領自己的奉軍入駐朝鮮,抗擊日軍。其時將軍葉志超因為虛報軍功,因此被任命為援朝清軍諸部總領,但是因為其人懦弱,所以在軍中毫無威信可言。因為左寶貴資歷高,且素有威信,所以他才是清軍援朝諸部上下的實際統帥。
1894年9月15日,日軍對平壤發起總攻,平壤保衛戰開始打響,左寶貴率奉軍防守平壤北面的牡丹臺、玄武門一線。
當時的牡丹臺,是朝鮮地勢最高的地方,誰掌握了那裡就更利於整個戰局。因此日軍統帥在發動總攻之前,老早就將自己的目光定在了牡丹臺。所以左寶貴所在之處,是火力最猛,戰場最為激烈的地方。日軍第五師團的朔寧支隊和第三師團的元山支隊全力攻擊牡丹臺,兵力佔進攻平壤日軍的三分之一以上,戰鬥極為激烈。
發動戰爭自後,日軍元山支隊集中炮火向牡丹臺外側西北方兩個堡壘開始了猛烈炮擊,以掩護步兵衝鋒。「寶貴自至城上指揮,我軍力御之,倭人死傷無數」,儘管一次次被清軍打退,但是日軍在軍官的督戰下,拼死突進,集中至此的活力更為強烈,一時間硝煙四起,彈片飛瀉。「此際彼我之槍炮聲最為盛,硝煙與朝霧相混,幾乎咫尺莫辨」。
清軍在左寶貴的指揮下,拼死戰鬥,但終因敵方火力太猛,內重牡丹臺和外重牡丹臺相繼被日軍攻破。失去了內外兩重牡丹臺的清軍,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卻「仍堅陣應戰」。在玄武門指揮作戰的左寶貴,見牡丹臺失守,「知勢已瓦解,志必死」。「乃衣御賜衣冠,登陴督戰」,「往來睨指揮」。營官楊某見城上危險,欲挽寶貴下城避,寶貴擊以掌,並親燃大炮向敵軍轟擊,先後「手發榴彈巨炮三十六顆」。
清軍士兵見統帥不畏炮火,衝鋒在前,便重拾信心,跟隨主將作戰。經過一次次拼殺之後,一飛彈襲來,擊中清軍火炮,大炮貼片貫穿了左寶貴整個肋下部位。寶貴負傷不退,裹創再戰,血染徵衣。不久,又一彈飛至,左寶貴中彈撲地,「將士趨視之,已洞矣」。就這樣,一代著名愛國將領在異鄉犧牲,儘管部下楊某想護著其屍體退走,但在激烈的戰鬥中,楊某也隨之而亡,兩人死後連屍體都不知所終,最後只在左寶貴家鄉修建了一個衣冠冢,裡面埋葬著左寶貴身前穿過的一雙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