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房自來水供水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07:25:41 3
專利名稱:樓房自來水供水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築物自來水供水系統,具體地說是對現有的樓房自來水供水系統的供水形式的改進。
背景技術:
建築物中的樓房,一般包括居民樓、公寓、賓館和寫字樓等。而現有的樓房自來水供水系統中的供水管道一般採用自下向上的供水方式,即樓底的自來水主管道直接連接用戶管道,用戶管道由下向上至樓頂。這種供水方式在平時基本可以滿足用戶的用水需求,但是,當遇到用水高峰期時,由於低層用戶廣泛用水引起洩壓,致使高層用戶因管道內水壓過低而無水可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高層建築採用了在樓頂設置水箱的方法,即將樓底的自來水主管道內的自來水通過水泵加壓送到高層水箱,再從水箱供給各層用戶,從而解決了由於用戶管道內自來水壓力不足而供應不到樓頂的問題。但是這樣做也有其不足之處,一方面水箱內的自來水將受到二次汙染,另一方面,水箱需要定期清理,費時費力。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樓房自來水供水系統。它可以解決用戶管道內自來水壓力不足而供應不到樓頂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樓底的自來水主管道與供水管道連接,供水管道在樓頂處與各用戶管道連通。
所述的供水管道採用上、下兩級供水管道,在下級供水管道頂部加設管道水泵,管道水泵的進水口與下級供水管道頂部連通,管道水泵的出水口與上級供水管道的底部連通。
上級供水管道在頂部與各上部用戶管道頂部相連通,上部用戶管道底部可以是密封結構,亦可通過截止閥與水泵進水管連通。
所述供水管道可採用多級供水管道。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樓底的自來水主管道與供水管道連通,供水管道從下至上是封閉的,不與支管連通,而在頂部與用戶管道連通,以確保自來水管網壓力在無洩壓的情況下直接供到樓頂,在樓頂處向下進行分流,通過用戶管道自上而下供給各層用戶,從而避免了因用戶管道內自來水壓力不足而供應不到樓頂的問題。
此外,對於高層建築採用多級供水管道的方法,彌補了外設水箱造成自來水遭受汙染的不足;同時,免除了水箱的清理工作,省時省力,避免了額外勞動造成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
圖1是本實用新型自來水供水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高層建築自來水供水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樓底的自來水主管道;2.供水管道;3.用戶管道;4.下級供水管道;5.上級供水管道;6.上部用戶管道;7.管道水泵;8.截止閥;9.截止閥;10.截止閥。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中,樓底的自來水主管道1與供水管道2連接,供水管道2自下向上延伸至樓頂且是封閉的,不與支管連通,在樓頂處與用戶管道3連通,用戶管道3底部密封,自來水自上而下流經各層用戶,從而解決了由於用戶管道3內自來水壓力不足而供應不到樓頂的問題。
圖2示出了對於高層建築如何解決壓力不足的方法,即採用多級供水管道的方法。以兩級為例,將高層建築分成上下兩部分,下部用戶管道採用圖1所示的供水系統,上部用戶管道採用圖2所示的供水系統,即樓底的自來水主管道1與下級供水管道4連通,下級供水管道4從下至上是封閉的,不與支管連通,僅在頂端與管道水泵7的進水口連接,水泵7的出水口與上級供水管道5的底部連接,上級供水管道5僅在樓頂處與上部用戶管道6的頂部連通,上部用戶管道6的底部可以採用密封結構,亦可通過截止閥8與水泵7的進水口連接。
當然,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上述舉例,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範圍內,本實用新型還可有一些變化、替換、添加或改型,均應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樓房自來水供水系統,包括樓底的自來水主管道和用戶管道,其特徵在於所述樓底的自來水主管道與供水管道連接,所述供水管道在頂部與所述的至少一根用戶管道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樓房自來水供水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供水管道採用上、下兩級供水管道,在下級供水管道頂部加設管道水泵,管道水泵的進水口與下級供水管道頂部連通,管道水泵的出水口與上級供水管道的底部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樓房自來水供水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上部用戶管道底部通過截止閥與水泵進水口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樓房自來水供水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供水管道可採用多級供水管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樓房自來水供水系統,其特徵在於樓底的自來水主管道與供水管道連接,供水管道在樓頂處與各用戶管道連通。樓底的自來水主管道與供水管道連通,供水管道從下至上是封閉的,不與支管連通,而在頂部與用戶管道連通,以確保自來水管網壓力在無洩壓的情況下直接供到樓頂,在樓頂處向下進行分流,通過用戶管道自上而下供給各層用戶,從而避免了因用戶管道內自來水壓力不足而供應不到樓頂的問題。
文檔編號E03B11/16GK2646225SQ20032010621
公開日2004年10月6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13日 優先權日2003年10月13日
發明者黃文勝 申請人:黃文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