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體雙音車用電喇叭的製作方法
2023-12-09 11:07:01 2
專利名稱:單體雙音車用電喇叭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用電喇叭,特別是一種觸點式電喇叭。
目前觸點式車用電喇叭都是單體單音喇叭,要實現高音、低音及複合音必須在車輛上安裝二個喇叭,佔體積大而且音質也不理想;而新出現的部分非觸點式電喇叭雖然通過其特有的振蕩控制電路只用一個喇叭也可以實現高音、低音可調,但卻不可能實現複合音。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而提供一種單體雙音的車用電喇叭。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車用電喇叭包括殼體、殼體內二套各自獨立的發聲裝置和共振盤,每套發聲裝置均由銜鐵及線圈、觸點簧片及支架、音柱及擋塊和音板組成,二音板上下平行放置,且其中包含上音板的發聲裝置的音柱及擋塊自由地穿過屬於另一個發聲裝置的下音板;二發聲裝置共用一個共振盤,共振盤的中心與上音板固連。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從整體看為一個單體電喇叭,但因其內部安裝有二套各自獨立的發聲裝置,故既使體積縮小、成本降低,又能分別實現高音、低音和音質較好的複合音,方便了安裝使用。
。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剖視)。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車用電喇叭包括殼體、殼體內二套發聲裝置和共振盤,殼體由上殼體(1)和下殼體(2)包合而成,發聲裝置Ⅰ位於殼體內的一側,由銜鐵(11)、線圈(13)、觸點簧片(14)、觸點支架(15)、音板(16)、擋塊(17)和音柱(18)組成,銜鐵(11)、線圈(13)固定在殼體(1)底部,其中銜鐵(11)可以通過與之螺紋連接的螺母(12)上下微調,用以調節音調高低;音柱(18)及擋塊(17)與音板(16)相固定,音板(16)的邊緣則被上下殼體(1)、(2)的包邊相夾固定,擋塊(17)下端面與固定在殼體(1)底座上的觸點簧片(14)相抵,觸點支架(15)也與殼體(1)底座相固定;發聲裝置Ⅱ相對於發聲裝置Ⅰ並排對稱地位於殼體內的另一側,其結構與發聲裝置Ⅰ類似,由銜鐵(21)、線圈(23)、觸點簧片(24)、觸點支架(25)、音板(26)、擋塊(27)和音柱(28)組成,只是其音柱(28)及擋塊(27)穿過音板(16)上的圓孔,能自由地上下振動而不帶動音板(16);音板(16)與音板(26)上下平行;共振盤(3)在其中心通過鉚釘(4)固連在音板(26)的上方;共振盤(3)是一截面為翅狀的圓盤,為兩套發聲裝置所共用。
工作時,線圈(13)、(23)與控制電路相連,通過各自通以電流或同時通以電流,即可使電喇叭發出高音、低音或複合音。
權利要求1.一種車用電喇叭,包括殼體、殼體內二套各自獨立的發聲裝置和共振盤,殼體由下殼體(1)、上殼體(2)組成,其特徵在於發聲裝置Ⅰ由銜鐵(11)、線圈(13)、觸點簧片(14)、觸點支架(15)、音板(16)、擋塊(17)和音柱(18)組成,發聲裝置Ⅱ由銜鐵(21)、線圈(23)、觸點簧片(24)、觸點支架(25)、音板(26)、擋塊(27)和音柱(28)組成,二發聲裝置並排位於殼體內,音板(26)與音板(16)上下平行放置,音柱(18)及擋塊(17)自由地穿過音板(26)。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電喇叭,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二發聲裝置共用一個所述的共振盤(3),其中心與音板(26)固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用電喇叭,包括殼體、殼體內二套各自獨立的發聲裝置和共振盤,每套發聲裝置均由銜鐵及線圈、觸點簧片及支架、音柱及擋塊和音板組成,二音板上下平行放置,且其中包含上音板的發聲裝置的音柱及擋塊自由地穿過屬於另一個發聲裝置的下音板;二發聲裝置共用一個共振盤,共振盤的中心與上音板固連。本實用新型採用獨特的單體雙音結構,故既使體積縮小、成本降低,又能分別實現高音、低音和音質較好的複合音,方便了安裝使用。
文檔編號B60Q5/00GK2202679SQ9324394
公開日1995年7月5日 申請日期1993年10月27日 優先權日1993年10月27日
發明者陳林春 申請人:陳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