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之戰是哪一場戰爭?邲之戰的歷史背景
2023-12-08 21:56:46 1
公元前596年,楚莊王親自率兵攻打鄭國,原因是鄭國不老實,總是答應了歸附於楚,但是被晉國一威脅,馬上就背叛楚國,跑到晉國的懷抱去了。此時的鄭國是名義上的晉國同盟,所以被強大的楚國攻打,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同樣強大的晉國,於是派了使者傳信給晉國說:「我打不過了,快來救我,否則我又要叛變啦!」就這樣,晉國不得不發兵去援救這個善於變臉的小夥伴鄭國。
為什麼說鄭國很善變呢?我們用一段歷史來證明,從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之中,晉國攻打鄭國一共有四次,最後鄭國服從於晉國;但是接下來的幾年中,也就是從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之中,秦國攻打鄭國一共有七次,最後鄭國背叛晉國,轉而服從於楚國。雖然有點同情鄭國,居然這麼悲催,十幾年中,幾乎年年挨打,但是他立場不堅定也是一方面。如果他堅定的站在某一方,他的友邦總會出兵相救的。鄭國方面就認為了,「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所以他們叛變起來也得心應手,就是要從晉國和楚國兩個國家中選一個更強的來依靠。要是晉楚兩國打不起來,他恨不能上去加一把火。沒辦法,為了生存,他也只能出這種小賤小賤的招數了。
看到這裡,沒有了解過晉國和楚國之前的歷史,那些小夥伴們可能就不太明白了,春秋時期有那麼多的諸侯國,為什麼這兩個國家獨獨抓住鄭國不放呢?這個就要從幾十年以前說起了。知道晉國和楚國的城濮之戰嗎?發生在晉文公時期,是晉文公和楚成王之間爭霸的一場決戰,這也是晉楚兩國第一次爭霸之戰。城濮之子最終以晉國的勝利而告終,當然晉國也是兵行險著,特別是晉軍中的將領先軫,表現尤其突出,各種計謀戰略層出不窮。從晉國和楚國雙方分別的國情發展來
看,晉國經過了曲沃代翼後,又經過了驪姬之亂以及晉惠公和晉懷公的黨獄之災,晉國始終沒能發展起來。然而,公子重耳繼位為晉文公以後,勵精圖治,改革國政,晉國不但在內亂帶來的傷痕下迅速復原,還能迅速的發展起來,從二等侯爵國成長為一等公爵國。晉國有了爭奪春秋霸主的資格,而楚國也是一樣具有了這樣的資格。楚國楚成王是一位優秀的國君,但他屬於大事不模糊,小事上有些犯蠢的國君。當初重耳流亡到楚國的時候,他招待了重耳,但他的大臣看出了重耳的賢才,知道將來重耳會成為楚成王的對手,所以建議楚成王殺掉重耳。但是楚成王驕傲得不行,最終沒有殺死重耳。楚成王在一幫賢臣的輔佐下,使得楚國成為了南方最強的國家,足以有和晉國爭霸的資本。
就這樣,自然而然的,當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又求助於晉的時候,晉國答應了發兵。雙方都知道,這一次恐怕沒那麼容易解決,都是全力應戰的。然楚國戰敗,霸主地位被晉國佔領,此後的幾十年,晉國一直居於霸主的地位,楚國只能遙遙相望。
晉文公之後,晉襄公接過霸業,且維持了霸業。但是晉靈公時期,晉靈公年幼且昏庸無道,晉國君臣又不合,所以晉國的發展緩慢了許多,是楚國的機會。楚穆王趁著這個機會,發兵北上,意圖將北方的那些小國都拉入自己的陣營,將晉國孤立起來。於是楚國先後滅亡了江、六、蓼,接著楚莊王時期,莊王任用賢才,楚國國力盛強,和晉國爭奪小國勢力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許多。楚莊王將楚國和晉國之間的小國幾乎都收歸自己所控之後,唯獨這個鄭國總是舉棋不定,叛變無常,所以多次發兵攻打他。邲之戰之前就是楚國攻打鄭國的戰爭,而且楚國打敗了鄭國,鄭國已經選擇了服從於楚國。當然,以上這些就是邲之戰發生的歷史背景,是晉國和楚國第二次爭霸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