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沙地上紫花苜蓿混播建植方法
2023-12-08 19:38:56 2
專利名稱:一種沙地上紫花苜蓿混播建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種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沙地上紫花苜蓿混播建植方法。
背景技術:
紫花苜蓿被稱為牧草之王,是一種多年生豆科牧草,產量和營養價值均很高,粗蛋白含量達到20%以上。由於我們國家耕地面積很少,以及糧食安全的問題,因此不可能在農田大面積種植紫花苜蓿,然而奶業發展對優質飼草量的需求越來越高,國內形成對紫花苜蓿優質乾草的巨大需求,目前每噸乾草價值達到2200元,我國很多北方沙地地區,看到商機,進行大規模的紫花苜蓿種植。一方面防風固沙,一方面提供優質飼草料。然而,沙地種植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容易建植成功。在實際生產上,主要採用兩種方法1、增大種子用量和播種深度,2、加大灌溉量。兩種方法都將增加投入,尤其是灌溉量增加使得原本處於水分短缺地區的供水更為緊張。混播草地可以提高草地的產量以及飼草的品質,相關研究人員大都從這一點出發,可參見下列文獻1、扁穗牛鞭草與紫花苜蓿混播草地生物量和種間競爭的動態研究。萬裡強、李向林、何峰。西南農業學報,2011年4月。2、應用燕麥伴播控制春播紫花苜蓿苗期雜草的研究。郭芸江、張麗、唐華。農業科學與技術(英文版),2011年08期。3、油菜-紫花苜蓿混種對土壤中菲、芘的修復作用。潘聲旺、魏世強、袁馨、曹生憲。中國農業科學,2009年02期。目前紫花苜蓿混播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紫花苜蓿與多年牧草混播,例如紫花苜蓿與扁穗牛鞭草、無芒雀麥、老芒麥等;第二種是紫花苜蓿與一年生植物混播,主要是燕麥和油菜。利用混播技術提高在沙地上建植成功的報導沒有發現。在我國北方沙地上種植紫花苜蓿時,建植非常困難。主要原因在於北方冬季寒冷漫長,春季多風,夏季炎熱乾燥,整個生長季短等因素的限制。在第一年建植的時候,如果建植時間較早,新生的幼苗面臨大風的影響,建植較晚則第一年生長時間短,根系積累能量不夠,次年返青面臨同樣的問題。此外,在太陽炙烤下,細沙的溫度達到50°C以上,在大風的吹動下,可將幼苗掩埋,很短的時間內造成植株死亡。因此問題的關鍵是如何限制苗期沙子的流動。由於苗期紫花苜蓿生長緩慢,不能很快在地表形成覆蓋,因此不能限制細沙的流動,而混播組合中其他植物可以快速生長形成地表覆蓋,限制沙子的流動。因此,可以利用混播來解決這個問題。然而,上述提到的紫花苜蓿混播組合中,與多年生牧草混播,由於多年生牧草要生長多年,不適用於與單一生產紫花苜蓿混播;與一年生植物混播,僅適用於自然條件較好區域提高當年的產量,而這種提高是以一定程度上限制紫花苜蓿生長為代價的,因此造成來年返青紫花苜蓿越冬率下降。
發明內容
針對缺少沙地上紫花苜蓿不容易建植成功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沙地上紫花苜蓿混播建植方法,其為以紫花苜蓿與黍子或小米混播建植。這是由於首先,黍子和小米的種子均與紫花苜蓿種子大小比較一致,混在一起不容易分層,因此可以放在一個播種箱中,播種作業一次完成,適用於大面積機器化作業。其次,黍子和小米的莖杆硬度適中,在減少地表風速的同時,又比燕麥和油菜的莖杆更為纖細,避免留茬對紫花苜蓿乾草品質,不影響紫花苜蓿正常的生產過程。其中,紫花苜蓿、黍子或小米的品種優選葉片豐富的晚熟品種。其中,播種時間為春季風沙完全停止後至當季完全停止生長前40-50天,一般為7月10日-8月10日。本發明的播種時間具有如下優點1、避免在春季風沙大的環境下進行播種,造成起塵等環境問題;2、此時已經進入雨季,適宜紫花苜蓿建植,建植成功率有保障;
3、當季黍子和小米不能成熟,有效避免種子落地後來年形成半生雜草,影響紫花苜蓿品質;
4、可以形成足夠的生長量和地表覆蓋,冬春季保溫,以及春季抑制揚塵,促進來年返青。其中,播種行距為15-30cm。採用該行距主要是針對紫花苜蓿種植的需求。其中,播種深度為3-4cm。播種深度如果過淺,由於沙土地保水保肥能力較差,表層水分變化非常快,幼苗容易受到乾旱脅迫;播種深度如果過深,則對種子頂土能力要求高,不容易出苗。其中,種子用量為每公頃播紫花苜蓿種子15. 0-22. 5kg,混播種子用量為每公頃播黍子種子3. 0-4. 5kg或小米種子1. 5-3. Okgo以上種子用量可保證紫花苜蓿種群密度,在不影響紫花苜蓿的正常生長的同時,保證黍子和小米足夠的基本數量。其中,底肥和水肥管理參照正常的紫花苜蓿生產進行,這是由於混播組合中黍子和小米的適應性非常強,無須特殊照顧。本發明還提供上述沙地上紫花苜蓿混播建植方法的應用,特別是在防風固沙中的應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避免在多風的春季進行播種,減少春季揚塵造成的環境汙染(我國北方沙地多為我國沙塵的源頭或途徑地),不影響當季紫花苜蓿的生長,在冬季形成地表覆蓋增溫保墒,混播的一年生草種當季不能成熟,避免造成來年形成雜草影響紫花苜蓿生長,次年返青時,混播草種莖杆依然直立,減少沙地地表風速以及揚塵,但莖杆高度較低,不影響第一茬紫花苜蓿收穫質量。此種方法不增加大面積種植時機械使用頻次,非常適宜大面積沙地紫花苜蓿建植。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實施例用於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範圍。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對本發明方法、步驟或條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換,均屬於本發明的範圍。若未特別指明,實施例中所用的技術手段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常規手段。實施例1紫花苜蓿與黍子混播建植2011年,在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以紫花苜蓿與黍子混播建植。紫花苜蓿的品種為敖漢苜蓿(從北京中畜東方草業科技有限公司購置,產地為赤峰市敖漢旗),黍子的品種為阿魯科爾沁旗當地地方品種。具體種植方式如下
I 整地由於紫花苜蓿種子和黍子種子細小,頂土能力弱,因此播種前必須將地塊整平整細。試驗前進行耕翻滅茬,然後用圓盤耙耙碎土塊。底肥(也稱基肥)對保證紫花苜蓿持續高產具有重要作用。翻耕前每公頃施用22. 5噸有機肥,600kg過磷酸鈣,結合整地施入土壤,培肥地力。此外,在播種前7-10天打除草劑氟樂靈,控制苗期雜草的生長。2 播種
播種機械採用改進後的雙箱小麥播種機。將苜蓿種子與黍子按照設 計比例混勻,然後接種根瘤菌菌劑並在此混勻,將其裝入播種箱。肥料箱中添加硫酸鉀,每公頃用量為225kg,施入位置位於種子下方5-10cm。播種時間為7月10日,播種方式採用條播,播種深度3cm,苜蓿種子用量每公頃22. 5kg,黍子的種子用量每公頃4. 5kg,播種行距15cm,播種面積2公頃。3田間管理播種當年土壤表層商情較差時進行灌溉作業。越冬前,9月上旬每公頃追施硫酸鉀150kg,提高紫花苜蓿越冬率。播種當年無其他特殊田間管理措施。第二年開始,田間管理同其他地塊,每次刈割收穫後追施複合肥20kg(氮磷鉀百分比為10:25:10),並結合噴灌進行灌溉。上述步驟中所用肥料、農藥均可市購。效果評價沙地建植紫花苜蓿成功率明顯提高,所有試驗地全部建植成功;播種當年的紫花苜蓿越冬率顯著提高,部分地塊越冬率提高20%以上;由於返青好,植株粗壯,次年第一茬苜蓿產量可以提高15%以上。田間試驗的結果受到當地自然條件影響非常大,但總體而言,本項發明涉及的功效均得到完整的實現。實施例2紫花苜蓿與黍子混播建植2011年,在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以紫花苜蓿與黍子混播建植。紫花苜蓿和黍子的品種參見實施例1。播種行距為30cm,播種深度為4cm。種子用量為每公頃播紫花苜蓿種子15. 0kg,混播種子用量為每公頃播黍子種子3. 0kg。播種面積為2公頃。具體種植方式參見實施例1。效果評價沙地建植紫花苜蓿成功率明顯提高,所有試驗地全部建植成功;播種當年的紫花苜蓿越冬率顯著提高,部分地塊越冬率提高20%以上;由於返青好,植株粗壯,次年第一茬苜蓿產量可以提高10%以上。田間試驗的結果受到當地自然條件影響非常大,但總體而言,本項發明涉及的功效均得到完整的實現。實施例3紫花苜蓿與小米混播建植2011年,在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以紫花苜蓿與小米混播建植。紫花苜蓿的品種參見實施例1,小米的品種為阿魯科爾沁旗農戶用的當地品種。播種行距為30cm,播種深度為3cm。種子用量為每公頃播紫花苜蓿種子15. Okg,混播種子用量為每公頃播小米種子1. 5kg。播種面積為2公頃。具體種植方式參見實施例1。效果評價沙地建植紫花苜蓿成功率明顯提高,所有試驗地全部建植成功;播種當年的紫花苜蓿越冬率顯著提高,部分地塊越冬率提高20%以上;由於返青好,植株粗壯,次年第一茬苜蓿產量可以提高10%以上。田間試驗的結果受到當地自然條件影響非常大,但總體而言,本項發明涉及的功效均得到完整的實現。實施例4紫花苜蓿與小米混播建植2011年,在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以紫花苜蓿與小米混播建植。紫花苜蓿和小米的品種參見實施例3。播種行距為15cm,播種深度為4cm。種子用量為每公頃播紫花苜蓿種子15. 0kg,混播種子用量為每公頃播小米種子3. 0kg。播種面積為2公頃。具體種植方式參見實施例1。效果評價沙地建植紫花苜蓿成功率明顯提高,所有試驗地全部建植成功;播種當年的紫花苜蓿越冬率顯著提高,部分地塊越冬率提高20%以上;由於返青好,植株粗壯,次年第一茬苜蓿產量可以提高15%以上。田間試驗的結果受到當地自然條件影響非常大,但總體而言,本項發明涉及的功效均得到完整的實現。實施例5紫花苜蓿與黍子混播建植2012年,在河北廊坊中國農業科學院園區牧草基地進行,以紫花苜蓿與黍子混播建植。紫花苜蓿的品種為中苜I號(從北京中畜東方草業科技有限公司購置,產地為甘肅酒泉),黍子的品種為廊坊當地地方品種。具體種植方式如下I 整地由於紫花苜蓿種子和黍子種子細小,頂土能力弱,因此播種前人工將地塊整平整細。底肥每公頃施用磷酸二銨75kg,結合整地施入土壤。2 播種播種採用人工撒播,條播。將苜蓿種子與黍子分別播種,苜蓿接種根瘤菌菌劑,按照每公斤種子接種5克菌劑的比例進行拌種,根瘤菌菌劑由美國百綠有限公司北京代表處提供。播種時間為8月I日,播種方式採用條播,播種深度3cm,苜蓿種子用量每公頃22. 5kg,黍子的種子用量每公頃4. 5kg,播種行距30cm,播種面積15平方米,重複3次。3田間管理播種當年土壤表層商情較差時進行灌溉作業。越冬前,9月上旬每公頃追施硫酸鉀150kg,提高紫花苜蓿越冬率。播種當年無其他特殊田間管理措施。上述步驟中所用肥料、農藥均可市購。效果評價沙地建植紫花苜蓿成功率明顯提高,所有試驗地全部建植成功。實施例6紫花苜蓿與黍子混播建植2012年,在河北廊坊中國農業科學院園區牧草基地進行,以紫花苜蓿與黍子混播建植。紫花苜蓿的品種為中苜I號(從北京中畜東方草業科技有限公司購置,產地為甘肅酒泉),小米的品種為廊坊當地地方品種。播種行距為30cm,播種深度為3cm。種子用量為每公頃播紫花苜蓿種子22. 5kg,混播種子用量為每公頃播小米種子3. 0kg。播種面積為15平方米,三次重複。具體種植方式參見實施例5。效果評價沙地建植紫花苜蓿成功率明顯提高,所有試驗地全部建植成功。
權利要求
1.一種沙地上紫花苜蓿混播建植方法,其為以紫花苜蓿與黍子或小米混播建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沙地上紫花苜蓿混播建植方法,其特徵在於,紫花苜蓿、黍子或小米的品種選葉片豐富的晚熟品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沙地上紫花苜蓿混播建植方法,其特徵在於,播種時間為春季風沙完全停止後至當季完全停止生長前40-50天。
4.如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沙地上紫花苜蓿混播建植方法,其特徵在於,播種時間為7月10日-8月10日。
5.如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沙地上紫花苜蓿混播建植方法,其特徵在於,播種行距為15_30cmo
6.如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沙地上紫花苜蓿混播建植方法,其特徵在於,種子用量為每公頃播紫花苜蓿種子15. 0-22. 5kg,混播種子用量為每公頃播黍子種子3. 0-4. 5kg或小米種子1. 5-3. Okg0
7.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沙地上紫花苜蓿混播建植方法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沙地上紫花苜蓿混播建植方法,其為以紫花苜蓿與黍子或小米混播建植。本發明避免在多風的春季進行播種,減少春季揚塵造成的環境汙染,不影響當季紫花苜蓿的生長,在冬季形成地表覆蓋增溫保墒,混播的一年生草種當季不能成熟,避免造成來年形成雜草影響紫花苜蓿生長,次年返青時,混播草種莖杆依然直立,減少沙地地表風速以及揚塵,但莖杆高度較低,不影響第一茬紫花苜蓿收穫質量。此種方法不增加大面積種植時機械使用頻次,非常適宜大面積沙地紫花苜蓿建植。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986432SQ20121051137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4日
發明者何峰 申請人: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