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含蛋白桑的新型草魚用複合飼料及其製備方法與流程
2023-12-05 09:34:41 2

本發明屬於飼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含蛋白桑的新型草魚用複合飼料及其製備方法。
背景技術:
肉食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是人類重要的食物源,有著難以取代的作用。在營養學上,人們把豬肉、牛肉、羊肉等外觀呈現暗紅色的肉稱為「紅肉」,把雞肉、鴨肉、魚肉、蝦肉等肉色較淺的肉稱為「白肉」。相對白肉來說,紅肉肉質粗糙,脂肪含量高,飽和脂肪酸佔比高。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白肉作為肉食來源,尤其是肉質細嫩、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魚肉,是兒童、老人、孕婦及病人的首選。
自然生長的魚,其產量早已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現如今市售絕大部分魚類都是通過人工養殖的,草魚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由於人工養殖密度高,為了保證魚的正常生長,投餵飼料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飼料質量不好,消化利用率低,不但使魚的生長速度慢、抗病力不強,而且會加快水體汙染變質,很容易導致魚群大量生病甚至死亡。一些植物資源(如桑枝葉)不僅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還具有良好的保健及藥用價值,是非常理想的飼料添加組分。例如:cn106071404a的專利申請公布了一種基於桑葉的多元複合鯽魚飼料及其製備方法,其將桑葉在80~100℃的水中浸取2~3次,每次45~80min,過濾得到綠色桑葉提取液,並把桑枝粉碎成200~400目的細顆粒,然後把二者分別加入到飼料中。這種方式存在的問題是:第一,桑葉經過高溫長時間浸泡,會破壞一些熱敏性的營養元素,並且提取後的葉子還含有大量有用成分,該申請中並沒加以利用;第二,桑枝雖然粉碎的很細,但其質地堅硬的本質並沒有變化,還是不好消化,且粉碎這麼細生產成本必然不會低;第三,將桑葉和桑枝分開是一項很麻煩的事,必定會影響工業化生產效率,增加生產成本。cn105558410a的專利申請公布了一種含桑葉高蛋白魚飼料,其利用桑葉粉富含粗纖維,可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以及海藻粉蛋白含量高,可促進酶的合成和機體生長,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但粗纖維會阻礙消化道內的消化酶與食糜接觸從而降低養分的消化率,此外粗纖維還能阻礙腸道對一些小分子的吸收,粗纖維是典型的「抗營養因子」,飼料中含量不宜過多,且其配方中的麩皮等原料中已含大量粗纖維。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含蛋白桑的新型草魚用複合飼料及其製備方法。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含蛋白桑的新型草魚用複合飼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製成:豆粕20~40份、魚粉5~15份、麥麩25~45份、澱粉5~15份、蛋白桑枝葉3~12份、植物油1~5份、複合礦物質0.5~3份、複合維生素0.1~2份、添加劑0.1~2份。
進一步的,所述蛋白桑枝葉經以下步驟得到:
(1)粉碎膨化:取新鮮的嫩桑枝葉原料粉碎至粒度為50~100目,將粉碎過的桑枝葉加入到容器a中,進行微波加熱和加壓處理至原料溫度升至60~85℃,壓力升至0.1~0.5mpa為止得處理料,加熱加壓的時間為1~5min;對容器b進行抽真空處理,容器b的體積是容器a體積的5~15倍,使容器b的真空度保持在-0.09~-0.05mpa,將容器a和容器b連通,使處理料在容器a內閃蒸得膨化料a,將膨化料a自然冷卻至25~45℃備用;
(2)製備複合菌種液:將菌種、蔗糖、食鹽、水按1∶2~4∶0.1~0.3∶8~12的重量比例混合均勻,在30~40℃下密封培養4~8h,得複合菌種液,所述菌種由乳酸菌、枯草芽孢桿菌、糞腸球菌、凝結芽孢桿菌和酵母菌的至少一種組成;
(3)發酵:將步驟(2)所得複合菌種液均勻噴灑在步驟(1)所得的膨化料a上得混合物,所述複合菌種液與膨化料a的質量比為1∶5000~10000將混合物置於發酵池中於25~45℃密封發酵5~10天,得固體物含量為40~80%的蛋白桑枝葉。
進一步的,所述植物油為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中的至少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複合礦物質含磷酸二氫鈣、磷酸二氫鉀、氯化鈉、硫酸鋅、硫酸亞鐵、碘化鉀和沸石粉,每1kg複合礦物質含磷酸二氫鈣100~300g、磷酸二氫鉀30~50g、氯化鈉5~10g、硫酸鋅1~2g、硫酸亞鐵3~5g、碘化鉀0.1~0.2g,剩餘為沸石粉。
進一步的,所述複合維生素為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d和維生素e,且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d∶維生素e的質量比為6∶6∶3∶2。
進一步的,所述添加劑為胺基酸、酶、膽鹼中的至少一種。
一種含蛋白桑的新型草魚用複合飼料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初混:分別取所需質量的豆粕、魚粉、麥麩、澱粉和複合礦物質,依次放入粉碎機中粉碎,然後分別過50~100目的篩子得篩下物,然後將各組分的篩下物加入到混料機中,在100~300rpm的攪拌速度下混合10~30min,得混合物a;
步驟2)、膨化:採用飼料膨化機對混合物a進行膨化,膨化時混合物a的含水量控制在20~30%,膨化溫度控制在90~160℃,最後得膨化料b;
步驟3)、終混:將膨化料b自然冷卻冷卻到30~60℃,加入到混料機中,然後依次加入植物油、複合維生素、添加劑、蛋白桑枝葉,在100~300rpm的攪拌速度下混合20~60min得混合物b,混合的同時加水至物料用手抓起擠壓成團且手指縫間無水份流出;
步驟4)、造粒乾燥:將混合物b用造粒機造粒得顆粒飼料,飼料粒徑為0.5~3mm,然後將顆粒飼料在40~60℃下烘乾直至水分含量低於8~10%,進行冷卻包裝。
本發明具有的優點是:
1.通過膨化發酵處理後的蛋白桑枝葉抗營養因子降低,營養價值提高,在飼料製備過程中,先將飼料膨化,然後冷卻到相對低的溫度後,再加入發酵蛋白桑枝葉,這樣做減少了熱敏性營養要素的損失,飼料的營養豐富,魚對飼料的消化利用率提高,魚的體重增加快,料肉比高;
2.通過膨化發酵處理後的蛋白桑枝葉和豆粕、麥麩等搭配使用,使整個飼料中的蛋白質、纖維素和維生素等多元化搭配,整個飼料的營養及口感都得到改善,提高了魚體的抵抗體,使魚的成活率更高、發病率更低;
3.由於原料中採用桑樹的嫩枝葉,取材方便,且桑樹的嫩枝葉可以重複收割,工藝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是魚的平均增重量與飼料中蛋白桑的含量變化關係圖;
圖2是料肉比與飼料中蛋白桑的含量變化關係圖;
圖3是魚的成活率隨飼料中蛋白桑含量的變化關係圖;
圖4是魚的發病率隨飼料中蛋白桑含量的變化關係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含蛋白桑的新型草魚用複合飼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製成:豆粕30份、魚粉10份、麥麩35份、澱粉10份、蛋白桑枝葉9份、大豆油3份、複合礦物質2份、複合維生素1份、添加劑1份。
蛋白桑枝葉需經膨化發酵處理步驟得到:首先取新鮮的嫩桑枝葉原料進行粉碎,粉碎粒度為75目,將粉碎過的桑枝葉加入到容器a中,對原料進行微波加熱和加壓處理,加熱加壓的時間為3min,直至原料溫度升至75℃,壓力升至0.3mpa為止得處理料;對容器b進行抽真空處理,容器b的體積是容器a體積的10倍,使容器b的真空度保持在-0.07mpa,將容器a和容器b連通,使處理料在容器a內閃蒸得膨化料a,將膨化料a自然冷卻至35℃備用;然後製備複合菌種液:將複合菌種、蔗糖、食鹽、水按1∶3∶0.2∶10的重量比例混合均勻,在35℃下密封培養6h,得複合菌種液,其中,菌種由乳酸菌、枯草芽孢桿菌、糞腸球菌、凝結芽孢桿菌和酵母菌的至少一種組成;最後發酵:將複合菌種液均勻噴灑在膨化料a上得混合物,複合菌種液與膨化料a的質量比為1∶7500,將混合物置於發酵池中密封發酵7天,發酵溫度35℃即得固體物含量為60%的蛋白桑枝葉。
其中,複合礦物質含磷酸二氫鈣、磷酸二氫鉀、氯化鈉、硫酸鋅、硫酸亞鐵、碘化鉀和沸石粉,每1kg複合礦物質含磷酸二氫鈣200g、磷酸二氫鉀40g、氯化鈉8g、硫酸鋅1.5g、硫酸亞鐵4g、碘化鉀0.1g,剩餘為沸石粉。
進一步的,複合維生素為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d和維生素e,且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d∶維生素e的質量比為6∶6∶3∶2。
進一步的,添加劑為胺基酸、酶、膽鹼中的至少一種。
一種含蛋白桑的新型草魚用複合飼料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初混:分別取所需質量的豆粕、魚粉、麥麩、澱粉和複合礦物質,依次放入粉碎機中粉碎,然後分別過80目的篩子得篩下物,然後將各組分的篩下物加入到混料機中,在200rpm的攪拌速度下混合20min,得混合物a;
步驟2)、膨化:採用飼料膨化機對混合物a進行膨化,膨化時混合物a的含水量控制在25%,膨化溫度控制在125℃,最後得膨化料b;
步驟3)、終混:將膨化料b自然冷卻冷卻到45℃,加入到混料機中,然後依次加入植物油、複合維生素、添加劑、蛋白桑枝葉,在200rpm的攪拌速度下混合40min得混合物b,混合的同時加水至物料用手抓起擠壓成團且手指縫間無水份流出;
步驟4)、造粒乾燥:將混合物b用造粒機造粒得顆粒飼料,飼料粒徑為2mm,然後將顆粒飼料在50℃下烘乾直至水分含量低於8%,進行冷卻包裝。
實施例2
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於:複合飼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製成:豆粕20份、魚粉5份、麥麩25份、澱粉5份、蛋白桑枝葉3份、花生油1份、複合礦物質0.5份、複合維生素0.1份、添加劑0.1份。
蛋白桑枝葉的製備過程中,原料粉碎的粒度為50目,加熱加壓的時間為1min,溫度升至60℃,壓力升至0.1mpa,容器b的體積是容器a體積的5倍,容器b的真空度為-0.09mpa,膨化料a自然冷卻至25℃,複合菌種液為複合菌種、蔗糖、食鹽、水按1∶2∶0.1∶8的重量比例混合均勻,在30℃下密封培養4h得到,發酵階段中複合菌種液與膨化料a的質量比為1∶5000,密封發酵5天,發酵溫度25℃即得固體物含量為40%的蛋白桑枝葉;每1kg複合礦物質含磷酸二氫鈣100g、磷酸二氫鉀30g、氯化鈉5g、硫酸鋅1g、硫酸亞鐵3g、碘化鉀0.2g,剩餘為沸石粉。
一種含蛋白桑的新型草魚用複合飼料的製備方法中,初混階段的粉碎粒度為50目,在100rpm的攪拌速度下混料10min;膨化階段混合物a的含水量為20%,膨化溫度為90℃;終混階段膨化料b冷卻到30℃,在混料機中以100rpm的攪拌速度混合20min;造粒乾燥階段,飼料粒徑為0.5mm,顆粒飼料在40℃下烘乾直至水分含量低於8%,進行冷卻包裝。
實施例3
實施例3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於:複合飼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製成:豆粕40份、魚粉15份、麥麩45份、澱粉15份、蛋白桑枝葉12份、菜籽油5份、複合礦物質3份、複合維生素2份、添加劑2份。
蛋白桑枝葉的製備過程中,原料粉碎的粒度為100目,加熱加壓的時間為5min,溫度升至85℃,壓力升至0.5mpa,容器b的體積是容器a體積的10倍,容器b的真空度為-0.05mpa,膨化料a自然冷卻至45℃,複合菌種液為複合菌種、蔗糖、食鹽、水按1∶4∶0.3∶12的重量比例混合均勻,在40℃下密封培養8h得到,發酵階段中複合菌種液與膨化料a的質量比為1∶10000,密封發酵10天,發酵溫度45℃即得固體物含量為40%的蛋白桑枝葉;每1kg複合礦物質含磷酸二氫鈣300g、磷酸二氫鉀50g、氯化鈉10g、硫酸鋅2g、硫酸亞鐵5g、碘化鉀0.2g,剩餘為沸石粉。
一種含蛋白桑的新型草魚用複合飼料的製備方法中,初混階段的粉碎粒度為100目,在300rpm的攪拌速度下混料30min;膨化階段混合物a的含水量為30%,膨化溫度為160℃;終混階段膨化料b冷卻到60℃,在混料機中以300rpm的攪拌速度混合60min;造粒乾燥階段,飼料粒徑為3mm,顆粒飼料在60℃下烘乾直至水分含量低於10%,進行冷卻包裝。
實施例4
實施例4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於:複合飼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製成:豆粕25份、魚粉10份、麥麩30份、澱粉8份、蛋白桑枝葉6份、玉米油2份、複合礦物質2份、複合維生素1.5份、添加劑1.5份。
蛋白桑枝葉的製備過程中,原料粉碎的粒度為70目,加熱加壓的時間為3min,溫度升至70℃,壓力升至0.2mpa,容器b的體積是容器a體積的6倍,容器b的真空度為-0.06mpa,膨化料a自然冷卻至30℃,複合菌種液為複合菌種、蔗糖、食鹽、水按1∶4∶0.3∶10的重量比例混合均勻,在35℃下密封培養5h得到,發酵階段中複合菌種液與膨化料a的質量比為1∶8000,密封發酵8天,發酵溫度30℃即得固體物含量為50%的蛋白桑枝葉;每1kg複合礦物質含磷酸二氫鈣250g、磷酸二氫鉀35g、氯化鈉8g、硫酸鋅1g、硫酸亞鐵3g、碘化鉀0.15g,剩餘為沸石粉。
一種含蛋白桑的新型草魚用複合飼料的製備方法中,初混階段的粉碎粒度為70目,在150rpm的攪拌速度下混料20min;膨化階段混合物a的含水量為26%,膨化溫度為120℃;終混階段膨化料b冷卻到40℃,在混料機中以150rpm的攪拌速度混合45min;造粒乾燥階段,飼料粒徑為1.5mm,顆粒飼料在55℃下烘乾直至水分含量低於9%,進行冷卻包裝。
對比試驗
採用以下配方的複合飼料進行對比試驗:豆粕30份、麥麩35份、魚粉10份、玉米澱粉10份、花生油3份、複合礦物質2份、複合維生素1份、添加劑1份(蛋氨酸0.3份、賴氨酸0.2份、蛋白酶0.2份、澱粉酶0.2份、纖維素酶0.1份)、蛋白桑枝葉的添加量為變量,其添加量分別為:0份、3份、6份、9份、12份、15份。
試驗選用同一來源、體格健碩、大小在200±5g的草魚作為試驗對象,試驗分a、b兩大組進行,a組的蛋白桑為未經特殊工藝處理的普通桑枝葉,b組蛋白桑為經過膨化發酵處理的桑枝葉,每組按蛋白桑添加量不同,又分6小組,每小組魚苗500條,除飼餵飼料不同外,其它條件都一樣。試驗時間為4月1日到10月1日,共6個月。每天根據水溫和魚的採食情況,定時定點投餵相應的飼料2~4次,每天投餵量為魚重量的1~4%。每天早、中、晚各巡查一次,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最終對不同飼料餵養的魚的生長指標、抗病能力及魚肉品質進行對比,結果如下:
1、生長指標(增重量、料肉比)
飼餵6個月後打撈,計算出此時每條魚的平均重量,減去初始平均重量200g,得到每條魚的平均增重量。然後根據飼料投餵記錄,計算出在這期間每條魚的平均飼料使用量,最後計算出料肉比。魚的增重量、料肉比與飼料中蛋白桑的含量變化關係分別如圖1、圖2所示,其中a曲線代表普通蛋白桑(未經特殊工藝處理的普通桑枝葉),b曲線代表經膨化發酵的蛋白桑(經過膨化發酵處理的桑枝葉)。
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相同條件下,隨著蛋白桑的加入,魚的增重量都是先增加後降低,這說明蛋白桑的加入有利於魚的生長,但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對比a曲線(普通蛋白桑)和b曲線(發酵蛋白桑)發現,經過膨化發酵處理的蛋白桑更有利於魚的生長,其最大增重量比添加普通蛋白桑的最大增重量多出0.2kg左右,且其最大增重量時的蛋白桑含量在9~12%之間,而普通蛋白桑超過9%就明顯出現反作用。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蛋白桑的加入,魚的料肉比先降低後升高,這說明一定量的蛋白桑加入有利於魚對飼料的消化利用,尤其是b曲線代表的,經過發酵處理的蛋白桑。經過分析認為:蛋白桑枝葉營養豐富,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含量高,適量添加有利於魚的生長;但同時蛋白桑枝葉(尤其是未經膨化發酵處理的)含有較多纖維素等抗營養因子,過多添加會影響魚對飼料的採食及消化利用率,而經過發酵能使蛋白桑的這種副作用明顯改善。
2、抗病能力(成活率、發病率)
飼養6個月後捕撈,根據每組魚的最終成活數量計算出成活率,並且檢查每條魚,看是否有發病情況,統計並計算出發病魚佔總魚數的比例,結果分別如圖3、圖4所示,其中a曲線代表普通蛋白桑(未經特殊工藝處理的普通桑枝葉),b曲線代表經膨化發酵的蛋白桑(經過膨化發酵處理的桑枝葉)。
從圖3中可以看出,蛋白桑的加入提高了魚的存活率,添加量在6%以上能使魚的存活率保持在99.5%以上,比不含蛋白桑的飼料高出5.5%左右,且經過發酵處理的效果會更好。從圖4中可以看出,隨著蛋白桑的加入,魚的發病率迅速大幅度降低,隨後緩慢降低,添加量在6%以上能使魚的發病率保持在5%以下,尤其是使用經過發酵處理的蛋白桑,發病率低於3%。這說明蛋白桑(尤其是經過發酵處理後),具有良好的保健價值,能很好的提高魚的抗病力。
3、魚肉品質(乾物質、粗蛋白、粗脂肪、鈣)
飼養6個月後捕撈,每個實驗組選3條魚,對每組魚肉的乾物質、粗蛋白、粗脂肪、鈣這四個指標進行檢測。試驗委託河南省農科院進行檢測,結果如下表1所示。
表1:魚肉部分營養指標與飼料中蛋白桑的關係
從上表1中可以看出,蛋白桑(尤其是經過發酵處理後)加入到魚飼料中,對魚肉的品質有很大的改善作用,魚肉的水分含量低、脂肪含量低,而有益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