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母的虎皮鸚鵡為什麼不會飛(澳洲一隻鸚鵡學會開垃圾桶蓋)
2023-11-09 02:49:04 1
2015年,澳大利亞博物館生態學家理察·梅傑 (Richard Major) 偶然發現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在新南威爾斯州斯坦威爾公園,他看到一隻硫冠鳳頭鸚鵡站在一個輪式垃圾桶上,正在喙腳並用,準備打開這個垃圾桶的蓋子尋找食物!
梅傑迅速掏出手機,拍下了這個視頻,鸚鵡順利抬起了沉重的蓋子,鑽進垃圾桶裡大快朵頤。震驚之餘,他將這個視頻發給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研究動物社會學習的露西·阿普林(Lucy Aplin),兩人組建了一個科學團隊,開始對鳳頭鸚鵡的這種類似人類的行為進行研究。
首先他們需要確定,是這一隻鳳頭鸚鵡會翻垃圾蓋,還是該地區其它鸚鵡也會翻,還是更多地方的鸚鵡都會翻。
為此他們在2018年針對雪梨和臥龍崗478個郊區的居民進行了一項在線調查,調查開始的時候,只有3個郊區的居民報告,發現有鳳頭鸚鵡打開垃圾桶蓋的行為。然而到2019年底的時候,已經有44個郊區的居民看到鸚鵡在開垃圾桶蓋了。
研究團隊大吃一驚,這意味著鳳頭鸚鵡正在互相學習這一技能,並很快傳到了其它郊區的鸚鵡那裡;研究還發現,越臨近的郊區,鸚鵡打開垃圾桶蓋的行為傳播越快,而較遠郊區的則越慢。
梅傑博士說,這肯定是一種學習行為,否則就應該在所有鸚鵡中隨機出現。筆者則推測,既然是學習行為,就應該是某一隻鸚鵡因為某種原因,學會了打開垃圾蓋,然後傳給其他鸚鵡的。
最令人吃驚的是,不同地區的鸚鵡,打開垃圾桶蓋的風格竟然各不相同,一些是用腳抓住蓋子的把手打開,一些則是用喙來打開,還有的則是嘴喙並用,更輕鬆地打開垃圾桶蓋。這表明它們很可能是在同一地區的鳥類中學習。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鸚鵡都能打開垃圾桶蓋,他們在斯坦威爾公園用油漆給114隻鸚鵡做了記號,結果只有9隻會打開垃圾蓋,還有27隻做過嘗試,結果都失敗了。
打開這些垃圾桶蓋的,大都是佔優勢的雄性,比其它鸚鵡更大更強壯。而其它鸚鵡則是在旁邊看,一些也會試著去打開蓋子,這就是它們學習的方式。
目前還不清楚這些鸚鵡打開垃圾桶蓋的行為,真的是為了覓食,還是純粹只是好玩或好奇,但這種行為確實令人感到震驚,甚至有些擔心。
我第一次看到自己養的柴犬竟然會熟練用舌頭旋開礦泉水瓶蓋的時候,也是震驚得不得了,這傢伙那時候才一歲多,也沒有和其它狗有什麼接觸,它究竟是怎樣學會開瓶蓋的呢?難道是基因上的遺傳?
注意看,真的是有意識旋開的
然而作為我們中國社會來說,應該在二三十年前才開始比較多地出現礦泉水、可樂瓶的吧,寵物狗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能把某種行為銘刻到基因裡?柴犬是日本犬種,或許在日本礦泉水、可樂要出現得早一些,但無論多早也是現代社會的事,這種速度確實還是令人震驚。
回到澳大利亞的鳳頭鸚鵡上,科學家們並不清楚它們是從什麼時候學會開垃圾桶蓋的,但肯定不會早於這種垃圾桶出現之前;更有可能的是,由於2018年到2019年間觀察到的這種行為的大量增加,並且是由近及遠地傳播,這可能就是近年內才出現的事情,並且開始迅速風靡鳳頭鸚鵡界,只是現在是少數鸚鵡的專利,更多的鸚鵡還沒有掌握這項技術。
為什麼說柴犬學會開瓶蓋,鸚鵡學會打開垃圾桶蓋讓人既震驚又擔憂呢?我們知道會學習是人類的典型行為,通過學習和知識傳承,人類繞開了漫長的演化,獲得了超強的能力,成為這個星球的絕對霸主。
但現在柴犬短時間內會開瓶蓋了,鸚鵡在兩年內把開垃圾桶蓋的技能從三個郊區,擴展到44個郊區,不能不說速度太快,真的有些讓人擔憂。本來銘刻在基因裡的行為,需要極為漫長的時間才得以形成,比如狗狗拉粑粑後會用後腿刨地,狼和獅子也會同樣的動作,這意味著這種行為至少可以追溯到幾千萬年前它們的共同祖先那裡。
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擴張,越來越多的動物不得不選擇和人類一起共存,這意味著它們可能學會更多人類的行為,變得越來越聰明。比如上月在雲南從棲息地出走的象群,居民就拍到野生大象用鼻子擰開水龍頭自己喝水的現象,就更不用說那些馴養動物的聰明行為了。
那麼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不管是進化還是學習,一些動物會不會在某一天變得和人類一樣聰明,在某種情況下取代人類的地位呢?
目前來看當然沒有這樣的可能,像豬牛羊雞鴨鵝之類的,雖然和人類密切接觸,但壽命卻越來越短,彼此也沒有機會學習什麼,擅長的只是如何更好地為人類提供蛋白質。
而狗、馬、驢之類的動物,至少幾千年前就被人類馴化了,到現在也沒有表現出什麼智慧的跡象,取代人類更是天方夜譚。
倒是像鸚鵡、烏鴉、黑猩猩、大象之類很聰明的動物,或許還有一定的機會。比如它們和人類接觸越來越多,如果某天猜到病毒病菌可以給人類社會整體造成巨大傷害,會不會在人類的食物中釋放厲害的病毒病菌,導致某種疾病的大流行,從而將人類一網打盡呢?
看起來這是絕不可能出現的情況,但你想到過鳳頭鸚鵡會打開垃圾桶蓋,柴犬可以旋開可樂蓋子嗎?
這項研究發表在7月23日《科學》雜誌上,標題:
Innovation and geographic spread of a complex foraging culture in an urban parr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