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數碼技術近乎完勝膠片的5大比較
2023-12-08 21:12:12 2
沒錯,又是數碼VS膠片,似乎有點老生常談,不過這次是從技術角度來比較兩者目前的差異,來自外媒編輯Michael Archambault的撰文分享 ,比較了五個主要重點,從結論來說,目前數碼在技術上可說近乎完勝膠片了!? 這裡簡單總結有關內容︰
1)解析度
不同感光元件有不同解析度,而不同膠片都有不同解析度,根據Roger N. Clark的分析 ,依不同類型的35mm膠片來說,大約是400萬至1600萬像素,例如富士的Provia 100,大約700萬像素,Velvia 50 則約1600 萬像素,以現在的單反來說,這是很「低端」了吧?
不過據研究指出,中畫幅可拍攝4億像素的照片,經電腦掃描後,則跌至5000萬至8000萬像素;而據Roger N. Clark 所指,大底格式如4×5的照片,經掃描後則有約2億像素,大概只有昂貴得多的數碼中幅機可以一拼。
2)噪點/顆粒
膠片的顆粒來自化學物質的份子,數碼的噪點則是不需要電子信息。 來自Norman Koren的研究 ,指如果是相同程度的感光度,以目前科技來說,數碼噪點已經少得多。不過,以長時間曝光來說,由於數位相機可能因機身過熱而產生大量噪點,這一點膠片則不怕。
3)動態範圍
柯達大多數膠片都是大約有13級動態範圍,而今日的數位相機平都有約14級,而更高級如D810更有15級 。而且不少數位相機更有HDR功能,透過包圍曝光的拍攝方式,製成動態範圍遠超膠片的照片。
4)膠片速度
一般常見的膠片感光度為100至3200,也有6400這種高速膠片,但數位相機如D4s之類已可拍ISO 409600等誇張數字,而且還可以自由轉換感光度。除非如大底相機是逐張拍攝,否則一般135膠片則是全卷相同,不能中途變換。雖然膠片可以強推幾級曝光,但還是有一定限制。
5)成本與便利性
數碼攝影的起步比較昂貴,而且每隔幾年科技就相差很遠,但是便利性、即時性是明顯優勢,甚至容量都大到不用害怕一時三刻要換存儲卡。
膠片攝影起步比較便宜,而且機身可以使用很久很久,通常消費都在買膠片和衝印掃描;但便利性和即時性明顯較弱,而且可供衝印的地方越來越少。
總結來說
據作者所述,數碼 VS 膠片優劣的爭論可說已接近結束,除了解析度來說,中底大底膠片依然很高之外,但相信數碼科技也很快追上來吧? 膠片是否只剩下品味、情懷、與感覺呢?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