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周至白事祭文(周至民俗篇喪葬祭禮)
2023-11-02 15:46:44 1
喪葬祭禮
【逝世】
去世
老人年過花甲或病重,兒女便置辦老衣、棺木。準備老衣5~7身。棺木以松柏為上乘,厚度號稱「保三寸」。棺頭畫畫叫軟頭,漆泥全雕叫硬頭。墳墓多用磚箍。貧家棺木,以楊柳或雜木代之,或用薄板裝釘,甚至用蘆席捲屍掩埋。山區3日內安葬;平原東鄉15日內安葬,西鄉9日內安葬。
初喪
凡人病危時,要立刻把病人的頭朝裡腳朝外,平直躺放著。並給洗腳,男先左腳後右腳,女反方,給亡人剃頭。叫「洗腳剃頭」。老人去世,便把屍體綁在耱上或門板、床板上。在地上放一口鍋或瓦盆,子女們跪著在鍋盆內燒紙叫「燒倒頭紙」。
第2天請全命人給死者梳頭、洗浴、整容、穿壽衣,稱「小殮」。整容穿衣後,湎把屍體搬下炕、床,放在板上,仍綁其臂和足,臉上蓋上芷臉紙。這叫「離位」。之後報喪。男向舅家,婦向娘家報喪事。死者全家在死者埋葬前不得涉足別人家。若夫妻一人先死,亡人離位後,即為子、女、侄、媳等成服。後死者不成服。
入殮
人死3日後(亦有人死後先置放冰棺,待下葬前一天下午)傍晚,死者在家族及舅家(女為娘家)外甥等親人到齊後入殮。棺底四角及中間撒放五色糧和酵子之類,取發家之意。在遺體周圍放生前日用品,殮畢獻飯,孝子守靈,俗稱坐草,鄉友奔喪,徹夜不眠。
成殮後,第2天上午立即請風水先生勘定穴位,選擇葬日。此為「勘穴卜日」。葬日既定,要向所有的親戚朋友「下喪貼」(即制訃告),告知祭葬日子。給親戚每家送兩頭孝布,不足者,燒紙時軒頭進白頭出。安葬日子確定後,提前五日請掘墓箍墓匠工「建墓穴」。提前3日「請執事」幫忙者進門。
弔唁(家祭)
葬前隔天前半夜進行。
①「移靈」:凡靈柩不在靈堂者,須把靈位移到靈堂內。
②「招魂」:夫婦後死者要請先死者的魂。不請先祖。
③「迎神」:招魂回家後,要在門前致獻迎神。
④「安主」:迎神畢,入靈堂,安神主於靈堂位,致獻。
⑤「鄉黨燒紙」:安主畢,鄉黨送紙。若有來賓到,可穿插燒紙,為之問候,不是正式燒紙。
⑥合族家祭。死者的已婚女子侄女以及外甥女外甥媳婦穿白戴孝,在村外哀痛哭,孝婦迎上,攙到靈前,行禮燒紙,再痛哭一場。死者的女婿、外甥穿白戴孝,到靈前行禮燒紙,然後痛哭。以示哀思。合族祭奠「獻飯」。若有親戚送的花食,可先行致獻,誰送誰獻。獻飯後要致告、勸饌、侑食。「親戚燒紙」,男先舅家,女先娘家,後按大小依次進行;「內眷燒紙」,兒、侄、媳,未出嫁的女、侄女、孫女按大小依次進行。在各親戚之先,請戲班在靈前唱「祭靈」之類戲段,給主唱者披紅掛彩。再由樂人表演精彩嗩吶技藝。後由鄉黨友好依次上香跪拜,喪主子侄孫輩靈側跪拜,長子靈桌前取紙焚化。此為 「先期開弔」。結束後現場不扯饌,不送請回之魂,第2天起靈時一併送之。
祭奠
第2天安葬的早上,只獻1碗沒有調味的湯麵。為「早獻」。在村外丁字或十字路口,謝紙、迎紙、梳紙、掛紙,稱「迎蟒紙」。一般蟒紙為12桿或24桿,且有軟紙硬紙之分。親戚到齊後,「迎三牲」。只用樂迎舅家、娘家、丈人家,其餘不迎。期間,親朋鄉友送花圈挽幛前來祭奠。同村人奠儀多搭錢行禮。迎完三牲,所有孝男、親戚獻飯、奠酒,謂之「午獻」。 午獻畢,以酒席招待親朋賓客。由孝子鞠躬叩首安席,席散前仍由孝子鞠躬叩首謝席。宴席期間,孝子全程逐席向來賓把盞敬酒,以表謝意。稱為「宴賓」。
發葬
孝男、孝女全體親眷來堂前行禮。後結草(腰系草繩)持杖(手柱柳木棍)。主祭者及鄉黨入室扛棺材,移靈柩於靈車上,為「遣柩」。孝男、孝女全體親眷於靈車前祭拜。行祭禮畢,鳴炮三聲,村人「起靈」送葬。孝女、親眷在村街內徒步前行;孝子扶柩,哀樂伴隨。所接花圈鬥課、蟒紙由村童或執事人等 持隨行。長孝子頭頂孝盆,在十字街口摔破。有些地方沿途撒紙錢。到墳地後,葬前,重孝子提鬥到墳地掃墓撒五色糧。靈柩入墓蓋板掩埋。孝子行禮,焚燒打紙、紙紮、花圈。安葬後,所有親眷須從墳上回各家。當天傍晚,孝子須提玻璃罩油燈上墳,一連3晚,謂之「送燈」。
次日晨,男孝子將靈堂胡基(土坯),麥草等運到墓地圓墓。自死日起,逢三七、五七、七七、百日、周年致祭。3周年除服。服期孝子穿白鞋,不辦大事,不出遠門,不掃灰錢,不貼對聯。(貼對聯只用藍綠黃色)。不走親戚。清朝時做官的,父母亡故時,要在墳墓旁搭茅庵臥草3年,為之「丁憂」,3年過後方可復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喪葬習俗逐漸改革。1958年起,弔唁、祭奠、安葬集於一天。「文化大革命」中,村設公墓,死了人開追悼會,不動樂,親友佩黑紗戴白花致哀。8年代以來舊俗又逐漸恢復,而且愈且愈演愈烈。土葬排場大,花銷多,葬禮繁,葬期長。俗諺說:「兒出錢,女出聲,有錢沒錢得硬撐」。亟待改革為火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