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熱交換器的換熱銅管的製作方法
2023-12-09 22:44:16 2
專利名稱:空調熱交換器的換熱銅管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空調熱交換器。特別是涉及一種換熱均勻的空調熱交換器的換熱銅管。
背景技術:
一般而言,空調器的工作過程如下壓縮機將氣態的冷媒壓縮為高溫/高壓狀態的冷媒;壓縮為高溫/高壓狀態的氣態冷媒在冷凝器中被冷卻;在膨脹閥中,再把冷卻的冷媒轉化為低溫/低壓狀態的冷媒;在蒸發器中,通過熱交換,吸收蒸發器周圍的熱量,從而降低周圍空氣的溫度。
空調器可以分為一體構成製冷和排熱功能的設置於窗戶等上的一體型空調器;設置在室內的包含蒸發器的室內機,設置在室外包含壓縮機及冷凝器的室外機的分體型空調器。
具體的說分體型空調器是在室內機中的蒸發器利用冷媒的蒸發熱,使周圍空氣的溫度下降,即設置有室內機的部位周邊的溫度將低於其它部位的溫度。在室外機中的壓縮機和冷凝器,把經由蒸發器的氣態冷媒轉換為高溫/高壓狀態的冷媒後,進行製冷作業。
上述的蒸發器和冷凝器統稱為熱交換器。熱交換器包括有內部流動冷媒的換熱銅管,冷媒在銅管中流動的過程中與外部的空氣進行熱交換。如圖1所示,現有的換熱銅管的結構是內壁面上形成有縱向螺紋1,而外壁是光滑的壁面。這種結構的換熱銅管,因為在內壁上形成有由凸出端3和凹進端5構成的縱向螺紋1,所以,換熱面積大,熱交換充分。但是,這種結構,由於壁厚不均勻,存在有壁厚差,導致熱交換不均勻。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換熱均勻的空調熱交換器的換熱銅管。
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空調熱交換器的換熱銅管,是構成熱交換器的銅管,銅管的內周壁上形成有縱向內螺紋,在銅管的外周壁上還形成有外螺紋。外螺紋為縱向螺紋。所述的銅管內周壁上的縱向內螺紋的凸出端所在位置,是銅管的外周壁上的外螺紋凹進端所在的位置;而銅管內周壁上的縱向內螺紋的凹進端所在位置,是銅管的外周壁上的外螺紋凸出端所在的位置。形成有內螺紋和外螺紋的銅管的整體壁厚相同。
本發明在銅管內外側部均形成有縱向螺紋結構。即不僅內側壁保持了原有的內螺紋優點,還在外側壁上也形成了螺紋結構,使得換熱面積進一步增大,換熱效率進一步提高。並且克服了由於壁後不一致而導致的換熱不均勻的不足,改善了熱交換器的換熱效果。
圖1是現有技術的熱交換器換熱銅管的斷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的熱交換器換熱銅管的斷面結構示意圖。
其中1縱向螺紋 2外螺紋3凸出端 4凹進端5凹進端 6凸出端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空調熱交換器的換熱銅管。
如圖2所述,空調熱交換器的換熱銅管,是構成熱交換器的銅管,銅管的內周壁上形成有縱向內螺紋1,在銅管的外周壁上還形成有外螺紋2。外螺紋2為縱向螺紋。
所述的銅管內周壁上的縱向內螺紋1的凸出端3所在位置,是銅管的外周壁上的外螺紋2凹進端4所在的位置;而銅管內周壁上的縱向內螺紋1的凹進端5所在位置,是銅管的外周壁上的外螺紋2凸出端6所在的位置。形成有內螺紋1和外螺紋2的銅管的整體壁厚相同。
空調熱交換器的換熱銅管採用上述結構,當冷媒在銅管中流動的過程中與外部的空氣進行熱交換時,由於銅管壁厚一致,保證了熱交換均勻,而且,還保證了散熱面積大。
權利要求
1.一種空調熱交換器的換熱銅管,是構成熱交換器的銅管,銅管的內周壁上形成有縱向內螺紋(1),其特徵在於,在銅管的外周壁上還形成有外螺紋(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熱交換器的換熱銅管,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銅管外周壁上形成的外螺紋(2)為縱向螺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熱交換器的換熱銅管,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銅管內周壁上的縱向內螺紋(1)的凸出端(3)所在位置,是銅管的外周壁上的外螺紋(2)凹進端(4)所在的位置;而銅管內周壁上的縱向內螺紋(1)的凹進端(5)所在位置,是銅管的外周壁上的外螺紋(2)凸出端(6)所在的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熱交換器的換熱銅管,其特徵在於,形成有內螺紋(1)和外螺紋(2)的銅管的整體壁厚相同。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空調熱交換器的換熱銅管,是構成熱交換器的銅管,銅管的內周壁上形成有縱向內螺紋,在銅管的外周壁上還形成有外螺紋。外螺紋為縱向螺紋。所述的銅管內周壁上的縱向內螺紋的凸出端所在位置,是銅管的外周壁上的外螺紋凹進端所在的位置;而銅管內周壁上的縱向內螺紋的凹進端所在位置,是銅管的外周壁上的外螺紋凸出端所在的位置。形成有內螺紋和外螺紋的銅管的整體壁厚相同。本發明在銅管內外側部均形成有縱向螺紋結構。即不僅內側壁保持了原有的內螺紋優點,還在外側壁上也形成了螺紋結構,使得換熱面積進一步增大,換熱效率進一步提高。並且克服了由於壁後不一致而導致的換熱不均勻的不足,改善了熱交換器的換熱效果。
文檔編號F24F13/00GK1782651SQ20041009380
公開日2006年6月7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04年11月30日
發明者李元鶴, 李尚玉, 黃楊 申請人: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