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21:54:41 1
專利名稱: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架空線路或電纜的安裝裝置,特別是一種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帶電作業的多數項目需要採用線路分流技術,如帶負荷開斷刀閘、帶·負荷遷移線路、帶負荷處理缺陷等,而帶負荷帶電普遍使用的引流技術方案分兩種一種是簡單卡線裝置,其連接故障線路段的兩端上,代替原導線進行分流,從而可實現切斷故障線路,實現故障檢修,該方案需要近身安裝接頭,並不定時進行檢測以確定引流線運行安全可靠,適用於單點故障及短距離線路缺陷處理。另一種為旁路作業柔性電纜系統,旁路作業系統集旁路柔性電力電纜、自鎖定快速插拔式電力電纜連接器、旁路負荷開關於一體的新型配網檢修設備,能在一定範圍內完成配網不停電搶修、檢修作業;旁路移動箱變搶修車集各類電氣單元、旁路作業系統與機動車輛於一體,能夠滿足用戶計劃檢修、應急搶修、臨時用電及重要場所和重大事件可靠供電的工作需要,適應於大型線路旁路遷移,大型技改等項目。上述技術方案中,無論是哪一種方案都需要近身對夾具或者接頭進行操作,操作人員需要對帶電體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保證操作過程中作業程序正確、動作規範,否則無法保證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和配網的可靠運行,因此對操作人員提出較高的要求,給操作人員帶來較大的作業壓力,不利於安全生產。另一方面,現有技術中的夾具或接頭因為採用開放式夾持方案,或者簡易的夾持設備,或者遠距離手動操作(例如採用絕緣操作杆配合帶螺杆的傳動機構),導致其與導線的連接可靠性往往不能保證,而且人工操作往往存在操作力度不均勻,操作方向搖擺不定,再加上夾具或接頭與導線之間如果採用一些線接觸代替面接觸又容易使得導線在操作過程中,或者反覆操作中受損,增加配網運行的不穩定因素。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出一種保障操作人員人身安全,連接安全可靠,減少導線受損,利於安全生產的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的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其結構要點在於,包括有一對夾持裝置、高壓絕緣連接線和遙控器,其中夾持裝置包括有活動鉗口、固定鉗口、頂緊機構、減速電機、主控板、引流連接裝置和操作棒連接部;固定鉗口呈橋狀,其一端與引流連接裝置固定連接,活動鉗口安裝在固定鉗口下方,其上端面具有與固定鉗口橋狀所對稱的凹弧形,活動鉗口一端通過可調連接件與引流連接裝置連接,活動鉗口的下端部安裝在頂緊機構的頂端面上,減速電機的轉軸與該頂緊機構傳動連接,主控板和減速電機均安裝在一屏蔽盒體內,操作棒連接部的上端部與該屏蔽盒體的下端面連接;高壓絕緣連接線的兩端分別連接到每個夾持裝置;主控板包括有依序電連接的無線通信單元、中央處理單元和輸出控制單元,其中輸出控制單元與減速電機的開關控制端電連接,遙控器包括有依序電連接的無線傳送單元、數據處理單元和按鍵輸入單元,遙控器的無線傳送單元與主控板的無線通信單元無線連接。操作時,固定鉗口和活動鉗口分開,操作人員只需將連接有高壓絕緣連接線的夾持裝置掛接到導線上(將絕緣操作棒連接到夾持裝置的操作棒連接部後進行操作),此時導線位於固定鉗口的橋狀弧形底部,然後地面操作人員開始操作遙控器,通過按鍵輸入單元輸入閉合指令,數據處理單元處理後,經由無線傳送單元傳送給主控板;主控板的無線通信單元接收到信號後,經由中央處理單元解析處理,然後發送給輸出控制單元,輸出控制單元發出觸發信號傳給減速電機的開關控制端,啟動減速電機,此時的減速電機轉動並帶動頂緊機構和活動鉗口向固定鉗口方向移動,直到對導線實現可靠夾持。需要撤離時,同樣通過遙控器發出指令,通過主控板觸發減速電機轉動,帶動頂緊機構和活動鉗口下移,遠離固定 鉗口,鬆開導線。這樣,由於採用遙控控制的方式對引流裝置的夾持裝置進行操作,操作人員的操作便簡化為掛上和取下夾持裝置,操作上極為簡單方便,甚至可以不登杆便可實現操作,避免了操作人員因近身操作而帶來一系列的不便和不安全問題,同時也避免了遠距離手動操作帶來的操作可靠性問題;減少了操作人員的作業壓力,保證安全生產;另外,由於採用了減速電機帶動頂緊機構,從而進一步帶動活動鉗口與固定鉗口以夾持導線,減速電機是一種微型電機,其能夠提供逐漸減小速度的傳動效果,保證了活動鉗口能夠在靠近固定鉗口時以漸小的速度正向移動,實現對導線施加均衡夾持作用力,避免了人工施力的力度不均,方向偏頗導致的導線受損問題;活動鉗口與橋狀固定鉗口的弧度對稱結構能夠適應導線的表面弧度,並提供良好的面接觸,以對導線實施正向壓力,進一步解決導線受損問題。本實用新型可以進一步具體為頂緊機構包括有頂緊套、頂緊彈簧、螺杆和頂緊螺母,螺杆與減速電機的轉軸連接,頂緊螺母含圍在螺杆外周,並與螺杆螺紋連接,頂緊彈簧位於頂緊螺母上方,並與頂緊螺母的上部桿身一起位於頂緊套向下開口的內腔中,頂緊套的內腔內徑與頂緊螺母的外徑間隙配合,同時頂緊套的上方安裝有活動鉗口。當要對導線進行夾持時,通過遙控器遙控觸發主控板,啟動減速電機,減速電機帶動螺杆轉動,此時頂緊螺母在螺杆的轉動作用下開始相對螺杆上升,並在上升過程中推動頂緊彈簧和頂緊套向上運動,使得活動鉗口隨頂緊套的上升而靠近固定鉗口,實現對導線的逐漸施力夾持。當活動鉗口頂住導線後,將受到固定鉗口和導線的反作用力,使得活動鉗口逐漸停止上升,此時頂緊螺母頂著頂緊彈簧繼續上升,直到減速電機停止轉動,此時在頂緊彈簧壓縮應力對活動鉗口的上頂作用力和裝置的自重下壓作用力的雙重作用下,夾持裝置實現了對導線的可靠夾持。上述頂緊機構可以進一步為還包括有一種限位開關,該限位開關與主控板的中央處理單元電連接;限位開關包括有上限位開關、下限位開關和觸頭,上限位開關安裝在頂緊套下端部的一側,觸頭安裝在頂緊螺母下端部側邊,與上限位開關同側,下限位開關安裝在上限為開關垂直相對的減速電機外殼體的一側邊上。也就是說,上限位開關、觸頭和下限位開關依序由上至下排列並處於同一垂直面上。初始狀態時,頂緊螺母位於最靠近減速電機的位置上,而位於頂緊螺母上的觸頭與下限位開關觸接閉合,此時限位開關傳送給主控板的中央處理單元的信號為第一限位信號,當頂緊螺母在減速電機和螺杆作用下上升時,觸頭離開了下限位開關,隨著頂緊螺母的上升,頂緊彈簧的壓縮,頂緊螺母上的觸點逐漸靠近上限位開關,當觸點與上限位開關觸接,則限位開關為主控板的中央處理單元提供一個第二限位信號的觸發信號,中央處理單元接收到關信號後,發出指令通過輸出控制單元傳送給減速電機,減速電機停止轉動,表示此時活動鉗口的位置已經使得其與固定鉗口可靠的夾持了導線。同樣的,當進行鬆開導線的操作時,只有頂緊螺母向下運動的位置達到觸頭與下限位開關連接,主控板的中央處理單元接收到第一限位信號,發出指令停止減速電機,表示·活動鉗口與固定鉗口已經完全鬆開導線,從而能夠進行下一步操作。在現有技術中,由於引流裝置中的夾持裝置都為手動操作,其對導線的夾持可靠性需要操作人員在操作中根據經驗進行調整,這為夾持可靠性帶來不穩定的因素。因此,本實用新型的限位開關構造利用了活動鉗口和頂緊機構的這種傳動的機械構造和電子電路的控制,為夾持裝置的夾持可靠性提供了固定行程和控制電路,具體的行程,包括頂緊彈簧、頂緊套、頂緊螺母以及上限位開關、下限位開關以及觸頭的位置及距離可根據所夾持的導線直徑、線路等級以及夾持裝置活動鉗口和固定鉗口大小進行計算設定。根據導線所設置的行程,活動鉗口在減速電機的作用下,根據設定的行程完成與固定鉗口夾合導線,能夠使導線完全滿足受力要求,使得夾持裝置能夠科學、有效、可靠的夾持住導線,並最大限度減小對導線的損傷。本實用新型可以進一步具體為還包括有一種機械脫扣機構,其包括有曲柄和插銷,在操作棒連接部上具有一橫向通孔,在引流連接裝置上具有一孔槽,該孔槽與操作棒連接部上的橫向通孔同軸並相對分布,插銷穿過橫向通孔,並一端插接在引流連接裝置的孔槽上,同時,該插銷上具有一撥杆,曲柄的一桿部靠觸在撥杆靠引流連接裝置的一側面上,曲柄另一桿部的端部上安裝有絕緣操作構件,曲柄兩桿部的交叉點設置有支點。雖然包括減速電機、主控板和操作棒連接部在內的固定部件可採用固定支撐連接在固定殼體或者引流連接裝置上,但為防止遙控失靈,或者電動機構失靈導致夾持裝置無法及時撤離線路,可以進一步增加機械脫扣機構,此時上述固定部件是通過機械脫扣機構以活動連接的方式支撐在引流連接裝置上。機械脫扣機構採用了槓桿原理,以曲柄上的支點為支點,插銷上的撥杆為阻力點,絕緣拉繩的著力點為用力點,靠觸在撥杆上的杆部為阻力臂,絕緣拉繩所連接的幹部為動力臂,使用時拉動絕緣操作構件(如絕緣撥杆、絕緣拉繩等),從而通過曲柄撥動撥杆,進而推動插銷,使插銷向遠離引流連接裝置的方向移動,並脫離引流連接裝置,使得固定部件失去支撐而在重力的作用下帶動頂緊機構和活動鉗口向下運動,從而使夾持裝置能夠及時鬆開導線。還包括有一個外殼體,引流連接裝置為一種引流銅棒,其穿過該外殼體內腔一側部,下端部穿出外殼體下方,並與高壓絕緣連接線電連接;引流銅棒的上端部外露在外殼體的上方,並與固定鉗口連接;包括減速電機、主控板和操作棒連接部在內的固定部件位於外殼體內腔的另一側部。在該外殼體的內腔中設置有容納上述固定部件的配合腔體,使得固定部件得以被限位安裝在該外殼體中,而引流銅棒則可在外殼體中活動穿梭,或者與殼體進行固定。所述的可調連接件為一種扁軟導線,其一端固定在引流連接裝置上,另一端與活動鉗口固定連接。該可調連接件還可以是一種能夠導電的導軌構件,活動鉗口的一端通過一種導電導杆連接到該導軌構件中。這樣,就可以保證活動鉗口能夠在一定的距離內有足夠上下自由度以確保在頂緊機構和減速電機的作用下進行上升和下降的移動。本實用新型可以進一步具體為 主控板的中央處理單元為一種單片機電路,包括有單片機晶片、復位電路、下載調試電路和濾波電路,復位電路、下載調試電路和濾波電路分別與單片機晶片電連接。復位電路為單片機晶片提供上電復位功能,下載調試電路提供編程調試功能,而濾波電路則為單片機晶片的工作提供抗幹擾的功能。單片機晶片採用型號為MSP430F149的IPM智能模塊。主控板的輸出控制單元為一種電機驅動電路,包括有光耦隔離電路和電流放大電路,光耦隔離電路的輸入端連接中央處理單元,並接受中央處理單元提供的脈衝信號,光耦隔離電路的輸出端與電流放大電路電連接,電流放大電路的輸出端與減速電機的控制電路電連接。電機驅動電路是靠脈衝來驅動電機進行動作的,光耦隔離電路用於隔離幹擾信號,電流放大電路是用於放大驅動信號,以提供給減速電機足夠的啟動信號。遙控器還包括有顯示輸出單元,其包括有液晶驅動電路和液晶顯示器,液晶驅動電路的輸入端連接數據處理單元,輸出端連接液晶顯示器。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其採用遙控器對引流裝置中的夾持裝置進行遙控夾持和鬆開控制,簡化了操作人員的操作程序,避免了操作人員因近身操作而帶來一系列的不便和不安全問題,同時也避免了遠距離手動操作帶來的操作可靠性問題;減少了操作人員的作業壓力,保證安全生產;另外,由於採用了減速電機,實現了對導線施加均衡夾持作用力,避免了人工施力的力度不均,方向偏頗導致的導線受損問題;活動鉗口與橋狀固定鉗口的弧度對稱結構能夠適應導線的表面弧度,並提供良好的面接觸,以對導線實施正向壓力,進一步解決導線受損問題。
圖I為本實用新型所述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的系統組成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中夾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夾持裝置鉗口部分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夾持裝置頂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夾持裝置機械脫扣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夾持裝置主控板的電路框架示意圖;圖7所示為夾持裝置主控板中單片機電路的電路結構示意圖;[0041]圖8所示為夾持裝置主控板中輸出控制單元,即電機驅動電路的電路圖;圖9所示為夾持裝置中限位開關的電路結構示意圖;圖10所示為遙控器的電路框架示意圖;圖11所示為遙控器的數據處理單元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具體實施方式
最佳實施例參照附圖1,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包括有一對夾持裝置(左夾持裝置和右夾持裝置)、高壓絕緣連接線和遙控器,高壓絕緣連接線的兩端分別連接左夾持裝置和右夾持裝置。遙控器分別與左、右夾持裝置遠程控制連接,具體見下述方案。參照附圖2,左右夾持裝置的結構相同,具體如下,夾持裝置包括有外殼體11、鉗口部分、頂緊機構3、減速電機4、主控板5,引流連接裝置6和操作棒連接部7。引流連接裝置為一種杆狀構造,其穿過該外殼體11內腔一側部,下端部穿出外殼體下方,並與高壓絕緣連接線電連接,上端部外露在外殼體11的上方,並與固定鉗口連接;包括減速電機4、主控板5以及為主控板5和減速電機4提供電源的電池盒13和操作棒連接部7在內的固定部件位於外殼體11內腔的另一側部,與頂緊構件3 —起呈條狀分布,該條狀分布與引流連接裝置6於外殼體11的內腔中平行布置。在該外殼體11的內腔中設置有容納上述固定部件的配合腔體,使得固定部件得以被限位安裝在該外殼體中,而引流連接裝置則通過一種機械脫扣機構12與固定部件連接,從而被限位在外殼體中。在附圖2的基礎上參照附圖3,鉗口部分包括活動鉗口 I和固定鉗口 2,固定鉗口2呈橋形構造,下端面呈內凹弧形,活動鉗口 I安裝在固定鉗口 2的下方,其上端面具有與固定鉗口 2下端面對稱的內凹弧形,二者閉合時形成一種橄欖形的通孔,導線8在受到鉗口部分夾持時位於該橄欖形的通孔中。引流連接裝置6為一種引流銅棒,其與活動鉗口 I和固定鉗口 2垂直分布,固定鉗口 2的一端部與該引流銅棒的上端面固定連接;而活動鉗口 I則通過一種可調連接件9與該引流銅棒的側表面連接;該可調連接件9為一種扁狀軟質導線,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在活動鉗口的一端側和引流銅棒側,並成為二者的導電介質,在活動鉗口 I上下移動時,該扁軟導線能夠順應活動鉗口 I的位置隨之調整。在附圖2的基礎上參見附圖4,夾持裝置中的頂緊機構3包括有頂緊套31、頂緊彈簧32、螺杆33和頂緊螺母34,螺杆33與減速電機4的轉軸連接,頂緊螺母34下端部具有一凸臺構造,頂緊螺母34為一種具有內螺紋的杆狀構造,其含圍在螺杆33外周,並與螺杆33螺紋配合連接;頂緊套31為一種「T」形構造,橫杆上端面固定安裝有活動鉗口 I ;豎杆為一種向下開口,具有圓柱形內空腔的直杆,頂緊彈簧32位於頂緊螺母34上方,並與頂緊螺母34的上部桿身一起位於頂緊套31向下開口的內腔中,頂緊套31的內腔內徑與頂緊螺母34的外徑間隙配合。在頂緊機構3上設置有限位開關,該限位開關的電連接關係見後述主控板的具體內容,而機械構造具體為該限位開關包括有上限位開關101、觸頭102和下限位開關103,三者依序從上至下處於同一垂直面上,且三者之間的觸點處於同一垂直線上,並分別連接如下,上限位開關101安裝在頂緊套31下端部的側面上,觸頭102安裝在頂緊螺母下端部凸臺的側面上,下限位開關103安裝在減速電機4外殼體上部的側面上。具體的工作原理見實用新型內容中相應部分的說明。在附圖2的基礎上參照附圖5,機械脫扣機構12包括有曲柄121、插銷122和撥杆123,在操作棒連接部7上具有一橫向通孔,在引流連接裝置6上具有一孔槽,該孔槽與操作棒連接部7上的橫向通孔同軸並相對分布,插銷122穿過橫向通孔,並一端插接在引流連接裝置6的孔槽上;撥杆123位於插銷上;曲柄121呈一種「L」型構造,豎杆為短杆,位於靠引流連接裝置6 —側的撥杆側面上,橫杆為長杆,其自由端安裝有絕緣拉繩124,橫杆和豎杆的垂直交叉點有一通孔,該通孔上插接有一固定件並連接到外殼體上形成固定點(此處未畫出),該固定點作為曲柄121的支點125。在實際使用中,當拉動絕緣拉繩124,通過曲柄121推動撥杆123,進而拉動插銷122遠離引流連接裝置6,此時由於引流連接裝置6與固定鉗口 2是掛接在導線上的,而活動鉗口、頂緊機構以及減速電機、主控板、操作棒連接部等固定部件則是通過該機械脫扣機構支撐在引流連接裝置6上的,一旦啟動機械脫扣機構,則固定部件會帶動頂緊機構以及活動鉗口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脫落,此時的外殼體將隨之脫落,因此需要在外殼體與引流連接裝置6之間設置有連接保險,或者也可以直接採用活動鉗口與引流連接裝置之間的可調連接件作為連接保險,以防止脫扣產生的設備掉落問題。 參照附圖6,主控板5包括有電流採集電路、溫度採集電路、限位開關電路、中央處理單元、無線通信單元和輸出控制單元。電流採集電路所連接的電流互感器14與引流連接裝置6連接;溫度採集電路所連接的溫度傳感器15安裝在固定鉗口 2靠近引流連接裝置6的一側面上,該連接見附圖2。電流採集電路採集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在操作過程中的電流信息,溫度採集電路則採集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在操作過程中夾持裝置鉗口部分的溫度數據,以便對帶電作業進行系統監控。輸出控制單元為一種電機驅動電路。參照附圖7,主控板的中央處理單元為一種單片機電路,單片機採用型號為MSP430F149的IPM單片機智能模塊。其中單片機的P6. 0/A0腳連接電流採集電路,接收採集的電流信號;單片機的P6. 1/A1腳連接溫度採集電路,接收採集的溫度數據;單片機的Pl. 2/TA1腳所示的SERVO端對應連接如圖8所示的電機驅動電路的SERVO端;單片機的P4. 2/TB2腳連接無線通信單元,而P5. 1/SIM01腳和P5. 0/STE1腳所對應的LMTl和LMT2端分別對應連接如圖9所示的限位開關電路中的LMTl和LMT2端。圖8所示的電機驅動電路包括有光耦隔離部分OPl和電流放大部分(由Tl,型號是8050的電晶體電路組成),主要靠脈衝來驅動減速電機進行動作,從而完成夾緊和鬆開鉗口的動作。同時為了安全和可靠的操作,該電機驅動電路還將受到限位開關電路的限制。圖9所示的限位開關電路中,LMT1/SW1接頭連接到圖4中的下限位開關和觸頭;LMT2/SW1接頭連接到圖4中的上限位開關和觸頭。當下限位開關和觸頭閉合時,LMT1/SW1接頭將獲得第一限位信號,並通過LMTl端傳送給單片機,由此控制電機驅動電路啟動或停止;同樣的,當上限位開關和觸頭閉合時,LMT2/SW1接頭將獲得第二限位信號,並通過LMT2傳送給單片機,由此控制電機驅動電路啟動或停止。參照附圖10,遙控器包括有依序電連接的無線傳送單元、數據處理單元、按鍵輸入單元和顯示輸出單元,遙控器的無線傳送單元與主控板的無線通信單元無線連接。按鍵輸入單元包括有分別控制左夾持裝置和右夾持裝置的控制按鍵,以及接收和輸出控制的按鍵,左夾持裝置或者右夾持裝置的主控板具有與遙控器數據處理單元設置一致的頻率識別或者地址識別,這樣,通過按鍵輸入單元中控制左/右夾持裝置的按鍵便可在遙控傳送中準確的連接到對應的夾持裝置進行遙控操作。顯示輸出單元包括有液晶驅動電路和液晶顯示器,液晶驅動電路的輸入端連接數據處理單元,輸出端連接液晶顯示器。數據處理單元也是一種單片機電路,見附圖11,單片機採用型號為MSP430F149的IPM單片機智能模塊。單片機的ΚΕΥ1 (ΕΥ8腳連接到按鍵輸入單元,單片機的Ρ6. 4/Α4、Ρ6. 5/Α5、Ρ6. 6/Α6則連接到液晶驅動電路上。單片機用 於處理數據需要發出或者接收的數據,並通過無線傳送單元傳送給夾持裝置的主控板,或者發送到顯示輸出裝置中。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具體工作原理參見實用新型內容所述,本實用新型未述部分與現有技術相同。
權利要求1.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有一對夾持裝置、高壓絕緣連接線和遙控器,其中夾持裝置包括有活動鉗口、固定鉗口、頂緊機構、減速電機、主控板、引流連接裝置和操作棒連接部;固定鉗口呈橋狀,其一端與引流連接裝置固定連接,活動鉗口安裝在固定鉗口下方,其上端面具有與固定鉗口橋狀所對稱的凹弧形,活動鉗口一端通過可調連接件與引流連接裝置連接,活動鉗口的下端部安裝在頂緊機構的頂端面上,減速電機的轉軸與該頂緊機構傳動連接,主控板和減速電機均安裝在一屏蔽盒體內,操作棒連接部的上端部與該屏蔽盒體的下端面連接;高壓絕緣連接線的兩端分別連接到每個夾持裝置;主控板包括有依序電連接的無線通信單元、中央處理單元和輸出控制單元,其中輸出控制單元與減速電機的開關控制端電連接,遙控器包括有依序電連接的無線傳送單元、數據處理單元和按鍵輸入單元,遙控器的無線傳送單元與主控板的無線通信單元無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其特徵在於,頂緊機構包括有頂緊套、頂緊彈簧、螺杆和頂緊螺母,螺杆與減速電機的轉軸連接,頂緊螺母含圍在螺杆外周,並與螺杆螺紋連接,頂緊彈簧位於頂緊螺母上方,並與頂緊螺母的上部桿身一起位於頂緊套向下開口的內腔中,頂緊套的內腔內徑與頂緊螺母的外徑間隙配合,同時頂緊套的上方安裝有活動鉗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有一種限位開關,該限位開關與主控板的中央處理單元電連接;限位開關包括有上限位開關、下限位開關和觸頭,上限位開關安裝在頂緊套下端部的一側,觸頭安裝在頂緊螺母下端部側邊,與上限位開關同側,下限位開關安裝在上限為開關垂直相對的減速電機外殼體的一側邊上。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有一種機械脫扣機構,其包括有曲柄和插銷,在操作棒連接部上具有一橫向通孔,在引流連接裝置上具有一孔槽,該孔槽與操作棒連接部上的橫向通孔同軸並相對分布,插銷穿過橫向通孔,並一端插接在引流連接裝置的孔槽上,同時,該插銷上具有一撥杆,曲柄的一桿部靠觸在撥杆靠引流連接裝置的一側面上,曲柄另一桿部的端部上安裝有絕緣操作機構,曲柄兩桿部的交叉點設置有支點。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有一個外殼體,引流連接裝置為一種引流銅棒,其穿過該外殼體內腔一側部,下端部穿出外殼體下方,並與高壓絕緣連接線電連接;引流銅棒的上端部外露在外殼體的上方,並與固定鉗口連接;包括減速電機、主控板和操作棒連接部在內的固定部件位於外殼體內腔的另一側部。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可調連接件為一種扁軟導線,其一端固定在引流連接裝置上,另一端與活動鉗口固定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其特徵在於,可調連接件是一種能夠導電的導軌構件,其固定在引流連接裝置上,活動鉗口的一端通過一種導電導杆連接到該導軌構件中。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其特徵在於,主控板的中央處理單元為一種單片機電路,包括有單片機晶片、復位電路、下載調試電路和濾波電路,復位電路、下載調試電路和濾波電路分別與單片機晶片電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其特徵在於,主控板的輸出控制單元為一種電機驅動電路,包括有光耦隔離電路和電流放大電路,光耦隔離電路的輸入端連接中央處理單元,並接受中央處理單元提供的脈衝信號,光耦隔離電路的輸出端與電流放大電路電連接,電流放大電路的輸出端與減速電機的控制電路電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其特徵在於,遙控器還包括有顯示輸出單元,其包括有液晶驅動電路和液晶顯示器,液晶驅動電路的輸入端連接數據處理單元,輸出端連接液晶顯示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基於遙控控制的配網帶電作業引流裝置,其結構要點在於,包括有一對夾持裝置、高壓絕緣連接線和遙控器,採用遙控器對引流裝置中的夾持裝置進行遙控夾持和鬆開控制,簡化了操作人員的操作程序,避免了操作人員因近身操作而帶來一系列的不便和不安全問題,同時也避免了遠距離手動操作帶來的操作可靠性問題;減少了操作人員的作業壓力,保證安全生產;另外,由於採用了減速電機,實現了對導線施加均衡夾持作用力,避免了人工施力的力度不均,方向偏頗導致的導線受損問題;活動鉗口與橋狀固定鉗口的弧度對稱結構能夠適應導線的表面弧度,並提供良好的面接觸,以對導線實施正向壓力,進一步解決導線受損問題。
文檔編號H02G1/02GK202797766SQ201220449158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5日
發明者顏春安, 林遠造, 李文勇, 陳永往, 張東旭, 肖海堤, 姚志軍, 李超群, 黃海防 申請人:國家電網公司, 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 福建省晉江市電力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